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1


1 九地篇

曹操曰∶
欲戰之地有九。
李筌曰∶
勝敵之計有九,故次《地形》之下。
王晰曰∶
用兵之地,利害有九也。
張預曰∶
用兵之地,其勢有九,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

2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

曹操曰∶
此九地之名也。
張預曰∶
此九地之名。

3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曹操曰∶
士卒戀土,道近而易散。
李筌曰∶
卒恃土,懷妻子,急則散,是為散地也。
杜牧曰∶
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晰同曹操注。
何氏曰∶
散地,士卒恃土,懷戀妻子,急則散走,是為散地。一曰地無關鍵,士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又曰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吳王問 孫武曰∶ 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 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 曰∶ “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鬥。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鬥則不勝。當集人合眾,聚谷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天氣陰晦昏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
張預曰∶
戰於境內,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鄖人將伐楚師,楚鬥廉 曰∶ “鄖人軍其郊,必不試;恃近其城,莫有鬥志。”果為楚所敗(“敗”原作“則”,据談本改)是也。

4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曹操曰∶
士卒皆輕返也。
杜牧曰∶
師出越境,必焚梁,示民無返顧之心。
李筌曰∶
輕於退也。
梅堯臣曰∶
入敵未遠,道近輕返。
王晰曰∶
初涉筆境勢輕,士未有鬥志也。
何氏曰∶
輕地者,輕於退也。入敵境未深,往返輕易,不可止息,將不得數動勞人。吳王問 孫武曰∶ “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 曰∶ 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又 曰∶ “軍入敵境,敵人困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兵伏要路,我退,敵追埡,則擊之也。”
張預曰∶
始入敵境,士卒思還,是輕返之地也。 《尉繚子》曰∶ “征役分軍而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言民兵四集,分屯佔地,使北來者當北道,則多光,以其開之耳。

5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曹操曰∶
可以少勝眾、弱擊強。
李筌曰∶
此厄喉守險地,先居者勝,是為爭地也。
杜牧曰∶
必爭之地,乃險要也。前秦苻堅先遣大將呂光討西域,堅敗績。後光自西域還,師至宜禾,堅涼州刺史梁熙謀拒之。高昌太守楊翰 曰∶ “呂光新定西國,兵強氣銳,其鋒不可當。若出流沙,其勢難測。高梧谷口險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彼既困渴,人自然投戈。如以為遠不可守,伊吾之關,亦可拒之。若廢此二要,難為計矣。地有所必爭,真此機也。”熙不從,竟為光所滅也。
陳暭曰∶
彼我若先得其地者,則可以少勝眾,弱勝強也。
梅堯臣曰∶
無我無彼,先得則利。王晰同陳注。
何氏曰∶
爭地,便利之地,先居者勝,是以爭之。吳王問 孫武曰∶ “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爭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張預曰∶
險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勝眾、弱勝強者,是必爭之地也。 唐太宗 以三(“三”原作“五”,据談本改)千人守成皋之險,坐困竇建德十萬之眾是也。

6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曹操曰∶
道正相交錯也。
杜牧曰∶
川廣地平,可來可往,足以交戰對壘。
陳暭曰∶
交錯是也。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如此之地,則須兵士首尾不絕,切宜備之。故下文 云: “交地吾將謹其守”,其義可見也。梅堯臣同陳注。
何氏曰∶
交地,平原交通也。一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之,絕這致隙。又曰交通四遠,不可遏絕。吳王問 孫武曰∶ 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 曰∶ ”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昵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張預曰∶
地有數道,往來通達,而不可阻絕者,是交錯之地也。

7 諸侯之地三屬。

曹操曰∶
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孟氏曰∶
若鄭界於齊、楚、晉是也。

8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曹操曰∶
先至得其國助也。
李筌曰∶
對敵之旁,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眾也。
杜牧曰∶
自修地者,三屬之地,我須先至其沖,據其形勢,結其旁國也。天下,猶言諸侯也。
梅堯臣曰∶
彼我相當,有旁國三面之會,先至則得諸侯之助也。
王晰曰∶
曹公云: “先至得其國助。”晰謂先至者,結交先至也。言天下者,謂能廣助,則天下可從。
何氏曰∶
衢地者,地要沖,控帶數道,先據此地,眾必從之,故得之則安,失之則危也。吳王問 孫武曰∶ “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 曰∶ “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先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簋知所當。”
張預曰∶
衢者,四通之地。我所做者,當其一面,而旁有鄰國,三面相連屬,當往結之,以為己援。先至者,謂先遣使以重幣約和帝國也。兵雖後至,已得其國助矣。

9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曹操曰∶
難返之地。
李筌曰∶
堅志也。白起攻楚,樂毅伐齊,皆為重地。
杜牧曰∶
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沖皆為所據,還師返旆,不可得也。
梅堯臣曰∶
乘虛而入,小地愈深,過城已多,津要絕塞,故曰重難之地。
王晰曰∶
兵至此者,乃勢重也。
何氏曰∶
重地者,入敵已深,國糧難應資給將士不掠何取?吳王問 孫武曰∶ “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 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卒無歸意。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作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張預曰∶
深涉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是難退之地也。司馬景胃諸葛恪卷甲深入,其鋒不可當是也。

10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曹操曰∶
少固也。
賈林曰∶
經水所毀曰圮。沮沼圮地,不得久留,宜速去也。
梅堯臣曰∶
水所毀圮,行則猶難,況戰守乎?
何氏曰∶
圮地者,少固之地也。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吳王問 孫武曰∶ “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將,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 曰∶ “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張預曰∶
險阻,漸洳之地,進退艱難,而無所依。

11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我之眾者,為圍地。

李筌曰∶
舉動難也。
杜牧曰∶
出入艱難,易設奇伏覆勝也。
梅堯臣曰∶
山川圍繞,入則隘,歸則迂也。
何氏曰∶
圍地入則隘險,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眾何用?能為奇變,此地可由。吳王問 孫武曰∶ “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 曰∶ “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鬥後拓,左右角也。”又 曰∶ “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紜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 曰∶ “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張預曰∶
前狭後險之地,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則以奇伏勝。

