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零今譯 : 孫子说:軍事,是國家的大事。地形的死生之勢(死地、生地),戰場上的存亡勝敗,不可不加以了解。
網絡今譯 : 孙子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一定要慎重研究。
二十二子 :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人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不 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Giles : Sun Tzu said: The art of war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It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a road either to safety or to ruin. Hence it is a subject of inquiry which can on no account be neglected.
Jens : Master Sun said: Warfare i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a state (it is the terrain determining life and death and the road leading to survival or destruc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it be examined.
Ames : Master Sun said: War is a vital matter of state. It is the field on which life or death is determined and the road that leads to either survival or ruin, and must be examined with the greatest care.
Конрад : Сунь-цзы сказал: война – это великое дело для государства, это почва жизни и смерти, это путь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и гибели. Это нужно понять.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Сунь-Цзы сказал: Война – дел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важности. Война решает вопросы смерти и жизни, там можно выжить, можно погибнуть. Нельзя до конца не разобраться в этом предмете.
Малявин : Сунь-цзы сказал: Война – это великое дел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 Она есть причина жизни и смерти, путь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и гибели, а потому относиться к ней нужно с великим тщанием.
原文 : 故輕(經)之以五,效(校)之以計,以索其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李零今譯 : 所以憑下述五項衡量,通過計算,加以核實,弄淸情況: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規。
網絡今譯 : 通过五个方面的横向比较,得到详情: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二十二子 : 所以用以下五项来衡量敌我,通过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探求 胜败情形: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形,四是将领,五是法度。
Giles : The art of war, then, is governed by five constant factor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ne's deliberations, 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obtaining in the field. These are: (1) The Moral Law; (2) Heaven; (3) Earth; (4) The Commander; (5) Method and discipline.
Jens : In order to probe the true nature [of a situation involving warfare] I order it according to the Five and make comparisons based on Calculations. The first is the Way, the second Heaven, the third Earth, the fourth the General, and the fifth the Law.
Ames : Therefore, to gauge the outcome of war we must appraise the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five criteria, and compare the two sides by assessing their relative strengths. The first of the five criteria is the way (tao), the second is climate, the third is terrain, the fourth is command, and the fifth is regulation.
Конрад : Поэтому в ее основу кладут пять явлений, ее взвешивают семью расчетами и этим определяют положение. Первое – Путь, второе – Небо, третье – Земля, четвертое – Полководец, пятое – Закон.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Выделим пять основных разделов. Чтобы разобраться в положении дел на войне, нужно сопоставить и оценить сведения, полученные в этих разделах. Первый раздел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Пути. Второй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Неба. Третий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Земли. Четвертый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полководца. Пятый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законов.
Малявин : Основа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всегда определяется пятью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и при составлении плана военных действий надлежит вникать в их сущность. Эти пять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суть следующие: Во-первых – Путь, во-вторых – Небо, в-третьих – Земля, в-четвертых – Полководец, в- пятых – Правила.
原文 :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而不畏危)
李零今譯 : 道義,是指使人民與國君同心同德, 可以和國君一起死,可以一起生,而绝不違背;
網絡今譯 : 道,指上级和民众心志相通,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二十二子 : 道义,是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因而可以让他们拼死,可以让他 们求生,而他们不会违背。
Giles : The Moral Law causes the people to be in complete accord with their ruler, so that they will follow him regardless of their lives, undismayed by any danger.
Jens : The Way is that which makes the people be of one mind with their ruler. Thus they is willing to die together with him as well as willing to live together with him, without being insubordinate.
Ames : The way (tao) is what brings the thinking of the people in line with their superiors. Hence, you can send them to their deaths or let them live, and they will have no misgivings one way or the other.
Конрад : Путь – это когда достигают того, что мысли народа одинаковы с мыслями правителя, когда народ готов вместе с ним умереть, готов вместе с ним жить, когда он не знает ни страха, ни сомнений.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Путь выражается в единодушии народа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Когда оно есть, народ легко пойдет на смерть за правителя. Люди отдадут свои жизни по распоряжению правителей. В состоянии единодушия вообще нет страха.
Малявин : Путь – это когда добиваются такого положения, при котором помыслы народа совпадают с устремлениями правителя и народ готов и умереть с ним заодно, и жить с ним заодно, когда никто не страшится смертельной опасности.
原文 :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廣陜(狹)、遠近、險易、死生也。
李零今譯 : 天時,是指陰陽向背、天氣冷暖和四時變换 ; 地利,是指地形的遠近、 險夷、寬窄、死生;
網絡今譯 : 天,指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远近、平坦艰险、开阔狭窄,和地形对部队安危的影响;
二十二子 : 天时,是看时日的阴阳、天气的冷暖、季节时令的变化等。地形,是看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平,地域的广 狭,战地的死生。
Giles : Heaven signifies night and day, cold and heat, times and seasons. Earth comprises distances, great and small; danger and security; open ground and narrow passes; the chances of life and death.
Jens : Heaven is light and dark, cold and hot; that is, the regularities of the seasons. Earth is distant and near, steep and level, broad and narrow; that is, the terrains determining life and death.
Ames : Climate is light and shadow, heat and cold, and the rotation of the seasons. Terrain refers to the fall of the land, proximate distances, difficulty of passage, the degree of openness, and the viability of the land for deploying troops.
Конрад : Небо – это свет и мрак, холод и жар, это порядок времени.Земля – это далекое и близкое, неровное и ровное, широкое и узкое, смерть и жизнь.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Небо – это состояние погоды – ясное и пасмурное, холод и жар, порядок смены времен года. Земля – это удаленность и близость местности, опасность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перемещения, широкие или узкие дороги – это условия, из-за которых можно погибнуть, а можно остаться невредимым.
Малявин : Небо – это свет и мрак, холод и жар; таков порядок течения времени. [В войне побеждают благодаря тому, следуют ли этому или противодействуют.]
Малявин : Земля – это расстояния далекие и близкие, местность пересеченная и плоская, проходы широкие и узкие, позиции гибельные и спасительные.
原文 : 將者,知(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李零今譯 : 將領,是指指揮者的智慧、誠信、仁慈、勇敢、嚴明。法規,是指隊形编制、官吏委派、財務管理。
網絡今譯 : 将,指冷静睿智,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严格要求; 法,指组织层次结构,责权划分,资金物资调配。
二十二子 : 将领,是看其智谋、诚信、仁义、勇敢与严明。法 度,是看军队编制、任命官吏以及主管军需的制度规定。
Giles : The Commander stands for the virtues of wisdom, sincerely, benevolence, courage and strictness. By method and discipline are to be understood the marshaling of the army in its proper subdivisions, the graduations of rank among the officers, the maintenance of roads by which supplies may reach the army, and the control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Jens : The General is cleverness, reliability, courage and sternness. Law i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rmy, the conduct of officials, that is, the decisions taken by the ruler.
Ames : Command is a matter of wisdom, integrity, humanity, courage, and discipline. And regulation entails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chain of command, and a structure for logistical support.
Конрад : Полководец – это ум, беспристрастность, гуманность, мужество, строгость. Закон – это воинский строй, командование и снабжение.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Состояние полководца определяется качествами разумности, веры, человечности, мужества, строгости. Закон – это гибкость правил, понятность распоряжений и приказов, управляемость действий.
Малявин : Полководец – это мудрость, доверие,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отвага, строгость.
Малявин : Правила – это воинский строй, командование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ресурсов.
原文 :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李零今譯 : 凡此五項,身爲將領,不可不加過問,知道的就能勝利,不知道的就不能勝利。所以通過計算,加以核實,弄清情況,就要問:
網絡今譯 : 对这五个方面,上级都必须十分清楚。清楚的能胜利,不清楚的不能胜利。所以,通过以上情况的比较,得知详细情况:
二十二子 : 以上五项,将领必要一一了解;能深刻了解的才能取胜,不能深刻了解的就无法取胜。所以通过计算,进行比较,从而探求胜败情形,
Giles : These five heads should be familiar to every general: he who knows them will be victorious; he who knows them not will fail.Therefore, in your deliberations, when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military conditions, let them be made the basis of a comparison, in this wise:
Jens : All generals have heard about these five; those who understand them gain victory, those who do not understand them do not gain victory. Thus in order to probe the reality [of a situation involving warfare] I make comparisons baes on the Calculations
Ames : All commanders are familiar with these five criteria, yet it is he who masters them who takes the victory, while he who does not will not prevail. Therefore, to gauge the outcome of war we must compare the two sides by assessing their relative strengths. This is to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Конрад : Нет полководца, который не слыхал бы об этих пяти явлениях, но побеждает тот, кто усвоил их; тот же, кто их не усвоил, не побеждает. Поэтому войну взвешивают семью расчетами и таким путем определяют положение.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Полководец должен уметь правильно оценивать состояния по пяти разделам. Если оценивает правильно – побеждает. Ошибочные оценки приводят к поражению. Задумывая войну, оцениваешь обстановку по пяти разделам, получая точный образ происходящего. Нужно точно понять и ответить на следующие вопросы:
Малявин : Каждый полководец должен досконально разбираться в этих пяти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х военных действий. Тот, кто их понимает, одержит победу, а кто не понимает – победы не увидит. Вот почему при составлении плана военных действий надлежит вникать в соотношение сил,
原文 :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李零今譯 : 國君哪一方有道義? 將領哪一方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能掌握?法規號令哪一方能執行?軍隊哪一方更强大? 士兵哪一方更精銳?赏罰哪一方更嚴明?
