Chapter 4
1 形篇
李筌曰∶
形謂主客、攻守、八陳、五營、陰陽、向背之形。
杜牧曰∶
因形見情。無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則勝,疏則敗也。
王皙曰∶
形者,定形也,謂兩敵強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變化其形,因敵以制勝。
張預曰∶
兩軍攻守之形也。隱於中,則人不可得而知;見於外,則敵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顯,故次謀攻。
2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
3 以待敵之可勝。
4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李筌曰∶
夫善用兵者∶守則深壁,多具軍食,善其教練;攻其城,則尚 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則在山川、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善戰者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夫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 曰∶ 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杜牧曰∶
自王碼漢卡軍事,長有待敵之備;閉跡藏形,使敵人不能測度。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出而攻之。
王皙曰∶
不可勝者,修道保法也;可勝者,有所隙耳。
5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
杜牧曰∶
不可勝者,上文注解所謂修整軍事、閉形藏跡是也。此事在已,故曰能為。
6 不能使敵之可勝。
杜牧曰∶
敵若無形可窺,無虛隙可乘,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
張預曰∶
若敵強弱之形,不顯於外,則我豈能必勝於彼。
7 故曰∶勝可知,
8 而不可為。
何氏曰∶
可知之勝在我,我有備也;不可為之勝在敵,敵無形也。
9 不可勝者守也。
杜牧曰∶
言未風敵人有可勝之形,已則藏形,為不可勝之備,以自守也。
何氏曰∶
未見敵人形勢虛實,有可勝之理,則宜固守。
10 可勝者攻也。
李筌曰∶
夫善用兵者,守則高壘壁也;攻則 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左川澤,右丘陵,皆孤向虛,從疑擊間,識辨五令以節眾,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無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11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曹操曰∶
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張預曰∶
吾所以守者,謂取勝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謂勝敵之事已有其余,故出擊之。言非百勝不戰,非萬全不斗也。後人謂不足為弱,有余為強者,非也。
12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曹操曰∶
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變者,動於九天之上。
李筌曰∶
《天一遁甲經》云: “九天之上,可以陳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符加時干,後一所臨宮為九天,後二所臨宮為九地。地者靜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故魏武不明二遁,以九地為山川,九天為天時也。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 《經》云: 知三避五,魁然獨處,能知三五,橫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諸咎,則其義也。
杜牧曰∶
守者,韜聲滅跡,幽比鬼神,在於地下,不可得而見之。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九者,高深數之極。
陳皞曰∶
春三月寅功曹為九天之上,申傳送為九地之下;夏三月午勝先為九天之上,子神後為九地之下;秋三月申傳送為九天之上,寅功曹為九地之下;冬三月子神後為九天之上,午勝先為九地之下也。
梅堯臣曰∶
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
王皙曰∶
守者,為未見可攻之利,當潛藏其形,沉靜幽默,不使敵人窺測之也。攻者,為見可攻之利,當高遠神速,乘其不意,懼敵人覺我而為之備也。九者,極言之耳。
何氏曰∶
九地九天,言其澤微。 《尉繚子》曰∶ 治兵者,若秘於地,若邃於天。”言其秘密邃遠之甚也。後漢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左將軍皇甫嵩督前軍董卓救之。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卓 曰∶ “智者不後時,再者不留決。速救則城滅。全滅之勢,在於此也。”嵩 曰∶ “不然。百戰百且,不如不戰而屈人這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被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者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堅守固,毫不能拔。賊弊,果自解去。