12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曹操曰∶
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李筌曰∶
阻山、背水、食盡,利速不利緩也。
杜牧曰∶
衛公 李靖曰∶ “或有進軍行師,不因鄉導,陷圩危敗,為敵所制。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徑;前窮後絕,雁行魚貫之岩。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退無所固,求戰不得,自守莫安。駐則日稽留,動則首尾受敵。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如彼要害,敵先居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驍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當須上下同心,並氣一力,抽腸測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此乃是也。
陳暭曰∶
人在死地,如坐漏船、伏燒屋。
賈林曰∶
左右高山,前後絕澗,外來則易,內出則難,誤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待士卒氣挫,糧儲又無而持久,不死何待?
梅堯臣曰∶
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
何氏曰∶
死地力戰或生,守隅或死。吳王問 孫武曰∶ “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國,則如之何?”武 曰∶ “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無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將無余謀,士有死志。於是, 甲勵刃,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 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 曰∶ “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 曰∶ “山峻谷險,難以途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鬥意,因而擊之,雖眾必敗。” 《兵法》 又 曰∶ “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張預曰∶
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糧絕於中,敵臨於外,當此之際,勵士決戰,而不可緩也。

13 是故散地則無以戰。

李筌曰∶
恐走散也。
杜牧曰∶
已具其上。
賈林曰∶
地無關闥,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地形之說,一家之理,若號令嚴明,士卒愛服,死且不顧,何散之有?
梅堯臣曰∶
我兵在國,安士懷生,陳則不堅,鬥則不勝,是不可以戰也。
王晰曰∶
決於戰則懼散。
張預曰∶
士卒懷生,不可輕戰。吳王問 孫武曰∶ “散地不可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我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來急攻,則如之何?”武 曰∶ 敵人深入,專志輕鬥,吾兵安土,陳則不堅,戰則不勝。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陰晦,出其不意,襲其懈怠。

14 輕地則無止。

李筌曰∶
恐逃。
杜牧曰∶
兵法之所謂輕地者,出軍行師,始入敵境,未背險要,士卒思還,難進易退,以入為難,故曰輕地也。當必選精騎,密有所伏,敵人卒至,擊之勿疑,若是不至,逾之速去。
梅堯臣曰∶
始入敵境,未背險阻,士心不專,無以戰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進為利。
王晰曰∶
無故不當止也。
張預曰∶
士卒輕返,不可輒留。吳王 曰∶ “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則如之何?”武 曰∶ “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15 爭地則無攻。

曹操曰∶
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
李筌曰∶
敵先居地險,不可攻。
杜牧曰∶
無攻者,言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也。
梅堯臣曰∶
形勝之地,先據乎利。敵若已得其處。則不可攻。
張預曰∶
不當攻而爭之,當後發先至也。吳王 曰∶ 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備以我奇,則如之何?“,武 曰∶ ”爭地之法,讓之者得,求之者失。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16 交地則無絕。

曹操曰∶
”相及屬也。
李筌曰∶
不可絕間也。
杜牧曰∶
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絕,恐敵人因而乘我。
賈林曰∶
可以交結,不可杜絕,絕之致隙。
梅堯臣曰∶
“道既錯通,恐其邀截,當令部伍相及,不可斷也。
王晰曰∶
利糧道也。交相往來之地,亦謂之通地。居高陽以待敵,宜無絕糧道。
張預曰∶
往來交通,不可以兵陰絕其路,當以奇伏勝也。吳王 曰∶ ”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道,固其隘塞。若不選 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葉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 曰∶ ”我既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則分卒昵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

17 衢地則合交。

曹操曰∶
結諸侯也。
李筌曰∶
結行也。
杜牧曰∶
諸侯,即上文所雲旁國也。
孟氏曰∶
得交則安,失交則危也。
梅堯臣曰∶
地雖四通,何以得天下之助,當以重幣合。
王晰曰∶
四通之境,非交援不強。
張預曰∶
四通之地,先交結旁國也。呈王 曰∶ “衢地貴先。若吾道遠而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得先,則如之何?”武 曰∶ “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角,敵人莫當。”

18 重地則掠。

曹操曰∶
蓄積糧食也。
李筌曰∶
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此,筌以掠字為“無掠”字。
杜牧曰∶
言居於重地,進未有利,退復不得,則須運糧為持久之計,以伺敵也。
孟氏曰∶
因糧於敵也。梅堯臣曰;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絕,則掠率積以繼食。
王晰曰∶
深入敵境,則掠其饒野以豐儲也。難地食少則危。
張預曰∶
深入敵境,饋餉不繼,當勵士掠食,以備其乏也。吳王 曰∶ “重地多逾 城邑,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則如之何?”武 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若欲還出,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餌以牛馬。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

19 圮地則行。

曹操曰∶
無稽留也。
李筌曰∶
不可為溝隍,宜急去之。
梅堯臣曰∶
既毀圮不可依止,則當速行,勿稽留也。
王晰曰∶
合聚軍眾,圮無舍止。
張預曰∶
難行之地,不可稽留也。吳王 曰∶ “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 曰∶ “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20 圍地則謀。

曹操曰∶
發奇謀也。
李筌曰∶
智者不困。
杜牧曰∶
難阻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序之計。
梅堯臣曰∶
前有隘,後有險,歸道又迂,則發謀慮以取勝。
張預曰∶
難以力勝,易以謀取也。吳王問∶“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彼喜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 曰∶ “圍地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鬥後拓,左右掎角。”

21 死地則戰。

曹操曰∶
殊死戰也。
李筌曰∶
殊死戰,不求生矣。
陳暭曰∶
陷在死地,則軍中人人自戰。故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賈林曰∶
力戰或生,守隅則死。 [ ? ]
梅堯臣曰∶
前後左右無所之,示必死,人人自戰也。 [ ? ]
張預曰∶
陷在死地,則人自為戰。吳王 曰∶ “敵人大至,圍我數理,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則如之何?”武 曰∶ “深溝高壘,安靜勿動;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砥四礪刃,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丸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 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22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梅堯臣曰∶
設奇沖掩。