網絡今譯 : 哪方的领导与部下心志相通?哪方的将领有能力?哪方占有天时地利?哪方的法令能够执行?哪方的士兵强健?哪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方的赏罚分明?
二十二子 : 就要问:君主哪一方更有道义?将领哪一方更为贤能?天时地利哪一方能够掌握?军法政令哪一方能贯彻执行?部队实力哪一方更为 强大? 士卒哪一方训练有素?赏罚哪一方更为严明?
Giles : (1) Which of the two sovereigns is imbued with the Moral law? (2) Which of the two generals has most ability? (3) With whom lie the advantages derived from Heaven and Earth? (4) On which side is discipline most rigorously enforced? (5) Which army is stronger? (6) On which side are officers and men more highly trained? (7) In which army is there the greater constancy both in reward and punishment?
Jens : I ask: Which ruler possesses the Way to the highest degree? Which general is most competent? For whom is Heaven and Earth most advantageous? By whom is the Law implemented most thoroughly? Whose troops are the strongest? Whose officers and soldiers are the best trained? Who distributes rewards and inflicts punishments according to the clearest criteria?
Ames : Which ruler has the way (tao). Which commander has the greater ability? Which side has the advantages of climate and terrain? Which army follows regulations and obeys orders more strictly? Which army has superior strength? Whose officers and men are better trained?Which side is more strict and impartial in meting ou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Конрад : Кто из государей обладает Путем? У кого из полководцев есть таланты? Кто использовал Небо и Землю? У кого выполняются правила и приказы? У кого войско сильнее? У кого офицеры и солдаты лучше обучены? У кого правильно награждают и наказывают?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Какой правитель идет по правильному Пути? Какой полководец лучше? Кому благоприятствуют силы Неба и Земли? Где точнее исполняются приказы и распоряжения? Где сильнее войско? Где лучше обучены воины? Где понятнее система наград и наказаний?
Малявин : а при этом следует руководствоваться следующими пунктами: Кто из государей владеет Путем? Кто из полководцев искуснее? Кто умеет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свойствами Неба и Земли? У кого выполняются правила и приказы? У кого войско сильнее? У кого офицеры и солдаты лучше обучены? Кто правильно применяет награды и наказания?
原文 : 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李零今譯 : 我憑這些就能判斷勝負。如果〔受計者〕服從我的計謀,使用必將獲勝,就留用他;如果〔受計者〕不服從我的計謀,使用必將失敗,就撤掉他。
網絡今譯 : 通过这些,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 将领听不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二十二子 : 我通过这些预知胜败。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使用他必会获胜,就留用他;将领不听我的计谋,使用他必会失败,就不用他。
Giles : By means of these seven considerations I can forecast victory or defeat. The general that hearkens to my counsel and acts upon it, will conquer: let such a one be retained in command! The general that hearkens not to my counsel nor acts upon it, will suffer defeat:--let such a one be dismissed!
Jens : From this I know who will gain victory and who will suffer defeat. A general who listens to my advice will gain victory if he is deployed; he must be retained; a general who does not listen to my advice will suffer defeat if he is deployed; he must be dismissed.
Ames : On the basis of this comparison I know who will win and who will lose. If you heed my assessments, dispatching troops into battle would mean certain victory, and I will stay. If you do not heed them, dispatching troops would mean certain defeat, and I will leave.
Конрад : По этому всему я узнаю, кто одержит победу и кто потерпит поражение.Если полководец станет применять мои расчеты, усвоив он непременно одержит победу; я остаюсь у него. Если полководец станет применять мои расчеты, не усвоив их, он непременно потерпит поражение; я ухожу от него,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Сопоставив и оценив эти сведения, будешь знать, кто победит, а кто проиграет. Когда полководец, умеющий сопоставлять и оценивать, применяет свои знания, он обязательно побеждает. Такой полководец тебе нужен. Когда полководец, умеющий сопоставлять и оценивать, не применяет этих знаний, он не сможет победить. Такой полководец тебе не нужен.
Малявин : Те полководцы, которые будут действовать на основании этих расчетов, непременно добьются победы; таких следует оставить на службе. А те полководцы, которые будут действовать, не принимая во внимание этих расчетов, непременно потерпят поражение; таких нельзя держать на службе.
原文 :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李零今譯 : 計謀有利並得到執行,才去制造“勢”,用來輔助出兵國外後的行動。勢”,就是利用優勢,制造機變。
網絡今譯 : 听从了有利的计策,就创造一种势态,在外部协助我方行动。势,就是根据有利于自己的原则,掌握主动权。
二十二子 : 计谋有利并得到执行,就再造成势”来辅助在外的军事行动。 所谓“势”,就是发挥优势而制造机变。
Giles : While heading the profit of my counsel, avail yourself also of any helpful circumstances over and beyond the ordinary rules. According as circumstances are favorable, one should modify one’s plans.
Jens : When the calculation of advantages has been accepted, create momentum to assist you.(佐 denotes something ancillary; the same is denoted by 其外)Momentum is controlling the balance of a situation by relying on advantages. (By offering advantages to the enemy and to one’s own troops?)
Ames : Having heard what can be gained from my assessments, shape a strategic advantage (shih) from them to strengthen our position. By “strategic advantage’’ I mean making the mos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yin) and tilting the scales in our favor.
Конрад : Если он усвоит их с учетом выгоды, они составят мощь, которая поможет и за пределами их. Мощь – это умение применять тактику, сообразуясь с выгодой.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Поняв сказанное, определяешь выгоды и добиваешься преимуществ, правильно оценивая происходящее. Так пользуешься поддержкой внешних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добиваешься на основании отдельных выгодных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удерживая в поле внимания общий образ происходящего.
Малявин : Строить расчеты нужно, исходя из того, что сулит выгоду, Тогда можно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потенциалом обстановки и так управляться с внешними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Потенциал обстановки – это то, что позволяет держать под контролем соотношение сил сообразно с доступной выгодой.
Малявин : В этой фразе впервые встречается одно из ключевых понятий китайской стратегии – «потенциал», «сила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ши ), в переводе Н. И. Конрада – «мощь». Понятие это чудесным образом совмещает в себе и контроль над ситуацией, и смену тактики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и способность «справляться со всем внешним». Здесь же впервые встречается одно из важнейших понятий китайской тактики – «контролирование соотношения сил» (цюань ).
原文 :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視(示)之不能,用而視(示)之不用,
李零今譯 : 軍事,是詭詐之道。所以能反而示以不能,用反而示以不用,
網絡今譯 : 军事,就是诡诈。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要攻打而装做不能攻打,
二十二子 : 用兵,要讲究诈敌多变之法。所以有能力却装作没有;有所使用却装作不用;
Giles : 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 Hence, when able to attack, we must seem unable; when using our forces, we must seem inactive;
Jens : Warfare is the art of treachery. One is capable of waging war but feigns not to be; one is willing to use arms but feigns not to be;
Ames : Warfare is the art (tao) of deceit. Therefore, when able, seem to be unable; when ready, seem unready;
Конрад : Война – это путь обмана. Поэтому, если ты и можешь что-нибудь, показывай противнику, будто не можешь; если ты и пользуешься чем-нибудь, показывай ему, будто ты этим не пользуешься;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Суть войны – хитрость. Ты знаешь, что можешь сделать, а противник пусть думает, что ты не можешь. Собрался действовать, пусть кажется, что действий не будет.
Малявин : Война – это путь обмана.
Малявин : Поэтому, если можешь что-нибудь, показывай противнику, будто не можешь; если готов действовать, показывай, будто не готов;
原文 : 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譊(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李零今譯 : 敵貪利就誘惑它,敵混亂就襲擊它,敵充實就防備它,敵强大就躱避它, 敵惱怒就騒擾它,敵卑怯就使之驕傲,敵安逸就使之勞累,敵親密就使之離心。
網絡今譯 :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使其发怒而散失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使其力量分散,
二十二子 : 给敌小利来诱引它,扰乱敌人而趁机战胜它;敌人充实就防备它,敌人强大就避 开它;敌人易怒就挑逗它,敌人谦卑就使它骄傲,敌人安逸就使它 烦劳;敌人团结就对它离间。
Giles : Hold out baits to entice the enemy. Feign disorder, and crush him. If he is secure at all points, be prepared for him. If he is in superior strength, evade him. If your opponent is of choleric temper, seek to irritate him. Pretend to be weak, that he may grow arrogant. If he is taking his ease, give him no rest. If his forces are united, separate them.