張預曰∶
藏於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動於九天之上,喻來而不可備也。 《尉繚子》曰∶ “若秘於地,若邃於天”是也。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13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李筌曰∶
知不出眾知,非善也。韓信破趙,未餐而出井陘, 曰∶ “破趙會食。”時諸將嘸然,佯應 曰∶ “諾。”乃背水陣。趙乘壁望見,皆大笑,言漢將不便兵也。乃破趙,食;斬成安君。此則眾所不知也。
杜牧曰∶
眾人之所見,破軍殺將,然後知勝。我之所見,廟堂之上,樽俎之間,已知勝負者矣。
賈林曰∶
守必固,攻必克,能自保全而常不失;勝見未然之勝,善知將然之敗,謂實微妙通玄,非眾人之所見也。
孟氏曰∶
當未見萌。言兩軍已交,雖料見勝負,策不能過絕於人,但見近形非遠。 太公曰 ∶“智與眾同,非國師也。”
張預曰∶
眾人所知,已成已著也;我之所見,未形未萌也。
14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杜牧曰∶
天下,猶上文言眾也。言天下人皆稱戰勝者,故破軍殺將者也。我之善者,陰謀潛運,攻必伐謀,勝敵之日,曾不血刃。
陳皞曰∶
潛運其智,專伐其謀,未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善之善者也。
梅堯臣曰∶
見不過眾,戰雖勝,天下稱之,猶不曰善。
張預曰∶
戰而後能勝,眾人稱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雲非善。若見微察隱,取勝於無形,則真善者也。
15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李筌曰:
易見聞也。以為攻戰勝,而天下不曰善也。夫智能將,人所午莫測,為之深謀,故 孫武曰∶ “難知如陰也。”
何氏曰∶
此言眾人之所見所聞,不足為異也。昔烏獲舉千鈞之鼎為力,離朱百步睹 纖芥之物為明,師曠聽蚊行蟻步為聰也。兵之成形面見之,認不能也。引此喻從人之見勝也。秋毫,謂兔毛,至秋而勁細;言至輕也。
16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杜牧曰∶
敵人之謀,初有萌兆,我則潛運以能攻之;用力既少,制用既微,故曰易勝也。
梅堯臣曰∶
力舉秋毫,明見日月,聰聞雷霆,不出眾人之所能也。故見著,則勝於艱;見於微,則勝於易。
何氏曰∶
言敵人之謀,初有萌兆,我則潛運已能攻之;用力既少,制敵甚微,故曰易勝也。
張預曰∶
交鋒接刃,而後能制敵者,是其勝易也。故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17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杜牧曰∶
勝於未萌,天下不知,故無智名。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功也。
梅堯臣曰∶
大智不彰,大功不揚,見微勝易,何勇何智?何我 曰∶ 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漢之子房、唐之裴度能之。
張預曰∶
陰謀潛運,取勝於無形,天下不聞料敵制勝之智,不見搴旗斬將之功,若留侯未嘗有戰斗功是也。
18 故其戰勝不忒。
李筌曰∶
百戰百勝,有何疑貳也。此筌以 字為貳也。
張預曰∶
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於未形,察於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也?)。
19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李筌曰∶
置勝於已敗之師,何 焉?師老卒惰,法令歪,謂已敗也。
杜牧曰∶
措,猶置也。 ,差 也。我能置勝不 者何也?蓋先見敵人已敗之形,然後攻之,故能致必勝之攻,不差 也。
賈林曰∶
讀措為錯,錯雜也。取敵之勝,理非一途,故雜而料之也。常於勝未形,已見敵之敗。
張預曰∶
所以能勝而不差者,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後措兵以能之云耳。
20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陳 注同李筌。 李筌曰∶
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秦軍敗趙,先據北山者勝;宋師伐燕,過大見而勝。皆得其地也。
杜牧曰∶
不敗之地者,為不可勝之計,使敵人必不能敗我也。不失敵人之敗者,言窺伺敵人可敗之形,不失毫發也。
何氏曰∶
自恃有備則無患,常伺敵隙則勝之,不失也。立於不敗之地利之,言我常為勝所。
張預曰∶
審吾法令,明吾賞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是立於不敗之地也。我有節制,則彼將自衄,是不失敵之敗也。
21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李筌曰∶
計與不計也。是以薛公知黥布之必敗,田豐知魏武之必勝,是其義也。
杜牧曰∶
《管子》曰∶ “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風先陳。故以眾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衛公 李靖曰∶ “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籍,何異趣蒼生而赴腸火,驅牛差羊而啖狼虎者乎?”此則先戰而三求勝之義也。
賈林曰∶
不知彼我之情,陳兵輕進,意雖求勝,而終自敗也。
梅堯臣曰∶
可勝而戰,戰則勝矣;未見可用,勝可得乎?