23 眾寡不相恃,

梅堯臣曰∶
驚撓之也。

24 貴賤不相救,

梅堯臣曰∶
散亂也。

25 上下不相扶。

梅堯臣曰∶
仓惶也。

26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李筌曰∶
設變以疑之。救左則擊其右,惶亂不暇計。
杜牧曰∶
多設變詐以亂敵人。或沖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偽形,或張奇勢,或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眾分。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撓,不能和合,不得齊,此善用兵也。
孟氏曰∶
多設疑事,出東見西,攻南引北,使彼狂惑散撓,而集聚不得也。
梅堯臣曰∶
或已離而不能集,或雖合而不能齊。
王晰曰∶
將有優劣則然。要在於奇正相生,手足相應也。
張預曰∶
出其不意,掩其無備;驍兵銳卒,猝然突擊。彼救前則後虛,應左則右隙;使倉隍散亂,不知所御,將吏士卒,不能相赴;其卒已散而不復聚,其兵雖合而不能一。

27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曹操曰∶
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李筌曰∶
撓之令見利乃動,不亂則止。
梅堯臣曰∶
然能使敵若此,當須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張預曰∶
彼雖驚撓,亦當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28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曹操曰∶
或問也。
梅堯臣曰∶
此設疑以自問。言敵人甚眾,將又嚴整,我何以待之耶?
張預曰∶
前所陳者,須兵眾相敵,然後可為。故或人問武 曰∶ “彼兵眾於我,而又整肅,則以何術待之也?”

29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曹操曰∶
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李筌曰∶
孫子 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秘要也。所愛,謂敵所便愛也。或財帛子女,吾先困辱之,則敵進退皆聽也。
杜牧曰∶
據我便地,略我田野,利其糧道,斯三者。敵人之所愛惜倚恃者也。若能俱奪之,則敵人雖強,進退勝敗,皆須聽我也。
陳暭曰∶
愛者不止所恃利,但敵人所顧之事,皆可奪也。
梅堯臣曰∶
當先奪其所顧愛,則我志得行,然後使其驚撓散亂,無所不至也。
王晰曰∶
先據利地,以奇兵絕其糧道,則如我之謀也。
張預曰∶
武曰:“敵所愛者,便地與糧食耳。我先奪之,則無不從我之計。”

30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
孫子 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李筌曰∶
不虞不戒,破敵之速,
杜牧曰∶
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將之至事也。
陳暭曰∶
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蓋 孫子 之旨,言和兵貴疾速也。
梅堯臣曰∶
兵機貴速,當乘人之不備。乘人之不備者,行不虞之道,攻不戒之所也。
王晰曰∶
兵上神速,奪愛猶當然也
何氏曰∶
如蜀將孟達之降魏,魏朝以達領新城太守。達復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謀泄,司馬宣王秉政,恐達速發,以書紿達以安這。達得書,猶豫不決。宣王乃潛軍進討,諸將皆言達與二賊交構,宜審察而後動。宣王 曰∶ “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往討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宣王分諸將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 曰∶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一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 曰∶ “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下為木柵以自固。宣王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勸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遂斬達。 李靖 征蕭銑,集兵於夔州。銑以時屬秋繚,江水泛漲,三峽路陷,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待水退,靖 曰∶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遂降蕭銑。《 衛公兵法 》 曰∶ “兵用上神,戰貴其速。簡練士卒。申明號令,曉其目以摩幟,習其耳以鼓金,嚴賞罰以試之,重苑豢養之,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如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如此,則雖敵人有雷電之疾,而我則有所待也。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故《呂氏春秋》 云: “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矣。”或 曰∶ 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邪!答 曰∶ 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張預曰∶
復謂或人 曰∶ 用兵之理,惟尚神速。所貴乎速者,乘人之倉卒,使不及為備也。出兵於不虞之徑,以掩其不戒,故敵驚撓散亂,而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待也。

31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李筌曰∶
夫為客,深入則志堅,主人不能御也。
杜牧曰∶
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克者,勝也。
梅堯臣曰∶
為客者,入人之地深,則士卒專精,主人不能克我。
張預曰∶
深涉敵境,士卒心專,則為主者不能勝也,客在重地、主在輕地故也。趙廣武君謂韓信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是也。

32 掠于饒野,三軍足食。

王晰曰∶
饒野多稼牆。

33 謹養而勿勞, 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曹操曰∶
養士、並氣、運兵,為不可測度之計。
李筌曰∶
氣盛力積,加之以謀慮,則非敵之可測。
杜牧曰∶
斯言深入敵人之境,須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後堅壁養之,勿使勞苦。氣全力盛,一發取勝,動用變化,使敵人不能測我也。
陳暭曰∶
所處之野,須水草便近,積蓄不乏,謹其來往,善撫士卒。王翦伐楚,楚人挑戰,翦不出。勤於撫御,並兵一力。聞士卒投石為戲,知其養勇思戰,然後用之,一舉遂滅楚。但深入敵境,未見可勝之利,則須為此計。
梅堯臣曰∶
掠其富饒,以足軍食;息人之力,並兵為不可測之計。
王晰曰∶
謹養,謂撫循飲食周謹之也。並銳氣,積余力,形藏謀密,使敵不測,俟其有可勝之隙,則進之。
張預曰∶
兵在重地,須掠糧於富饒之野,以豐吾食。乃堅壁自守,勤撫士卒,勿任以勞苦令氣氣而力全,常為不可測度之計。伺敵可擊,則一舉而克。王閹伐荊,常用此術。

34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李筌曰∶
能得其力者,投之無往之地。
杜牧曰∶
投之無所往,謂前後進退,皆無所之,士以此皆求力戰,雖死不北也。
梅堯臣曰∶
置在必戰之地,知死而不退走。
張預曰∶
置之危地,左右前後,皆無所往,則守戰至死,而不奔北矣。

35 死焉不得,

曹操曰∶
士死安不得也。
杜牧曰∶
言士必死,安有不得勝之理?
孟氏曰∶
士死無不得也。
梅堯臣曰∶
兵焉得不用命?
張預曰∶
士卒死戰,安不得志? 《尉繚子》曰∶ “一賊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不也,必死與必生不相侔也。”

36 士人盡力。

曹操曰∶
在難地心並也。
梅堯臣曰∶
士安得不竭力以赴戰?
王晰曰∶
人在死地,豈不盡力?
何氏曰∶
獸困猶鬥,鳥空則啄,況靈萬物者人乎?
張預曰∶
同在難地,安得不共竭其力?