Jens : Is the enemy intent on advantages, lure him! Is the enemy in disorder, capture him! Is the enemy vigorous, prepare against him! Is the enemy strong, evade him! Is the enemy impetuous, confuse him! Is the enemy humble, make him arrogant! Is the enemy at rest, make him exert himself! Is the enemy concordant, sow dissension among his ranks!
Ames : If he is in disorder, attack him and take him. If he is formidable, prepare against him. If he is strong, evade him. If he is in censed, provoke him. If he is humble, encourage his arrogance. If he is rested, wear him down. If he is internally harmonious, sow divisiveness in his ranks.
Конрад : заманивай его выгодой; приведи его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и бери его; если у него все полно, будь наготове; если он силен, уклоняйся от него; вызвав в нем гнев, приведи его в состояние расстройства; приняв смиренный вид, вызови в нем самомнение; если его силы свежи, утоми его; если у него дружны, разъедини;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Выгоды делай приманкой.
Создавая беспорядок, бери, что тебе нужно. Всегда будь готов к любой угрозе.
Сильного противника избегай. Рассерди противника, чтобы он не мог с собой справляться. Унижая себя, заставь его зазнаваться. Местоположение меняй постоянно, выматывая противника. Создавай такие союзы, чтобы разрушать его союзы.
Малявин : заманивай его выгодой; покоряй его, водворяя в его стане разлад; если у него всего в достатке, будь начеку; если он силен, уклоняйся от него; вызвав в нем гнев, приведи его в смятение; приняв смиренный вид, разожги в нем гордыню; если его силы свежи, утоми его; если он сплочен, посей в его стане раздор;
原文 :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李零今譯 : 進攻其毫無防備之處,出擊其意想不到之地。這就是兵家得勝的訣竅,不可能事先傳授。
網絡今譯 : 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想到的时候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的胜利方法,不可事先定死。
二十二子 :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军事家用 兵的妙处所在,是无法预先言传的。
Giles : Attack him where he is unprepared, appear where you are not expected. These military devices, leading to victory, must not be divulged beforehand.
Jens : Attack where the enemy is unprepared; sally forth where the enemy does not expect you to! This is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the military experts? It cannot be transmitted first. (Cannot be transmitted first to a student?)
Ames : Attack where he is not prepared; go by way of places where it would never occur to him you would go. These are the military strategist’s calculations for victory—they cannot be settled in advance.
Конрад : нападай на него, когда он не готов; выступай, когда он не ожидает. Все это обеспечивает вождю победу; однако наперед преподать ничего нельзя.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Бей там, где он не готов. Выступай, когда он не предполагает. Так добиваются победы в войне.
Главное, чтобы никто не знал о твоих замыслах раньше времени.
Малявин : нападай на него, когда он не готов, выступай, когда он не ожидает.
Малявин : Так знаток войны одерживает победу; однако наперед преподать ничего нельзя.
原文 : 夫未戰而廟筭(算)勝者, 得筭(算)多也; 未戰而廟筭(算)不勝者,得筭(算)少也。
李零今譯 : 凡是没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獲勝,是由於得到的“算”較多;没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失敗,是由於得到的“算”較少。
網絡今譯 : 战端未开,预计会胜利的一方,因为占据的胜利条件多; 战端未开,预计不会胜利的一方,因为占据的胜利条件少。
二十二子 : 尚未开战,在庙算上就获胜的,是因为拥有的致胜条件多;尚未开战,在庙算上就不能获胜的,是因为拥有致胜条件少。
Giles : Now the general who wins a battle makes many 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 where the battle is fought. The general who loses a battle makes but few calculations beforehand.
Jens : If one gains victory in the calculations within the palace, it is because one has the larger number of counting rods; if one does not gain victory in the calculations within the palace, it is because one has the smaller number of counting rods.
Ames : It is by scoring many points that one wins the war beforehand in the temple rehearsal of the battle; it is by scoring few points that one loses the war beforehand in the temple rehearsal of the battle.
Конрад : Кто – еще до сражения – побеждает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м расчетом, у того шансов много; кто – еще до сражения – не побеждает расчетом, у того шансов мало.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Перед сражением, в особ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сопоставляешь и просчитываешь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победы, – сможешь предвидеть многое. Перед сражением, в особом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 сопоставляешь и просчитываешь невозможность победы, – сможешь предвидеть немногое.
Малявин : Тот, кто еще в своем родовом храме выстраивает победоносный план действий, расчеты делает тщательные. А тот, кто до войны не имеет хорошего плана действий, не делает тщательных расчетов.
原文 : 近而視(示)之遠,遠而視(示)之近。
李零今譯 : 近反而示以遠,遠反而示以近。
網絡今譯 : 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二十二子 : -
Giles : when we are near, we must make the enemy believe we are far away; when far away, we must make him believe we are near.
Jens : one is close by but feigns to be far away; one is far away but feigns to be close by.
Ames : when nearby, seem far away; and when far away, seem near.
Конрад : хотя бы ты и был близко, показывай, будто ты далеко; хотя бы ты и был далеко, показывай, будто ты близко;
Виногродский : Когда близко, пусть думают, что далеко.
Малявин : когда находишься вблизи, показывай, будто ты далеко, а когда ты далеко, показывай, будто ты близко.
Chapter 1
1 計篇
曹操曰∶
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
Цао Цао: «То, что именуется здесь расчетами, имеет отношение к назначению военачальников, определению силы противника, изучению свойств местности, оценке боеспособности войск и знанию путей их движения. Расчеты делаются в родовом храме государя (где в древности объявляли о начале военного похода. – Пер .)».
李筌曰∶
計者,兵之上也。 《太一遁甲》 ,先以計神加德宮,以斷主客成幾。故 孫子 論兵,亦以計為篇首。
杜牧曰∶
計,算也。 曰∶ 計算何事? 曰∶ 下之一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於廟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計算優劣,然後定勝負;勝負既定,然後興師動眾。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 故著為篇首耳。
王皙曰∶
計者,謂計主將、天地、法令、兵眾、士卒、賞罰。
張預曰∶
《管子》曰∶ “計先定於內,而後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計為首也。或 曰∶ 兵貴臨敵制宜, 曹公 謂計於廟堂者,何也? 曰∶ 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地之遠近,兵之眾寡,安得不無先之?及乎兩軍相臨,變動相應,則在於將之後裁,非可以俞度也。
2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
3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
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於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
Ли Цюань: «Оружие – это вещь, сулящая несчастья. Война – опаснейшее дело, и нельзя начинать ее необдуманно».
杜牧曰∶
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於兵,故須審察也。
賈林曰∶
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陳之地。得其利則生,失其便則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權機立勝之道。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曰不可不察也。 《書》曰∶ “有存道者,輔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
Цзя Линь: «Тот, кто овладеет выгодами театра военных действий, будет жить, а тот, кто не воспользуется его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ми, погибнет. Путь здесь – это способ взвешивания сил и достижения победы».
張預曰∶
民之死生兆於此,則國之存亡見於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勝負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審察乎?
4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李筌曰∶
謂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計遠近,而求物情以應敵。
杜牧曰∶
經者,經度也;五者,即下所謂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計者,即篇首計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須經度五事之優劣,次復校量計算之得失然後始可搜索彼我勝負之情狀。
賈林曰∶
校量彼我之計謀,搜索兩軍之情實,則長短可知,勝負易見。
王皙曰∶
經,常也,又經緯也;計者,謂下七計;索,盡也。兵之大經,不出道、天、地將、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計,然後能盡彼已勝負之情狀也。
張預曰∶
經,經緯也。上先經緯五事之次序,下乃用五事以校計彼我之優劣,探索勝負之情狀。
5 一曰道。
6 二曰天。
7 三曰地。
8 四曰將。
9 五曰法。
王皙曰∶
此經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與地利則其助也。三者具,然後議舉兵。兵舉必須將能,將能然後法修。 孫子 所次,此之謂矣。
張預曰∶
節制嚴明。夫將與法,在五事之末者,凡舉兵伐罪,廟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後度天時之逆順,次審地形之險易,三者已熟,然後命將征之。兵既出境,則法令一從於將。此其次序也。
10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張預曰∶
以恩信道義撫眾,則三軍一心,樂與上用。 《易》曰∶ “悅以犯難,民忘其死。”
11 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Цао Цао: «Путем здесь именуется ведение людей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наставлений и приказов».
李筌曰∶
危,亡也。以道理眾,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
陳皞注同杜牧。 杜牧曰∶
“道者,仁義也。李斯向問兵於 荀卿 ,答 曰: “彼仁義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則民親其上,樂其君,輕為之死。”復對趙孝成王論兵 曰∶ “百將一心,三軍同力。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與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懼於危疑也。
Ду My: «Путь – это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и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 Когда приходит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Великий Путь, появляются правила. Когда приходят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правила, появляется власть. Когда приходит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власть, появляется сила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Когда приходит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сила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появляются приемы. Когда приходят в рас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ы, появляются планы».