何氏曰∶
凡用兵先定必勝之計,而後出軍。若不謀,唯 欲恃強,勝未必也。
張預曰∶
計謀先勝,然後興師,故以戰則克。 《尉繚子》曰∶ “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謂危事不可輕舉也,又 曰∶ “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此之謂也。若趙充國常先計而後戰,亦是也。不謀而進,欲幸其成功,故以戰則敗。
22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曹操曰∶
善用兵者,先自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李筌曰∶
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無虜掠,不伐樹木、污井灶,所過山川、城社、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常罰信義立,將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杜牧曰∶
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
賈林曰∶
常修用兵之勝道,保賞罰之法度,中此則常為勝,不能則敗,故曰勝敗之政已。
張預曰∶
修治、為戰之道,保守、制敵之法,故能必勝。或 曰∶ 先修飾道義,以各其眾;後保守法令 ,以戢其下。使民愛而畏之,然後能為勝敗。
23 兵法一曰度。
24 二曰量。
25 三曰數。
賈林曰∶
算數也。以數推之,則眾寡可知,虛實可見。
26 四曰稱。
賈林曰∶
既知眾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才能之長短。
27 五曰勝。
曹操曰∶
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張預曰∶
此言安營布陳之法也。 李衛公曰∶ “教士猶布棋於盤;若無畫路,棋安用之?”
28 地生度。
杜牧曰∶
度者,計也。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征劍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里迂直;自度此事與敵人如何,然後起兵。夫小不能謀夫,弱不能擊強,近不能襲遠,夷不能攻險;此皆生於地,故先度也。
王皙曰∶
地,人所履也。舉兵攻戰,先本於地,由地故生度。度所以度長短,知遠近也。凡行軍臨敵,先須知遠近之計。
何氏曰∶
地者,遠近險易也。度,計也。未出軍,先計敵國之險易,道路迂直,兵甲孰多,勇怯孰是。計度可伐,然後興師動眾,可以成功。
29 度生量。
杜牧曰∶
量者,酌量也。言度地已熟,然後能酌度彼我之強弱也。
王皙曰∶
謂量有大小。言既知遠近之計,則須更量其敵之大小也。
30 量生數。
李筌曰∶
量敵遠近強弱,須備知士卒軍資之數而勝也。
杜牧曰∶
數者,機數也。言強弱已定,然後能用機變數也。
王皙曰∶
數,所以紀多少。言既知敵之大小,則更計其精劣多少之數。 曹公曰∶ “知其人數。”
何氏曰∶
數,機變也。先酌量彼我強弱利害,然後為機數。
張預曰∶
進有遠近廣狹之形,必先度知之;然後量其容人多少之數也。
31 數生稱。
李筌曰∶
分數既定賢智之多少,得賢才重,失賢者輕,如韓信之論楚漢也。須知輕重、別賢愚而稱之錙銖則強。
杜牧曰∶
稱,校也。機權之數已行,然後可以稱校彼我之勝負也。
王皙曰∶
稱所以知重輕,喻強弱之形勢也。能盡知遠近之計,大小之度,多少之數,以與敵相形,則知重輕所在。
32 稱生勝。
何氏曰∶
上五事,未戰先計必勝之法。故 孫子 引古法以疏勝敗之要也。
張預曰∶
稱,宜也。地形與人數相稱,則疏密得宜,故可勝也。 《尉繚子》曰∶ “無過在於度數。”度謂尺寸,數謂什五。度以量地,數以量兵。地與兵相稱則勝。五者皆因地形而得,故自地而生之也。 李靖 五陳隨地形而變是也。
33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
34 敗兵若以銖稱鎰。
李筌曰∶
二十兩為鎰。銖之於鎰,輕重異位;勝敗之數,亦復如此。
張預曰∶
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35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李筌曰∶
八尺曰仞,言其勢也。杜預伐吳,言兵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自解。則其義也。
杜牧曰∶
夫積水在千仞之溪,不可測量,如我之守不見形也。及決水下,湍 奔注,如我之攻不可御也。
梅堯臣曰∶
水決千仞之溪,莫測其迅;兵動九天之上,莫見其跡。此軍之形也。
王皙曰∶
千仞之溪,至峭絕也;喻不可勝對可勝之形。乘機攻之,決水是也。
張預曰∶
水之性,避高而趨下;決之赴深溪,固湍浚而莫之御也。兵之形象水,乘敵之不備,掩敵之不意,避實而擊虛,亦莫之制也。或 曰∶ 千仞之溪,謂不測之淵,人莫能量其淺深;及決而下之,則其勢莫之能御。如善守者匿形晦跡,藏於九地之下,敵莫能測其強弱;及乘虛而出,則其鋒莫之能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