37 兵士甚陷則不懼。

杜牧曰∶
陷於危險,勢不獨死,三軍同心,故不懼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晰曰∶
陷之難地則不懼,不懼則鬥志堅也。
張預曰∶
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豈復畏敵也。

38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

曹操曰∶
拘,縛也。
李筌曰∶
固,堅也。
杜牧曰∶
往,走也。言深入敵境,走無生路,則人心堅固如拘縛者也。
梅堯臣曰∶
投無所往,則自然心固,入深,則自然志專也。
張預曰∶
動無所之,人心堅固;兵在重地,走無所適,則拘系也。

39 不得已則鬥。

曹操曰∶
人窮則死戰也。
李筌曰∶
決命。
杜牧曰∶
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盡不得已也,則人皆悉力而鬥也。
梅堯臣、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
勢不獲已,須力鬥也。

40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曹操曰∶
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
李筌曰∶
投之必死,不令而得其用也。
杜牧曰∶
此言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懼,不待收索而自得心,不待約合而自親信也。
孟氏曰∶
不求其勝,而勝自得也。
梅堯臣曰∶
不修而兵自戒,不索而情自得,不約而眾自親,不令而人自信,皆所以陷於危難,故三軍同心也。
王晰曰∶
謂死難之地,人心自然故也。
張預曰∶
危難之地,人自同力,不修整而自戒慎,不求索而得情意,不約束而親上,不號令而信命,所謂同而,濟則吳越何患乎異心也?

41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曹操曰∶
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一本作“至死無所災”。
李筌曰∶
妖祥之言,疑惑之事而禁之,故無所災。
杜牧曰∶
黃石公曰∶ “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恐亂軍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則士卒至死,無有異心也。
梅堯臣曰∶
妖詳之事不作,疑惑之言不入,則軍必不亂,死而後已。
王皙曰∶
災詳神異,有以惑人,故禁止之。
張預曰∶
欲士死戰,則禁止軍吏不得言妖祥之事,恐惑眾也。去疑惑之計,則至死無他慮。 《司馬法》 ∶“滅厲祥”。此之謂也。儻士卒未有必戰之心,則亦有假妖祥以使眾者,田單守即墨,命一卒為神,每出入約束必稱神,遂破燕是也。

42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

曹操曰∶
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曰∶
若有財貨,恐士卒顧戀,有敬生之意,無必死之心也。
梅堯臣曰∶
不得已竭財貨,不得已盡死戰。
王皙曰∶
足用而已,士顧財富則偷生;死戰而已,士顧生路,則無死志矣。
張預曰∶
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財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43 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

曹操曰∶
皆持必死之計。
李筌曰∶
棄財與命,有必死之志,故割而流涕也。
杜牧曰∶
士皆以死為約,未戰之日,先令曰“今日之事,在此一舉。若不用命,身膏草野,為禽獸所食也。”
梅堯臣曰∶
決以死力,牧說,是也。
王皙曰∶
感勵之使然。
張預曰∶
感激之,故泣也。未戰之日,先令 曰∶ “今日之事,在此一舉。若不用命,身膏草野,為禽獸所食。” 或 曰∶ 凡行軍饗士,使酒,拔劍起舞,作朋角抵,伐鼓叫呼,所以增其氣。若令涕泣,無乃挫其壯心乎?答 曰∶ 先決其死力 ,激其銳氣,則無不勝。儻無必死之心,其氣雖盛,何由克之?若荊軻於易水,士皆垂淚涕泣。及復為羽聲 慷,則皆瞋目、發上指冠是也。

44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李筌曰∶
夫獸窮則搏,鳥窮同啄,令急命,則專諸、曹劌之勇也。
杜牧曰∶
言所投之處,皆為專諸 、曹劌之勇。
梅堯臣曰∶
既令必死,則所向皆有專諸、曹劌之勇。
張預曰∶
人懷必死,則所向皆有專諸、曹劌之勇也。專諸,吳公子光使殺吳王僚。劌當為“沫”,曹沫以勇力事魯莊公,嘗執匕首,劫齊桓公。

45 故善用兵,譬如率然。

梅堯臣曰∶
相應之容易也。

46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梅堯臣曰∶
蛇之 物也,不可擊。擊之,則率然相應。
張預曰∶
率,猶速也,擊之,則速然相應。此喻陳法也。《八陣圖》 曰∶ “以後為前,以前為後,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首尾俱救。”

47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梅堯臣曰∶
可使兵首尾率然相應為一體乎?

48 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梅堯臣曰∶
勢使之然。
張預曰∶
吳、越,仇讎也,同處危難,則相救為兩手。況非仇讎者,豈不猶率然之相應乎?

49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曹操曰∶
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 曰∶ 雖方馬埋輪,不足恃也。
李筌曰∶
投兵無所往之地,人自鬥,如蛇之首尾,故吳越之人,同相救,雖縛馬埋輪,未足恃也。
杜牧曰∶
縛馬使為方陳,埋輪使不動,雖如此,亦未足稱為專固而足為恃。須任權變,置士於必死之地,使人自為戰,相救如兩手,此乃守固必勝之道,而足為恃也。
陳暭曰∶
人之相惡,甚吳、越,同遇風,而猶相救,何則?勢使之然也。夫用兵之道,若陷在必戰之地,使懷懼死之狀,則首尾前後,不得不相救也。有吳、越之惡,猶如兩手相救,況無吳、越之惡乎?蓋言貴於設變使之,則勇怯之心一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晰曰∶
此謂在難地自相救耳。蛇之首尾,人之左右手,皆喻兩救之敏也。同而,濟在險難也,吳、越猶無異心,況三軍乎?故其足恃,甚於方馬埋輪。 曹公 說是也。
張預曰∶
上文歷言置兵於死地,使人心專固。然此未足為善也。雖置之危地,亦須用權智使人,令相救為左右手,則勝矣。故 曰∶ 雖縛馬埋化,未足恃固以取勝;所可必恃者,要使士卒相應如一體也。

50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李筌曰∶
齊勇者,將之道。
杜牧曰∶
齊正勇敢,三軍如一,此皆在於為政者也。
陳暭曰∶
政令嚴明,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三軍之士如一也。
王晰同梅堯臣注。 梅堯臣曰∶
使人齊勇如一心而無怯者,得軍政之道也。
張預曰∶
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則三軍之眾,齊力同勇如一夫,是軍政得其道也。