孟氏曰∶
一作“人不疑”,謂始終無二志也;一作“人不危”。道,謂道之以政令,齊之以禮教,故能化服民志,與上下同一也。故用兵之妙,以權術為道。大道廢而有法,法廢而有權,權廢而有勢,勢廢而有術,術廢而有數。大道淪替,人情訛偽,非以權數而取之,則不得其欲也。故其權術之道,使民上下同進趨,共愛憎,一利害,故人心歸於德,得人之力,無私之至也。故百萬之眾,其心如一,可與俱同死力動,而不至危亡也。臣之於君,下之於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與上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懼於危疑。
Господин Мэн: «Тонкость применения войска состоит в том, чтобы искусство властвовать преобразилось в Путь. Когда Путь пришел в упадок, появились законы. Когда законы пришли в упадок, появилась власть. Когда власть пришла в упадок, появилась естественная сила. Когда естественная сила пришла в упадок, появилось искусство. А когда искусство пришло в упадок, появилась наука чисел. Вот почему надо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искусством властвования так, чтобы верхи и низы имели единые помыслы и симпатии, одно понятие о пользе и вреде. Тогда сердца людей возвратятся к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дэ ), силы людские найдут применение, и ни в ком не будет корысти».
賈林曰∶
將能以道為心,與人同利共患,則士卒服,自然心與上者同也。使士卒懷我如父母,視敵如分讎者,非道不能也。 黃石公云: “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梅堯臣曰∶
“危,戾也。主有道,則政教行;人心同,則危戾去。故主安與安,主危與危。
王皙曰∶
道,謂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濟患難也。 《易》曰∶ 悅以犯難,民忘其死。”如是,則安畏危難之事乎?
Ван Си: «Путь – это когда правитель завоевывает сердца людей своей добродетелью. Тогда он может побудить людей сражаться за него не на жизнь, а на смерть».
張預曰∶
危,疑也。士卒感恩,死生存亡,與上同之,決然無所疑懼。
Чжан Юй: «Когда ведут за собой людей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милосердия, доверия и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и, в войсках царит единство помыслов и они с радостью подчиняются приказам командира».
12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曹操曰∶
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故 《司馬法》曰∶ “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Цао Цао: «Выступать в военный поход, следуя Небу,– значит действовать сообразно порядку сил инь и ян и четырех времен года».
Ли Цюань: «Сообразовываться с Небом, следовать Человеку,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моментом одолевать неприятеля».
杜牧曰∶
陰陽者,五行、刑德、向背之類是也。今五緯行止,最可據驗;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裨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稱秘奧,察其指歸,皆本人事。準 《星經》曰∶ “歲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 《左傳》 昭三十二年夏,吳伐越,始用師於越, 史墨曰∶ “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注 曰∶ “存亡之數,不過三紀,歲星(月)三周三十六歲,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歲星在紀,星紀吳、越之分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吳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哀二十二年,越滅吳,至此三十八歲也。 李淳風曰∶ “天下誅秦,歲星聚於東井。秦政暴虐,失歲星仁和之理,違歲星恭肅之道,拒諫信讒,是故胡亥終於滅亡。”復 曰∶ “歲星清明潤澤所在之國分大吉。君令合於時,則歲星光,喜年豐人安;君尚暴虐,令人不便,則歲星色芒角而怒,則兵起。”由此言之,歲星所在,或有福德,或有災祥,豈不皆本於人事乎?夫吳越之君,德均勢敵,闔閭興師,志於吞滅,非為拯民,故歲星福越而禍吳。秦之殘酷,天下誅之,上合天意,故歲星禍秦而祚漢。熒惑,罰星也; 宋景公出一善言,熒惑退移三舍,而延二十七年。以此推之,歲為善星,不福無道;火為罰星,不罰有德。舉此二者,其他可知。況所臨之分,隨其政化之善惡,各變其本色,芒角大小,隨為禍福,各隨時而佔之。 淳風曰∶ “夫形器著於下,精象系於上。”近取之身,耳目為肝腎之用,鼻中實心腹所資,彼此影響,豈不然歟? 《易》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蓋本於人事於人事而已矣。弄德向背之說,尤不足信。夫弄德天官之陳,背水陳者為絕紀,向山阪陳者為,廢軍。武王伐紂,背濟水向山阪而陳,以二萬二千二百人,擊紂之億萬之眾。今可目睹者,國家自元和已後至今,三十年間,凡四伐趙寇昭義軍,加以數道之眾,常號十萬圍之臨城縣。攻其南不拔,攻其北不拔,攻其東不拔,攻其西不拔。其四度圍之,通有十歲,十歲之內,燕西南北,豈有刑德向背王相吉辰哉?其不拔者,豈不曰城堅、池深、糧多、人一哉?復以往事驗之,秦累世戰勝,竟滅六國,豈天道二百年間常在乾方,福德常居鶉首?豈不曰 穆公 已還,卑身趨士,務耕戰,明法令而致之乎?故 梁惠王 問 尉繚曰∶ “黃帝有 《刑德》 ,可以百戰百勝,其有之乎?” 《尉繚子》曰∶ “不然。黃帝所謂刑德者,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世之所謂 《刑德》 也。夫舉賢用能者,不時日而利;明法審令者,不卜筮而吉;貴功養勞者,不禱祠而福。”周武王伐紂,師次於汜水共頭山,風雨疾雷,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懼欲死。 太公曰 ∶“夫用兵者,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若乃好賢而任能,舉事而得時,此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禱祠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 周公曰∶ “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為災,請還師。” 太公 怒 曰∶ “今紂剖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率眾先涉,武王從之,遂滅紂。宋高祖圍慕容超於廣固,將攻城,諸將咸諫 曰∶ “今往亡之日,兵家所忌。”高祖 曰∶ “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克廣固。後魏太祖武帝討後燕慕容麟,甲子晦日進軍,太史令晁崇秦 曰∶ “昔紂以甲子日亡。”帝 曰∶ “周武豈不以甲子日勝乎?”崇無以對。遂戰,破之。後魏太祖武帝征夏赫連昌於統萬城,師次城下,昌鼓噪而前。會有風雨從賊後來太史進 曰∶ “天不助人,將士饑渴,願且避之。”崔浩 曰∶ “千里制勝一日,豈得變易?風道在人,豈有常也!”帝從之,昌軍大幾。或 曰∶ 如此者,陰陽向背,定不足信, 孫子 敘之,何也?答 曰∶ 夫暴君錯主,或為一寶一馬,則必殘人逞志,非以天道鬼神,誰能制止?故 孫子 敘之,蓋有深旨。寒暑時氣,節制其行止也。周瑜為孫權數 曹公 四敗,一 曰∶ “今盛寒,馬無 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寒暑同歸於天時,故聯以敘之也。
孟氏曰∶
兵者,法天運也。陰陽者,則柔盈縮也。用陰則沉虛固靜,用陽則輕捷猛厲;後則用陰,先則用陽;陰無蔽也,陽無察也。陰陽之象無定形,故兵法天。天有寒暑,兵有生殺;天則應殺而制物,兵則應機而制形。故曰天也。
Господин Мэн: «Войско подражает круговращению небес. Когда оно обороняется, оно подражает силе инь , а когда нападает, оно действует, подобно силе ян . Небо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т время жары и время холода, а действия войска определяют жизнь и смерть. Небо владеет жизнью всех существ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смерти, а войско владеет всеми формам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賈林曰∶
讀時制為時氣,謂從其善時,佔其氣候之利也。
梅堯臣曰∶
兵必參天道,順氣候,以時制之,所謂制也。 《司馬法》曰∶ “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王皙曰∶
謂陰陽,總天道、五行、四時、風雲、氣象也。若黃石授書張良,乃 太公《兵法》 是也。意者豈天機神密,非常人所得知耶?其訣(諸)十數家紛紜,抑末足以取審矣。寒暑,若吳起雲,疾風、大寒、盛夏、炎熱之類。時制,因時利害而制宜也。 範蠡云: “天時不作,弗為人客”是也。
張預曰∶
夫陰陽者,非孤虛向背之謂也。蓋兵自有陰陽耳。 範蠡曰∶ “後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又 云: “設右為牝,益左為牡,早晏以順天道。” 李衛公 解 曰∶ “左右者,人之陰陽;早晏者,天之陰陽;奇正者,天人相變之陰陽。”此皆言兵自有陰陽剛柔之用,非天官日時之陰陽也。今觀 尉繚子 《天官》之篇,則義最明矣。 《太白陰經》 亦有天無陰陽之篇,皆著為卷首,欲以決世人之惑也。 太公曰 ∶“聖人欲止後世之亂,故作為譎書,以寄勝於天道,無益於兵也”是亦然矣。 唐太宗 亦 曰∶ “凶器無甚於兵。行兵苟便於人事,豈以避忌為疑也。”寒暑者,謂冬夏興師也。漢征匈奴,士多墮指。馬援征蠻,卒多疫死。皆冬夏興師故也。時制者,謂順天時而制征討也。 《太白陰經》言: 天時者,乃水旱、蝗雹、荒亂之天時,非孤虛向背之天時也。
13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曹操曰∶
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制利也。論在 《九地篇》 中。
Цао Цао: «Здесь говорится о том, что условия девяти видов местности неодинаковы, нужно в соответствии с обстановкой извлекать для себя пользу».