51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曰∶
強弱一勢也。
李筌曰∶
剛柔得者,因地之勢也。
杜牧曰∶
強弱之勢,須用地形而制之也。
梅堯臣曰∶
兵無強弱,皆得用者,是因地之勢也。
王晰曰∶
剛柔,猶強弱也。言三軍之士,強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 曹公 曰強弱一勢,是也。
張預曰∶
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

52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曹操曰∶
齊一貌也。
李筌曰∶
理眾如理寡也。
杜牧曰∶
言使三軍之士,如牽一夫之手,不得已皆須從我之命,喻易也。
賈林曰∶
攜手翻迭之道,便於回運。以前為後,以後為前,以左為右,以右為左,故百萬之眾如一人手也。
梅堯臣曰∶
用三軍如攜手使一人者,勢不得已,自然皆從我所揮也。
王晰曰∶
攜使左右前後,率從我也。
張預曰∶
三軍雖眾,如提一人之手而使之,言齊一也。故 曰∶ 將之所揮,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53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曹操曰∶
謂清靜幽深平正。
杜牧曰∶
清靜簡易,幽深難測,平正無偏,故能致治。
梅堯臣曰∶
靜而幽邃,人不能測;正而自治,人不能撓。
王晰曰∶
靜則不撓,幽則不測,正則不,治則不亂。
張預曰∶
其謀事,則安靜而幽深,人不能測;其御下,則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

54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曹操曰∶
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
李筌曰∶
為謀未熟,不與令士卒知之,可以樂成,不可與謀始。是以先愚其耳目,使無見知。
杜牧曰∶
言使軍士非將軍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聾如瞽也。
梅堯臣曰∶
凡軍之權謀,使由之,而不使知之。
王晰曰∶
杜其見聞。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
士卒懵然無所聞見,但從命而已。

55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李筌曰∶
謀事或變,而不識其原。
杜牧曰∶
所為之事,所有之謀,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識其所緣之本也。
梅堯臣曰∶
致其所行之事,變其所為之謀,無使人能識也。
王晰曰∶
已行之事,已施之謀,當革易之,不可再也。
何氏曰∶
將術以不窮為奇也。
張預曰∶
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皆變易之,使人不可知也。若裴行儉令軍士下營旋,忽使移就崇岡,初將吏皆不悅。是夜,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將士驚服。因問 曰∶ “何以知風雨也?”行儉笑曰:“自今但依吾節制,何須問我所由知也!”

56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李筌曰∶
行路之便,眾人不得知其情。
杜牧曰∶
易其居。去安從危;迂其途,舍近即遠;士卒有必死之心。
陳暭曰∶
將帥凡舉一事,切委曲而致之,無使人得計慮者。
賈林曰∶
居我要害,能使自移,途近於我,能使迂之,發機微,路人不能知也。
梅堯臣曰∶
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趨之途,無使人能慮也。
王晰曰∶
處易者,將致敵以求戰也;迂途者,示遠而密襲也。
張預曰∶
其居則去險而就易,其途則舍近而從遠,人初不曉其旨,及勝乃服。太白山人 曰∶ “兵貴詭道者,非止詭敵也,抑詭我士卒,使由之而不使知之也。”

57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梅堯臣曰∶
可進而不退也。

58 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

杜牧曰∶
使無退心,孟明焚是也。一本帥與之登高。
陳暭曰∶
發其心機。
賈林曰∶
動我機權,隨事應變。
梅堯臣曰∶
發其危機,使人盡命。
王晰曰∶
皆勵決戰之志也。機之發,無復回也。賈詡勸 曹公曰∶ “必決其機”是也。
張預曰∶
去其梯,可進而不可退;發其機,可往而不可返。項羽濟河沉之類也。

59 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曹操曰∶
一其心也。
李筌曰∶
還師者,皆焚梁,堅其志,既不知謀,又無返顧之心,是以如驅羊也。
杜牧曰∶
三軍但知進退之命,不知攻取之端也。
梅堯臣曰∶
但馴然從驅,莫知其他也。
何氏曰∶
士之往來,惟將之令,如羊之從牧者。
張預曰∶
群羊往來,牧者之隨;三軍進退,惟將之揮。

60 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曹操曰∶
險,難也。
梅堯臣曰∶
措三軍於險難而取勝者,為將之務也。
張預曰∶
去梯發機,置兵於危險以取勝者,此將軍之務也。

61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曹操曰∶
人情見利而進,見害而退。
杜牧曰∶
言屈伸之利害,人情之常理,皆因九地以變化。今欲下文重舉九地,故於此重言,發端張本也。
梅堯臣曰∶
九地之變,有可屈可伸之利,人情之常理,須審察之。
王晰曰∶
明九地之利害,亦當極其變耳。言屈伸之利害,未見便則屈,見便則伸。言人情之理者,深專淺散,圍御之謂也。
張預曰∶
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須識變通,可屈則屈,可伸則伸,審所利而已。此乃人情之常理,不可不察。

62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梅堯臣曰∶
深則專固,淺則散歸。此而下重言九地者, 孫子 勤於九變也。
張預曰∶
先舉兵者為客,入深則專固,入淺則士散,此而下言九地之變。

63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梅堯臣曰∶
進不及輕;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間也。
王晰曰∶
此越鄰國之境也。是謂孤絕之地,當速決其事。若吳王伐齊。近之兵如此者鮮,故不同九地之例。
張預曰∶
去己國、越人境而用師者,危絕之地也。若秦師過周而襲鄭是也。此在九地之外而言之者,戰國時間有之也。

64 四達者,衢地也。

梅堯臣曰∶
馳道四出,敵當一面。
張預曰∶
敵當一面,旁國四屬。

65 入深者,重地也。

梅堯臣曰∶
士卒以軍為家,故心無散亂。

66 入淺者,輕地也。

梅堯臣曰∶
歸國尚近,心不能專。

67 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梅堯臣曰∶
背負險固,前當厄塞。
張預曰∶
前狹兵險,進退受制於人也。

68 無所往者,死地也。

梅堯臣曰∶
窮無所之。
張預曰∶
左右前後窮無所之也。

69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李筌曰∶
一卒之心。
杜牧曰∶
守則志一,戰則易散。
梅堯臣曰∶
保城備險,一志堅守。候其虛懈,出而襲之。
張預曰∶
集人聚谷,一志固守。依險設伏,攻敵不意。

70 輕地吾將使之屬。

曹操、李筌曰∶
使相及屬。
杜牧曰∶
部伍營壘,密近聯屬,蓋以輕散之地,一者備其逃逸,二者恐其敵至,使易相救。
梅堯臣曰∶
行則隊校相繼,止則營壘聯屬,脫有敵至,不有散逸也。
王晰曰∶
絕則人不相恃。
張預曰∶
密營促隊,使相屬續,以備不虞,以防逃遁。

71 爭地吾將趨其後。

曹操曰∶
利地在前,當速進其後也。
李筌曰∶
利地必爭,益其備也。此筌以“趨”字為“多”字。
杜牧曰∶
必爭之地,我若已後,當疾趨而爭,況其不後哉!
陳暭曰∶
二說皆非也。若敵據地利,我後爭之,不亦後據戰地而趨戰之勞乎?所謂爭地必趨其後者,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銳以據之,彼若恃眾來爭,我以磊眾趨其後,無不克者,趙奢所以破秦軍也。
梅堯臣曰∶
敵未至其地,我若在後,則當疾趨以爭之。
張預曰∶
爭地貴速,若前驅至而後不及,則未可。故當疾進其後,使首尾俱至。或 曰∶ 趨其後,謂後發先至也。

72 交地吾將謹其守。

杜牧曰∶
嚴壁壘也。
梅堯臣曰∶
謹守壁壘,斷其通道。
王晰曰∶
懼襲我也。
張預曰∶
不當阻絕其路,但嚴壁固守,候其來,則設伏擊之。

73 衢地吾將固其結。

杜牧曰∶
結交諸侯,使之牢固。
梅堯臣曰∶
結諸侯,使之堅固,勿令敵先。
王晰曰∶
固以德禮威信,且示以利害之計。
張預曰∶
財幣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堅固不渝,則必為我助。

74 重地吾將繼其食。

曹操曰∶
掠彼也。
李筌曰∶
館谷於敵也。繼,一作“掠”。
賈林曰∶
使糧相繼而不絕也。
梅堯臣曰∶
道既遐絕,不可歸國取糧,當掠彼以食軍。
張預曰∶
兵在重地,轉輸不通,不可乏糧,當掠彼以續食。

75 圮地吾將進其途。

曹操曰∶
疾過去也。
李筌曰∶
不可留也。
梅堯臣曰∶
無所依,當速過。
張預曰∶
遇圮毀之地,宜引兵速過。

76 圍地吾將塞其闕。

曹操、李筌曰∶
以一士心也。
杜牧曰∶
兵法圍師必闕,示以生路,令無死志,因而擊之。令若我在圍地,敵開生路以誘我卒,我返自塞之,令士卒有必死之心。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為爾朱逃、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將會於鄴南,士馬精強,號二十萬,圍神武於韓陵山。時神武馬二千,步軍不滿三萬。逃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之。於是,將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四將也。
孟氏曰∶
意欲突圍,示以守固。
梅堯臣曰∶
自塞其旁道,使士卒必死戰也。
王晰曰∶
懼人有走心。
張預曰∶
吾在敵圍,敵開生路,當自塞之,以一士心。齊神武系牛馬以塞路,而士卒死戰是也。

77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曹操、李筌曰∶
勵志也。
杜牧曰∶
示之必死,令其自奮以求生也。
賈林曰∶
焚財棄糧,堙井破灶,示必死也。
梅堯臣曰∶
必死可生,人盡力也。王晰同梅堯臣注。
何氏同杜牧注。
張預曰∶
焚輜重,棄糧食,塞井夷灶,示以無活,勵之使死戰也。

78 故兵之情∶圍則御,

曹操曰∶
相持御也。
李筌曰∶
敵圍我則御之。
杜牧曰∶
言兵在圍地,始乃人人有御敵持勝之心,相御持也。窮則同心守御。梅堯臣同杜牧注。
張預曰∶
在圍則自然持御。

79 不得已則 ,

曹操曰∶
勢有不得已也。
李筌曰∶
有不得已則戰。
梅堯臣曰∶
勢無所往必鬥。
王晰曰∶
脫死難者,唯鬥而已。
張預曰∶
勢不可已,須悉力而鬥。

80 過則從。

曹操曰∶
陷之甚過,則從計也。
李筌曰∶
過則審躡。又 云: 陷之於過,則謀從之。
孟氏曰∶
甚陷則無所不從。梅堯臣同孟氏注。
張預曰∶
深陷於危難之地,則無不從計。若班超在善,欲與麾下數十人殺瞄使,乃諄諭之。其士卒 曰∶ “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是也。

81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
上已陳此三事,而復雲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之。
李筌曰∶
三事,軍之要也。
梅堯臣曰∶
已解《軍爭篇》中。重陳此三者,蓋言敵之情狀、地之利害,當預知焉。
王晰曰∶
再陳者,勤戒之也。
張預曰∶
知此三事,然後能審九地之利害,故再陳於此也。

82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曹操曰∶
謂九地之利害。或 曰∶ 上四、五事也。
張預曰∶
四、五,謂九地之利害,有一不知,未能全勝。李筌曰;夫並兵震威,則諸侯自顧,不敢預交。

83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杜牧曰∶
權力有余也,能分散敵也。
孟氏曰∶
以義制人,人誰敢拒?
陳暭曰∶
雖有霸王之勢,伐大國,則我眾不得聚,要在結交外援。若不如此,但以威加於敵,逞己之強,則必敗也。
梅堯臣曰∶
伐大國,能分其眾,則權力有余也。權力有余,則威加敵;威加敵,則旁國懼;旁國懼,則敵交不得合也。
王晰曰∶
能知敵謀,能得地利,又能形之,使其不相救、不相恃,則雖大國,豈能聚眾而拒我哉?威之所加者大,則敵交不得合。
張預曰∶
恃富強之勢,而亟伐大國,則己之民眾,將怨苦而不得聚也。甲兵之威倍勝於敵國,則諸侯懼,而不敢與我合交也。或 曰∶ 侵伐大國,若大國一敗,則小國離而不聚矣。若晉楚爭鄭,惡勝則鄭附,晉敗則鄭叛也。小國既離,則敵國之權力分而弱矣。或我之兵威得以增勝於彼,是則諸侯豈敢於敵人之交合乎?