Ли Цюань: «Умея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свойства местности, можно занимать позиции, сулящие гибель или дарующие жизнь».
張預曰∶
凡用兵,貴先知地形。知遠近,則能為迂直之計;知險易,則能審步騎之利;知廣狹,則能度眾寡之用;知死生,則能識戰散之勢也。
14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Цао Цао: «Надлежит сполна иметь все эти пя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ей».
杜牧曰∶
先王之道,以仁為首;兵家者流,用智為無。蓋智者,能機權、識變通也;信者,使人不惑於刑賞也;仁者,愛人憫物,知勤勞也;勇者,決勝乘勢,不逡巡也;嚴者,以威刑肅三軍也。楚申包胥使於越,越王勾踐將伐吳,問戰焉。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能知民之極,無以詮度天下之眾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饑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也。
Ду My: «В Пути древних царей превыше всего ценилась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среди знатоков войны на первое место ставится мудрость. Мудрость – это умение господствовать в любой обстановке и знание постоянства в переменах. Доверие – это когда наказания и награды не вызывают сомнений. Человечность – это любовь к людям и бережное отношение к другим. Отвага – это умение во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одержать решительную победу. Строгость – это неукоснительное исполнение приказов и наказаний в войсках».
賈林曰∶
專任智則賊;偏施仁則懦;固守信則愚;恃勇力則暴;令過嚴則殘。五者兼備,各適其用,則可為將帥。
Цзя Линь: «Полагаться только на сообразительность – значит быть разбойником. Отдавать чрезмерную дань человечности – значит проявлять слабость. Излишняя доверчивость – это глупость, безрассудная храбрость – это неистовство, чрезмерно строгие приказы – это жестокость. Пя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ей должны находиться в равновесии и исполнять свое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ие – тогда можно стать хорошим полководцем».
梅堯臣曰∶
智能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王皙曰∶
智者,先見而不惑,能謀慮,通權變也;信者,號令一也;仁者,惠撫惻陷,得人心也;勇者,徇義不懼,能果毅也;嚴者,以威嚴肅眾心也,五者相須,闕一不可。故 曹公曰∶ 將宜五德備也。
Ван Си: «Мудрый предвидит события и не ведает смущения, может придумывать планы и досконально постигает перемены в обстановке. Если полководец внушает доверие, его приказы исполняют все как один. Человечный может внушить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 к себе и завоевать людские сердца. Храбрый твердо исполняет долг и может внушить людям несгибаемую стойкость. Строгий своим авторитетом покоряет людские сердца. Все эти пять качеств связаны воедино, нельзя, чтобы отсутствовало хотя бы одно из них».
何延錫曰∶
非智不可以料敵應機;非信不可以訓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眾撫士;非勇不可以決謀合戰;非嚴不可以服強齊眾。全此五才,將之體也。
張預曰∶
智不可亂,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懼,嚴不可犯。五德皆備,然後可以為大將。
15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
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者,主軍費用也。
李筌曰∶
曲,部曲也。制,節度也。官,爵賞也。道,路也。主,掌也。用者,軍資用也。皆師之常法,而將所治也。
杜牧曰∶
曲者,部曲隊伍有分畫也。制者,金鼓進退有節制也。官者,偏裨校列,各有官司也。道者,營陳開闔,各有道經也。主者,管庫廝養,職守主張其事也。用者,車馬器械,三軍須用之物也。 荀卿曰∶ “械用有數。”夫兵者,以食為本,須先計利糧道,然後興師。
梅堯臣曰∶
曲制,部曲隊伍,分畫必有制也。官道,裨校首長,統率必有道也。主用,主軍之資糧百物,必有用度也。
王皙曰∶
曲者,卒伍之屬。制者,節制其行列進退也。官者,群吏偏裨也。道者,軍行及所舍也。主者,主守其事。用者凡軍之用,謂輜重糧積之屬。
張預曰∶
曲,部曲也;制,節制也。官,謂分偏裨之任;道,謂利糧餉之路。主者,職掌軍資之人;用者,計度費用之物。六者,用兵之要,宜處置有其法。
16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張預曰∶
已上五事,人人同聞;但深曉變極之理則勝,不然則敗。
17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
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即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杜牧曰∶
謂上五事,將欲聞知,校量計算彼我之優劣,然後搜索其情狀,乃能必勝,不爾則敗。
王皙曰∶
當盡知也。言雖周知五事,待七計以盡其情也。
張預曰∶
上已陳五事,自此而下,方考校彼我之得失,探索勝負之情狀也。
18 曰∶主孰有道?
李筌曰∶
孰,實也。有道之主,必有智能之將。範增辭楚,陳平歸漢,即其義也。
杜牧曰∶
孰,誰也。言我與敵人之主誰能遠佞親賢,任人不疑也。
王皙曰∶
若韓信言項王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謂漢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秦民亡不欲大王王秦者是也。
何氏曰∶
《書》曰∶ “撫我則後,虐我則仇。”撫虐之政,孰有之也。
張預曰∶
先校二國之君,誰有恩信之道,即上所謂令民與上同意者之道也。若淮陰料項王仁勇過高祖,而不賞有功,為婦人之仁,亦是也。
19 將孰有能?
梅堯臣同杜牧注。 杜牧曰∶
將孰有能者,上所謂智、信、仁、勇、嚴也。
王皙曰∶
若漢王問魏大將柏直, 曰∶ “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之類是也。
張預曰∶
彼察我之將,誰有智、信、仁、勇、嚴之能。若漢高祖料魏將柏直不能當韓信之類也。
20 天地孰得?
杜牧曰∶
天者,上所謂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上所謂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張預曰∶
觀兩軍所舉,誰得天時地利。若魏武帝盛冬伐吳,慕容超不據大峴,則失天時地利者也。
21 法令孰行?
杜牧曰∶
縣法設禁,貴賤如一。魏絳戮僕, 曹公 斷發是也。
張預曰∶
魏絳戮揚干,穰苴斬莊賈,品蒙誅鄉人,臥龍刑馬謖,茲所謂設而犯,犯而必誅,誰為如此?
22 兵眾孰強?
張預曰∶
車堅馬良,士勇兵利,聞鼓而喜,聞金而怒,誰者為然?
23 士卒孰練?
杜牧曰∶
辨旌旗,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也。
24 賞罰孰明?
張預曰∶
當賞者,雖仇怨必錄;當罰者,雖父子不舍。又 《司馬法》曰∶ “賞不逾時,罰不遷列。”於誰為明?
25 吾以此知勝負矣。
張預曰∶
七事俱優,則未戰而先勝;七事俱劣,則未戰而先敗。故勝負可預知也。
26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杜牧曰∶
若彼自備護,不從我計,形勢均等,無以相加,用戰必敗,引而去之。故《春秋傳》 曰∶ “允當則歸也。”
陳皞曰∶
孫武以書干闔閭 曰∶ “聽用吾計策,必能勝敵,我當留之不去;不聽吾計策,必當負敗,我去之不留。”以此感動闔閭,庶必見和。故闔閭 曰∶ “子之十三篇,寡人盡觀之矣。”其時闔閭行軍用師,多自為將,故不言主而言將也。
孟氏曰∶
將,裨將也。聽吾計畫而勝,則留之;違吾計畫而敗,則除去之。
梅堯臣曰∶
武以十三篇干吳王闔閭,故首篇 以此辭動之,謂王將聽我計而用戰必勝,我當留此也;王將不聽吾計而用戰必敗,我當去此也。
王皙曰∶
將,行也;用,謂用兵耳。言行聽吾此計,用兵則必勝,我當留;行不聽吾此計,用兵則必敗,我當去也。
張預曰∶
將,辭也。 孫子 謂今將聽吾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當留此矣;將不聽吾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乃去之他國矣。以此辭激吳王而求用。
27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Цао Цао: Здесь говорится о приемах, которые находятся за рамками общепринятых правил.
李筌曰∶
計利既定,乃乘形勢之勢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杜牧曰∶
計算利害,是軍事根本。利害已見聽用,然後於常法之外,更求兵勢,以助佐其事也。
賈林曰∶
計其利,聽其謀,得敵之情,我乃設奇譎之勢以動之。外者,或傍攻,或後躡,以佐正陳。
Цзя Линь: «Рассчитай свою выгоду, познай его замыслы, постигни намерения неприятеля. Тогда ты сможешь применить хитрость и воздействовать на противника всей совокупностью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Внешнее – это нападения с разных сторон».
Мэй Яочэнь: «Определи свой план внутри и создай потенциал обстановки вовне: так добьешься победы».
張預曰∶
孫子 又謂吾所計之利,若已聽從,則我當復為兵勢,以佐助其事於外。蓋兵之常法,即可明言於人;兵之利勢,須因敵而為。
28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Цао Цао: Контроль происходит от расчета соотношения сил, а соотношение сил определяется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杜牧曰∶
自此便言常法之外,勢。夫勢者,不可先見,或因敵之害見我之利,或因敵之利見我之害,然後始可制機權而取勝也。
Ду Му: «Потенциал обстановки нельзя опознать заранее. Иногда пользу для себя можно увидеть из того, что вредно для противника. Иной же раз вред для себя можно увидеть из того, что полезно для противника. Тогда можно контролировать импульс развития событий и так добиваться победы».