84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曹操曰∶
霸者,不結成天下諸侯之交權者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以威德伸己私。
李筌曰∶
能絕天下之交,惟得伸己之私志,威而無外交者。
杜牧曰∶
信,伸也。言不結鄰援,不蓄養機權之計,但逞兵威加於敵國,貴伸己之私欲,若此者,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齊桓公問於管仲, 曰∶ “必先頓甲兵,修文德,正封疆,而親四鄰,則可矣。”於是,復魯、衛、燕所侵地,而以好成,四鄰大親。乃南伐楚,北伐山戎,東制令支、折孤竹,西服流沙,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乃率諸侯而朝天子。吳夫差破越於會稽,敗齊於艾陵,闕溝於商魯,會晉於黃池,爭長而反,威加諸侯。諸侯不敢與爭。勾踐伐之,乞師齊楚,齊楚不應。民疲兵頓,為越所滅。越王勾踐問戰於申包胥。 曰∶ “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 曰∶ “善哉,蔑以加焉!”遂伐吳,滅之。
賈林曰∶
諸侯既懼,不得附聚,不敢合從,我之智謀威力 余,諸侯自歸,何用養交之也?不養,一作“不事”。
陳暭曰∶
智力既全,威權在我,但自養士卒,為不可勝之謀,天下諸侯,無權可事也。仁智義謀,己之私有,用以濟眾,故 曰∶ 伸私威,振天下。德光四海,恩沾品物,信及豚魚,百姓歸心,無思不服。故攻城必拔,伐國必隳也。
梅堯臣曰∶
敵既不得與諸侯合交,則我亦不爭其交,不養其權,用己力而已爾,威亦增勝於敵矣,故可拔其城,可隳其國,此謂霸王之兵也。
王晰曰∶
結交養權,則天下可從;申私損威,則國城不保。
張預曰∶
不爭交援,則勢孤而助寡;不養權力,則人離而國弱;伸一己之私忿,暴兵威於敵國,則終取敗亡也。或 曰∶ 敵國眾既不得聚,交又不得合,則我當絕其交,奪其權,得伸己所欲,而威倍於敵國,故人城可得而拔,人國可得而隳也。

85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賈林曰∶
欲拔城隳國之時,故懸國外之賞罰,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無法無政”。
梅堯臣曰∶
瞻功行賞,法不預設;臨敵作誓,政不先懸。
王晰曰∶
杜奸也。 曹公曰∶ “軍法令不預施懸之。” 《司馬法》曰∶ “見敵作誓,瞻功行賞”,此之謂也。
張預曰∶
法不先施,政不預告,皆臨事立制,以勵士心。 《司馬法》曰∶ “見敵作誓,瞻功行賞。”

86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曹操曰∶
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李筌曰∶
善用兵者,為法作政,而人不知;懸事無令,而人從之。是以犯眾如一人也。
梅堯臣曰∶
犯 ,用也。賞罰嚴明,用多若用寡也。
張預曰∶
賞功不逾時,罰罪不遷列。賞罰之典既明且速,則用眾如寡也。

87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梅堯臣曰∶
但用以戰,不告以謀。
王晰曰∶
情泄則謀乖。
張預曰∶
任用之於戰鬥,勿諭之以權謀,人智謀則疑也。若裴行儉不告士卒以徒營之由是也。

88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曹操曰∶
勿使知害。
李筌曰∶
犯,用也。卒知言與害,則生疑難。
梅堯臣曰∶
用令知利,不令知害。
王晰曰∶
慮疑懼也。
張預曰∶
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89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
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 孫臏曰∶ “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李筌曰∶
兵居死地,必決命而鬥以求生。韓信水上軍,則其義也。
梅堯臣曰∶
地雖曰亡,力戰不亡;地雖曰死,死戰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何氏曰∶
如漢王遣將韓信擊趙,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山而觀趙軍。試 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汝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幟。”令其裨將將餐, 曰∶ “今日破趙會食。”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遙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軍之旗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走水上軍。趙空壁逐信。信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趙軍攻信,既不得,還壁,見漢幟,大驚,遂亂,遁走。於是漢兵夾擊,大破瞄趙軍,斬陳 不上,擒趙王。諸將因問信 曰∶ “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餐。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 曰∶ “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爾。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在夫也,此所謂趨市人而戰,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瑟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 曰∶ “非所及也!”梁將陳慶之守渦陽城,與後魏軍相持,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築壘於軍後。諸將恐腹背受敵,議退師。慶之 曰∶ “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銀仗,其數很多。諸軍並無鬥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鈔暴耳!吾療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瞄大合,然後與戰必捷。”諸將壯其計,從之。魏人犄角十三城,慶之銜枚夜了,陷其四壘。所余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鼓噪而攻,遂大奔潰,斬獲略盡。後魏末,齊神武興義兵於河北。時爾朱兆等四將,兵馬號二十萬,夾洹水而軍。時神武士馬不滿三萬,以眾寡不敵,遂於韓陵山為圓陳,系牛驢以塞道。於是將士皆死戰,四面奮擊,大破之。齊神武兵少滅兆等兵十倍,圍而缺之,神武乃自塞其缺,士皆有必死之志,是以破敵也。高齊北豫州刺史司馬消難請降後周,周將楊忠與柱國達奚武援之。於是,共率騎士五千人,各乘馬一匹,從間道馳入齊境五百里,前後遣三使報消難,而皆不反命。去豫州二十里,武疑有變,欲還。忠 曰∶ “有進死,無退生!”獨以千騎夜趣城下,四面峭絕,徒聞擊檄之聲。武親來,麾數百騎以西。忠勒余騎不動,候門戶開而入。乃馳遣如武。時齊鎮城將伏敬遠勒甲士二千人據東陴,舉烽嚴警。武憚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財帛,以消難及其屬先歸。忠以三千騎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臥,齊眾來追,至於洛北。忠謂將士 曰∶ “但絕食!今在死地,賊必不敢渡水以當吾鋒。”食畢,齊兵佯若渡水,忠馳將擊之,齊兵不敢逼,遂徐引而退。
張預曰∶
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為戰,乃可存活也。項羽救趙,破釜焚廬,示以必死。諸侯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遂瞄秦將是也。

90 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梅堯臣曰∶
未陷難地,則士卒心不專;既陷危難,然後勝敗在人為這爾。
張預曰∶
士卒用命,則勝敗之事,在我所為。

91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

曹操曰∶
佯,愚也。或 曰∶ 彼欲進,設伏而退;欲去,開而擊之。
李筌曰∶
敵欲攻我以守待之;敵欲戰,我以奇待之。退伏利誘,皆順其所欲。
杜牧曰∶
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跡,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侯其懈怠而攻之。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使無鬥心,遂因而擊之。皆順敵之旨也。
陳暭曰∶
順敵之旨,不假多說,但強示之弱、進示之退,使敵心不戒,然後攻而破這必矣。
梅堯臣曰∶
佯怯、佯弱、佯亂、佯北,敵人輕來,我志乃得。
張預曰∶
彼欲進則誘之令進,彼欲退則緩之令退,奉順其旨,設奇伏以取之。或 曰∶ 敵有所欲,當順其意以驕之,留為後圖。若東胡遣使謂冒頓 曰∶ “欲得頭曼千里馬。”冒頓與之。復遣使來 曰∶ “願得單於一閼氏。”冒頓又與之。及其驕怠而擊之,遂滅東胡是也。

92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曹操曰∶
並兵向敵,雖千里能擒其將也。
杜牧曰∶
上文言為兵之事,在順敵人之意,此乃未見敵人之隙耳。若已見其隙,有可攻之勢,則須並兵專力以向敵人,雖千里之遠,亦可以殺其將也。
賈林曰∶
能以利說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千里,亦可擒殺其將。
梅堯臣曰∶
隨敵一向,然後發伏出奇,則能遠擒其將。
王晰曰∶
順敵意,隨敵形,及其空虛不虞,並兵一力以向之,乘勢可千里而覆軍殺將也。
張預曰∶
敵既驕惰,則並兵力以向之,可以覆其軍,殺其將,則明知冒頓滅東胡之事是也。

93 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曹操曰∶
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謂巧攻成事”。
梅堯臣曰∶
能順敵而決勝,機巧者也。
何氏曰∶
能為此者,是巧攻之成事也。
張預曰∶
始順其意,後殺其將,成事之巧也。

94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曹操曰∶
謀定,則閉關以絕其符信,勿通其使。
李筌曰∶
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眾士心也。
杜牧曰∶
其所不通,豈敵人之使乎?若敵人之使不受,則何必夷關折符,然後為不通乎?答 曰∶ 夷關折符者,不令國人出入。蓋恐敵人有間使潛來,或藏形隱跡,由危歷險,或竊符盜信,假托姓名,而來窺我也。無通其使者,敵人若有使來聘,亦不可受之。恐有智能這士,如張孟談、婁敬之屬,見其微而知,著測我虛實也。此乃兵形未成,恐敵人先事以制我也。兵形已成,出境之後,則使在其間,左之道也。
梅堯臣曰∶
夷,滅也。折,斷也。舉政之日,滅塞關梁,斷毀符節,使不通也。使不通者,恐泄我事也。
張預曰∶
廟算已定,軍謀已成,則夷塞關梁,毀折符信,勿通命命,恐泄我事也。彼有使來,則當納之。故下文 云: 敵之開闔,必亟入之。

95 勵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曹操曰∶
誅,治也。
杜牧曰∶
厲,揣厲也。言廊廟之上誅治其事,成敗先定,然後興師。一本作“以謀其事。”
梅堯臣曰∶
嚴整於廊廟之上,以計其事,言其密也。
何氏曰∶
磨厲廟勝之策,以責成其事。
張預曰∶
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厲於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泄也。

96 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曹操曰∶
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
李筌曰∶
敵開闔未定,必急來也。
孟氏曰∶
開闔,間者也。有間來,則疾內之。梅堯臣同孟氏注。
張預曰∶
開闔,謂間使也。敵有間來,當急受之。或 曰∶ 謂敵人或開或闔,出入無常,進退未決,則宜速乘之。

97 先其所愛,

曹操曰∶
據(利?)地便也。
李筌曰∶
先攻其各聚及妻子,利不擇其用也。
杜牧曰∶
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以為軍者,則先奪之也。
梅堯臣曰∶
先察其便利愛惜之所也。
何氏同杜牧注。

98 微與之期。

曹操曰∶
後人發,先人至。
杜牧曰∶
微者,潛也。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將欲謀奪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陳暭曰∶
我若先奪便地,而敵不至,雖有其利,亦奚用之?是以欲取其愛惜之處,必先微以敵人相期,誤之使必至。
梅堯臣曰∶
微露之期,使間歸告,然後我後人發,先人至也。後發者,欲其必赴也。先至者,奪其所愛也。
王晰曰∶
權,序也。微者所以示密。 曹公曰∶ “先敵至也。”
張預曰∶
兵所愛者,便利之地,我欲先據,當微露其意,與之相期,敵方趨之,我乃後發而先至也。所以使敵先趨者,恐我至而敵不來也。故 曰∶ 爭地,吾將趨其後。

99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曹操曰∶
行踐規矩,無常也。
李筌曰∶
墨者,出道也。出遲道而從之恐不及。
杜牧曰∶
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宗法制,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也。
陳暭曰∶
兵雖要在迅速以決戰事,然自始及末,須守法制,縱獲勝捷,亦不可爭競找亂也。城濮之戰,晉文公登有莘之墟以望其師, 曰∶ “少長有禮,其可用也。”踐墨,一作“ ”。贈林 曰∶ ,除也。墨,繩墨也。隨敵計以決戰事,惟勝是利,不可守以繩墨而為。
梅堯臣曰∶
舉動必踐法度,而隨敵屈伸,因利以決戰也。
王晰曰∶
踐兵法如繩墨,然後可以順能決勝。
張預曰∶
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墨繩墨也。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是也。

100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曹操、李筌曰∶
處女示弱,脫兔往疾也。
杜牧曰∶
言敵人初時謂我無所能為,如處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險迅疾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抻拒也。或 曰∶ 我避敵走如脫兔。 曰∶ 非也。
梅堯臣曰∶
始若處女,踐規矩之謂也。後若脫兔,應敵決戰之速也。
王晰曰∶
處女,隨敵也。開戶,不虞也。脫兔,疾也。若田單守即墨而破燕軍是也。
張預曰∶
守則如處女之弱,令敵懈怠,是以啟隙。攻則猶脫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御。太史公謂田單守即墨,攻騎劫,正如此語,不其然乎?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