張預曰∶
所謂勢者,須因事之利,制為權謀,以勝敵耳,故不能先言也。自此而後,略言權變。
Чжан Юй: «Потенциал обстановки – это польза, обретаемая в следовании событиям. Она определяет развитие событий, поэтому о ней нельзя говорить заранее».
29 兵者詭道也。
Цао Цао: «Военные действия не имеют постоянной формы, Путь войны – это обман и хитрость».
Мэй Яочэнь: «Без обмана невозможно обеспечить себе господство на войне, а без господства нельзя победить».
張預曰∶
用兵雖本於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故 柴揚塵,欒枝之譎也;萬弩齊發, 孫臏 之奇也;千牛俱奔,田單之權也;襄沙壅水,淮陰之詐也。此皆用詭道而制勝也。
Чжан Юй: «Хотя применение войска коренится в человечности и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и, победа достигается непременно с помощью обмана».
30 故能而示之不能。
張預曰∶
實強而示之弱,實勇而示之怯,李牧敗匈奴、 孫臏 斬寵涓之類也。
31 用而示之不用。
李筌曰∶
言已實用師,外示之怯也。漢將陳 反,連兵匈奴,高祖遺使十輩視之,皆言可擊。復遣婁敬,報 曰∶ “匈奴不可擊。”上問其故,對 曰∶ “夫兩國相制,宜矜夸其長。今臣往,徒見羸老。此必能而示之不能,臣以為不可擊也。”高祖怒 曰∶ “齊虜以口舌得官,今妄沮吾眾!”械婁敬於廣武,以三十萬眾,至白登,高祖為匈奴所圍,七日乏食。此師外示之以怯之義也。
杜牧曰∶
此乃詭詐藏形。夫形也者,不可使見於敵;敵人見形,必有應 《傳》曰∶ “鷙鳥將擊,必藏其形。”如匈奴示羸老於漢使之義也。
王皙曰∶
強未弱,勇示怯,治示亂,實示虛,智示愚,進示退速示遲,取示舍,彼示此。
何氏曰∶
能而示之不能,如單於羸師誘高祖,圍於平城是也。用而示之不有者,如李牧按兵於雲中,大敗匈奴是也。
張預曰∶
欲戰而示之退,欲速而示之緩,班超擊莎車、趙奢破秦軍之類也。
32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李筌曰∶
令敵失備也。漢將韓信虜魏王豹,初陳舟欲度臨晉,乃潛師浮木 ,從夏陽襲安邑,而魏失備也。耿龠之征張步,亦先攻臨淄,皆示遠勢也。
Ли Цюань: Заставь неприятеля потерять готовность.
杜牧曰∶
欲近襲敵,必示以遠去之形;欲遠襲敵,必示以近進之形。韓信盛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此乃示以近形而遠襲敵也。後漢末, 曹公 、袁紹相持官渡,紹遣將郭圖、淳於瓊、顏良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曹公 北救延津,荀攸 曰∶ “今兵少不敵,他兵勢乃可。公致兵延津將欲渡,兵身其後,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留,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行趨白馬,未至十余里良大驚來戰。使張遼、關羽前進擊破,斬顏良,解白馬圍。此乃示以遠形,而近襲敵也。
何氏曰∶
遠而示之近者,韓信陳舟臨晉,而渡夏陽是也。近而示之遠者,晉侯伐虢,假道於虞是也。
張預曰∶
欲近襲之,反示以遠,吳與越夾水相距,越為左右句卒,相去各五里,夜爭鳴鼓而進,吳人分以御之;越乃潛涉,當吳中軍而襲之,吳大敗是也。欲遠攻之;越乃潛涉,當吳中軍而襲之,吳大敗是也。欲遠攻之,反示以近,韓信陳兵臨晉,而渡於夏陽是也。
33 利而誘之。
杜牧曰∶
趙將李牧,大縱畜牧人眾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聞之,大喜,率眾大至。牧多為奇陳,左右夾擊,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也。
張預曰∶
示以小利,誘而克之,若楚人伐絞,莫 曰∶ 絞小而輕,請無 采樵者以誘之。於是絞人獲楚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設伏兵於山下,而大敗之是也。
34 亂而取之。
李筌曰∶
敵貪利必亂也。秦王姚興征禿發侉檀,悉驅部內牛羊,散放於野,縱秦人虜掠。秦人得利,既無行列,侉檀陰分十將,掩而擊之,大敗秦人,斬首七千余級。亂而取之之義也。
Ли Цюань: Если противник жаден, можно выгодой посеять смуту в его стане.
杜牧曰∶
敵有錯亂,可以乘而取之。 《傳》曰∶ “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武之善經也。”
張預曰∶
詐為紛亂,誘而取之。若吳越相攻,吳以罪人三千,示不整以誘越,罪人或奔或止,越人爭之,為吳所敗是也。言敵亂而後取者非也。 《春秋》 之法,凡書取者,言易也。魯師取 是也。
35 實而備之。
李筌曰∶
備敵之實。蜀將關羽,欲圍魏之樊城,懼吳將呂蒙襲其後,乃多留備兵守荊州。蒙陰知其旨,遂詐之以疾,羽乃撤去備兵,遂為蒙所取,而荊州沒吳。則其義也。
杜牧曰∶
對壘相持,不論虛實,常須為備。此言居常無事,鄰封接境,敵若修政治實,上下相愛,賞罰明信,士卒精練,即須備之,不待交兵然後為備也。
陳皞曰∶
敵若不動完實,我當謹備,亦自實以備敵也。
何氏曰∶
彼敵但見其實,而未見其虛之形,則當蓄力而備之也。
張預曰∶
《經》曰∶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有余,則實也;不足,則虛也。言敵人兵勢既實,則我當為不可勝之計以待之,勿輕舉也。 李靖《軍鏡》曰∶ “觀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36 強而避之。
李筌曰∶
量力也。楚子伐隨,隨之臣季梁 曰∶ “楚人上左,君必左,嘸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少師 曰∶ “不當王,非敵也。”不從。隨師敗績,隨侯逸。攻強之敗也。
杜牧曰∶
逃避所長,言敵人乘兵強氣銳,則當須且回避之,待其衰懈,候其間隙而擊之。晉末,嶺南賊盧循、徐道覆乘虛襲建鄴,劉裕御之, 曰∶ “賊若新亭直上,且當避之;回泊蔡洲,乃成擒耳。”徐道覆欲焚舟直上,循以為不可,乃泊於蔡洲,竟以敗滅。
張預曰∶
《經》曰∶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言敵 行陳修整,節制嚴明,則我當避之,不可輕肆也。若秦晉相攻,交綏而退,蓋各防其失敗也。
37 怒而撓之。
Цао Цао: Дождись, пока он ослабнет и потеряет бдительность.
李筌曰∶
將之多怒者,權必易亂,性不堅也。漢相陳平謀撓楚,漢以太牢具進楚使,驚 曰∶ “是亞父使耶?乃項王使耶、”此怒(而)撓之者也。
杜牧曰∶
大將剛戾者,可激之令怒,則逞志快意,志氣撓亂,不顧本謀也。
張預曰∶
彼性剛仇,則辱之令怒,志氣撓惑,則不謀而輕進。若晉人執宛春以怒楚是也。 《尉繚子》曰∶ “寬不可激而怒。”言性寬者,則不可激怒而致之也。
Чжан Юй: «Если неприятельский военачальник вспыльчив, оскорби его, чтобы вызвать в нем гнев. Тогда, даже не прибегая к хитростям, сможешь легко идти вперед.
38 卑而驕之。
李筌曰∶
幣重而方甘,其志不小。後趙石勒稱臣於王浚,左右欲擊之,浚 曰∶ “石公來,欲奉我耳。敢言擊者斬!”設饗禮以待之。勒乃驅牛羊數萬頭,聲言上禮,實以填諸街巷,使浚兵不得發。乃入薊城,擒浚於廳,斬之而並燕。卑而驕之,則其義也。
杜牧曰∶
秦末,匈奴冒頓初立,東胡強,使使謂冒頓 曰∶ “欲得頭曼時千里馬”冒頓以問群臣,郡臣皆 曰∶ “千里馬,國之寶,犭與。”冒頓 曰∶ “奈何與人鄰國,愛一馬乎!”遂與之。居頃之,東胡使使來, 曰∶ “願得單於一閼氏。”冒頓問群臣,皆怒 曰∶ “東胡無道,乃求閼氏,請擊之。”冒頓 曰∶ “與人鄰國,愛一婦子乎!”與之。居頃之,東胡復 曰∶ “匈奴有棄地千里,吾欲有之。”冒頓問群臣,群臣皆 曰∶ 與之亦可,不與亦可。”昌頓怒 曰∶ “地者,國之本也,本何可與!”諸 言與者皆斬之。冒頓上馬,令國中有後者斬。東襲東胡,東胡輕冒頓,不為之備,冒頓擊滅之。冒頓遂西擊月氏,南並樓煩、白羊、河南、河南,北侵燕、代,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也。
陳皞曰∶
所欲必無所顧 ,子婦以惑其心,玉帛以驕其志, 範蠡 、鄭武之謀也。
張預曰∶
或卑辭厚賂,或羸師佯北,皆所以令其驕怠。 吳子 伐齊,越子率眾而朝,王及列士皆有賂。吳人皆喜,惟子胥懼, 曰∶ “是豢吳也!”後果為越所滅。楚伐庸,七遇皆北。庸人 曰∶ 楚不足與戰能!遂不設備。楚子乃為二隊以伐之,遂滅庸。皆其義也。
39 佚而勞之。
Цао Цао: Утоми его, выставляя для него приманки.
李筌曰∶
敵佚而我勞之者,善功也。吳伐楚,公子光問計於伍子胥。子胥 曰∶ “可為三師以肄焉。我一師至,彼必盡眾而出;彼出我歸。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從之。楚於是乎始病吳矣。
Ли Цюань: Заставить трудиться утомившегося неприятеля – большое достижение».
杜牧曰∶
吳公子光問伐楚於伍員。員 曰∶ “可為三軍以肄焉。我一師至,彼必盡出;彼出則歸。亟肄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然後三師以繼之,必大克。”從之。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於是乎始病吳,終入郢。後漢末,。 曹公 既破劉備,備奔袁紹引兵欲與 曹公 戰。別駕田豐 曰∶ “操善用兵,未可輕舉,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有四州之地,外結英豪,內修農戰,然後揀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右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人不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矣。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悔無及也!”紹不從,故敗。
王皙曰∶
多奇兵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救左則右,救右則左,所以罷勞之也。
何氏曰∶
孫子 有治力之法,以佚而待勞;故論敵佚,我宜多方以勞弊之,然後可以制勝。
張預曰∶
我則力全,彼則道敝。若晉楚爭鄭,久而不決;晉知武子乃分四軍為三部,晉各一動,而楚三來,於是三駕而楚不能與之爭。又申公巫臣教吳伐楚,於是子重一歲七奔命是也。
Чжан Юй: Свои силы сохраняй в целости, а противнику не давай развернуться».
40 親而離之。
Цао Цао: С помощью шпионов посей в его стане раздор.
李筌曰∶
破其行約,間其君臣,而後攻也。昔秦伐趙,秦相應侯間於趙王 曰∶ “我惟懼趙用括耳,廉頗易與也。”趙王然之,乃用括代頗,為秦所坑卒四十萬於長平,則其義也。
杜牧曰∶
言敵若上下相親,則當以厚利 而離間之。陳平言於漢王 曰∶ “今項王骨鯁之臣,不過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大王誠能捐數萬斤金,間其君臣,彼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滅楚必矣。”漢王然之,出黃金四萬斤,與平,使之反間。項王果疑亞父,不急擊下滎陽,漢王遁去。
陳皞曰∶
彼 爵祿,此必捐之;彼嗇財貨,此必輕之;彼好殺伐,此必緩之。因其上下相猜,得行離間之說。由余所以歸秦,英布所以佐漢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張預曰∶
或間其君臣,或間其交援,使相離貳,然後圖之。應侯間趙而退廉頗,陳平間楚而逐範增,是君臣相離也。秦、晉相合以伐鄭,燭之武夜出,說秦伯 曰∶ “今得鄭,則歸於晉,無益於秦也。不如舍鄭以為東道主。”秦伯悟而退師。是交援相離也。
41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Цао Цао: Наноси удар там, где он слаб, и нападай там, где в его позиции брешь.
孟氏曰∶
擊其空虛,襲其懈怠,使敵不知所以備也。故 曰∶ 兵者無形為妙。 太公曰 ∶“動莫神於不意,謀善於不識。”梅堯臣、王皙二注同上。
何氏曰∶
攻其無備者∶魏太祖征烏桓,郭嘉 曰∶ “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太祖行至易水,嘉 曰∶ “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合戰,大破之。唐 李靖 陳十策以圖蕭銑,總管三軍之任,一以委靖。八月,集兵邪 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危,必謂靖不能進,遂不設備。九月,靖率兵而進, 曰∶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縱使知我,倉卒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進兵至夷陵,銑始懼,召兵江南,果不能至。勒兵圍城,銑遂降。出其不意者∶魏未,遣將鐘會、鄧艾伐蜀,蜀將姜維守劍閣,鐘會攻維,未克。艾上言∶“請從陰平,由邪徑出劍閣,西入成都。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軍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 《軍志》云: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冬十月,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限險。又糧運將匱,瀕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援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諸葛瞻自涪還綿,列陳相拒。大敗這,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進軍至成都,蜀主劉禪降。又齊神武為東魏將,率兵伐西魏,屯軍蒲阪,造三道浮橋渡河。又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 曹圍洛州。西魏將 周文 帝出軍廣陽,召諸將謂 曰∶ “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於河,示欲必渡,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且高歡用兵,常以泰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克泰,則歡不戰而走矣。”諸將咸 曰∶ “賊在近,舍而遠襲,事若蹉跌,悔無可及。” 周文曰∶ “歡前,再襲潼關,吾軍不過霸上。今者大來,兵未出郊,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斗意;又狃於得志,有輕我心。乘此擊之,何往不克!賊雖造橋,未能徑渡。比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公等勿疑。” 周文 遂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往隴右。辛亥,潛出軍,癸丑晨,至潼關。竇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陳,未及成列, 周文 擊破之。斬泰,傳首長安。高 曹適陷洛州,聞泰沒,燒輜重,棄城而走。
張預曰∶
攻無備者,謂懈怠之處,敵之所不虞者,則擊之。若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為制人所敗是也。出不意者,謂虛空之地,敵不以為慮者,則襲之。若鄧艾伐蜀,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是也。
42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曰∶
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Цао Цао: «Преподать – все равно, что обнародовать. Войско не имеет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потенциала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вода не имеет постоянной формы. О переменах, вызванных действиями неприятеля, нельзя высказаться наперед. Поэтому постигай неприятеля в своем сердце, всматривайся в импульсы действий перед своими глазами».
李筌曰∶
無備不意,攻之必勝,此兵之要,秘而不傳也。
Ли Цюань: «Не делай видимых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й, действуй неожиданно – тогда, нанеся удар, непременно победишь. Такова сущность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 держи в тайне и ничего не передавай».
杜牧曰∶
傳,言也。此言上之所陳,悉用兵取勝之策,固非一定之制;見敵之形,始可施為,不可先事而言也。
Ду Му: «Преподать – значит разъяснить. Пла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ойск, ведущие к победе, нельзя, конечно, свести к одному правилу. Действия во время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неприятелем нельзя предсказать наперед».
王皙曰∶
夫校計行兵,是謂常法;若乘機決勝,則不可預傳述也。
張預曰∶
言上所陳之事,乃兵家之勝策,須臨敵制宜不可以預先傳言也。
Чжан Юй: «Нужно держать неприятеля под контролем и нельзя говорить о том, что предвидишь».
43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李筌曰∶
夫戰者,決勝廟堂,然後與人爭利,凡伐叛懷遠,推亡固存,兼弱攻昧,皆物情之所出,中外離心,如商周之師者,是為未戰而廟算勝。 《太一遁甲》 置算之法,因六十算已上為多算,六十算已下為少算;客多算臨少算,主人敗,客少算臨多算,主人勝。此皆勝敗易見矣。
梅堯臣曰∶
多算,故未戰而廟謀先勝;少算,故未戰而廟謀不勝。是不可無算矣。
王皙曰∶
此懼學者惑不可先傳之說,故復言“計篇”義也。
張預曰∶
古者興師、命將,必致齋於廟,授以成算,然後遣之,故謂廟算。籌策深遠,則其計所得者多,故未戰而先勝。謀慮淺近,則其計所得者少,故未戰而先負。多計勝,少計不勝,其無計者,安得無敗?故 曰∶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有計無計,勝負易見。
Chapter 2
1 作戰篇
李筌曰∶
先定計,然後修戰具,是以“戰”次“計”之篇也。
王皙曰∶
計以知勝,然後興戰而具軍費,猶不可以久也。
張預曰∶
計算已定,然後完車馬,利器械,運糧草,約費用,以作戰備,故次“計”。
2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曹操曰∶
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卒十騎一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也。
李筌曰∶
馳車,戰車也;革車輕車也;帶甲,步卒。車一輛,駕以駟馬,步卒七十人,計千駟之軍,帶甲七萬,馬四千匹。 孫子 約以軍資之數,以十萬炫,則百萬可知也。
杜牧曰∶
輕車,乃戰車也。古者車戰,革車輜車,重車也,載器械、財貨、衣裝也。 《司馬法》曰∶ “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廄養五人,樵汲五人。輕車七十五人,重車二十五人。”故二乘兼一百人為一隊,舉十萬之眾,革車千乘,校其費用支計,則百萬之眾皆可知也。
梅堯臣曰∶
馳車,輕車也;革車,重車也。凡輕車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車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舉二車各千乘,是帶甲者十萬人。
王皙曰∶
曹公曰∶ “輕車也,駕駟馬,凡千乘。”皙謂馳車,謂駕革車也。一乘駟馬為駟,千駟則革車千乘。 曹公曰∶ “重車也”皙謂革車,兵車也,有五戎千乘之賦,諸侯之大者。 曹公曰∶ “帶甲十萬,步卒數也。”皙謂井田之法,甸出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總七萬五千人。此言帶甲十萬,豈當時權制歟?
張預曰∶
馳車,即攻車也;革車,即守車也。按 曹公 《新書》 云: 攻車一乘前拒一隊,左右角二隊,共七十五人。守車一乘,炊子十人,守裝五人,廄養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攻守二乘,凡一百人。興師十萬,則用車二千,輕重各半,與此同矣。
3 千里饋糧,
4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李筌曰∶
夫軍出於外,則帑藏竭於內;舉千金者,言多費也。千里之外贏糧,則二十人奉一人也。
杜牧曰∶
軍有諸侯交聘之禮,故曰賓客也。車甲器械完緝修繕,言膠漆者,舉其細微。千金者,言費用多也。猶購賞在外也。
賈林曰∶
計費不足,未可以興師動眾。故 李太尉曰∶ “三軍之門,必有賓客論議。”
梅堯臣曰∶
舉師十萬,饋糧千里,日費如此,師久之戒也。
王皙曰∶
內謂國中,外謂軍所也。賓客,若諸侯之使及軍中宴饗吏士也。
張預曰∶
去國千里,即當因糧,右須供餉,則內外騷動,疲困於路, 耗無極也。賓客者,使命與游士也;膠漆者,修飾器械之物也;車甲者,膏轄金革之類也。約其所費,日用千金,然後能興十萬之師。千金,言重費也,購賞猶在外。
5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
杜牧曰∶
勝久,謂淹久而後能勝也。言與敵相持久而後勝,則甲兵鈍弊,銳氣挫衄,攻城則人力殫盡屈折也。
賈林曰∶
戰雖勝人,久則無利。兵貴全勝,鈍兵挫銳,士傷馬疲則屈。
梅堯臣曰∶
雖勝且久,則必兵仗鈍弊,而軍氣挫銳;攻城而久,則力必殫屈。
王皙曰∶
屈,窮也。求勝以久,則鈍弊折挫,攻城則益甚也。
張預曰∶
及交兵合戰也,久而後能勝,則兵疲氣沮矣。千里攻城,力必困屈。
6 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孟氏曰∶
久暴師露眾千里之外,則軍國費用,不足產相供。
張預曰∶
日費千金,師久暴,則國用豈能給?若漢武帝窮征深討,久而不解,及其國用空虛,乃下哀痛之詔是也。
7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李筌曰∶
十萬眾舉,日費千金,非唯頓挫於外,亦財殫於內,是以聖人無暴師也。隋大業初,煬帝重兵好征,力屈雁門之下,兵挫遼水之上。疏河引淮,轉輸彌廣,出師萬里,國用不足。於是楊玄感、李密乘其弊而起,縱蘇威、高 ,豈能為之謀也?
杜牧曰∶
蓋以師久不勝,財力俱,諸侯乘之而起,雖有智能之士,亦不能於此之後,善為謀畫也。
賈林曰∶
人離財竭,雖伊、呂復生,亦不能救此亡敗也。
梅堯臣曰∶
取勝攻城,暴師且久,則諸侯乘此弊而起襲我;我雖有智將,不能制也。
何氏曰∶
其後,謂兵不勝而敵乘其危殆,雖智得不能盡其善計而保全。
張預曰∶
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財已匱矣,鄰國因其罷弊,起兵以襲之,則縱有智能之人,亦不能防其後患。若吳伐楚,入郢,久而不歸,越兵遂入吳。當是時,雖有伍員、孫武之徒,何嘗能為善謀於後乎?
8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曹操、李筌曰∶
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
杜牧曰∶
攻取之間,雖拙於機智,然以神速為上;蓋無老師、費財、鈍兵之患,則為巧矣。
王皙曰∶
皙謂久則師老財費,國虛人困,巧者保無斯患也。
何氏曰∶
速雖拙,不費財力也;久雖巧,恐生後患也。後秦姚萇與苻登相持,萇將苟曜據逆萬堡,密引苻登。萇與登戰,敗於馬頭原,收眾復戰。姚碩德謂諸將 曰∶ “上慎於輕戰,每欲以計取之;今戰既失利,而更逼賊,必有由也。”萇聞而謂碩德 曰∶ “登用兵遲緩,不識虛實;今輕兵直進,徑據吾東,必苟曜與之連結也。事久變成,其禍難測。所以速戰者,欲使苟曜豎子,謀之未就,好之未深耳。”果大敗之。武後初,徐敬業舉兵於江都,稱匡復皇家。以 尉魏思恭為謀主,問計於思恭。對 曰∶ “明公既以太後幽縶少主,志在匡復,兵貴拙速,宜早渡淮北,親率大眾,直入東都。山東將士,知公有勤王之舉,必以死從。此則指日刻期,天下必定。”敬業欲從其策,薛璋又說 曰∶ “金陵之地,王氣已見,宜早應之。兼有大江涉險,足可以自固。請且攻取常、潤等州,以為王霸之業;然後率兵北上,鼓行而前,此則退有所歸,進無不利,實良策也。”敬業以為然。乃自率兵四千人,南渡以擊潤州。思恭密謂杜求仁 曰∶ “兵勢宜合不可分。今敬業不知並力渡淮,率山東之眾,以合洛陽,必無能成事。”果敗。
張預曰∶
但能取勝,則寧拙速,而無巧久。若司馬宣王伐上庸,以一月圖一年,不計死傷,與糧競者,斯可謂欲拙速也。
9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李筌曰∶
《春秋》曰∶ “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
杜佑曰:
兵者凶器,久則生變,若智但圍趙逾年不歸卒爲襄子所擒身死國分故新序傳曰好戦窮武未有不亡者也。
10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李筌曰∶
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後知其利也。
杜牧曰∶
害之者勞人費財,利之者吞敵拓境。苟不顧已之患,則舟中之人,盡為敵國,安能取利於敵人哉?
梅堯臣曰∶
“不再籍,不三載,利也;百姓虛,公家費,害也。苟不知害,又安知利、
張預曰∶
先知老師殫貨之害,然後能知擒敵制勝之利。
11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王皙同曹操注。曹操曰∶
籍,猶賦也。言初賦民,而便取勝,不復歸國發兵也。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復以糧迎之也。
李筌曰∶
籍,書也;不再籍書,恐人生勞怨也。秦好關中之卒,是以有陳、吳之難也。軍出,度遠近饋之,軍入載糧迎之,謂之三載。越境則館谷於敵,無三載之義。
杜牧曰∶
審敵可攻,審我可戰,然後起兵,便能勝敵而還。鄭司農《 周禮 注》 曰∶ 役,謂發兵役;籍乃伍籍也。比參為伍,因內政寄軍令,以伍籍發軍役也。
梅堯臣同陳注。陳皞曰∶
籍,借也;不再借民而役也。糧者,往則載焉,歸則迎之,是不三載也。不困乎兵,不竭乎國,言速而利也。
張預曰∶
役,謂興兵動眾之役。故《師卦注》 曰∶ “任大役重,無功則凶。”籍謂調兵之符籍。故漢制有尺籍伍符。言一舉則勝,不可再籍兵役於國也。糧始出則載之,越境則掠這,歸國則迓之,是不三載也。此言兵不可久暴也。
12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李筌曰∶
具我戎器,因敵之食,雖出師千里,無匱乏也。
何氏曰∶
因,謂兵出境,鈔聚掠野,至於克敵拔城,得其儲積也。
張預曰∶
器用取於國者,以物輕而易致也;糧食因於敵者,以粟重而難運也。夫千里饋糧,則士有饑色,故因糧則食可足。
13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杜牧曰∶
《管子》曰∶ “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饑色。”此言粟重物,輕也不可推移,則農夫耕牛,俱失南畝,故百姓不得不貧也。
孟氏曰∶
兵車轉運千里之外,財則費於道路,人有困窮者。
張預曰∶
以七十萬家之力,供餉十萬之師於千里之外,則百姓不得不貧。
14 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曹操曰∶
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李筌曰∶
夫近軍必貨易,百姓徇財殫產而從之,竭也。
賈林曰∶
師徒所聚,物皆暴貴。人貪非常之利,竭財物以賣之,初雖獲利殊多,終當力疲貨竭。又 云: 既有非常之斂,故賣者求價無厭,百姓竭力買,自然家國虛盡也。
梅堯臣曰∶
遠者供役以轉饋,近者貪利而貴賣,皆貧國匱民之道也。
王皙曰∶
無遠輸則人勞費,近市則物騰貴,是故久師則為國患也。 曹公曰∶ “軍行已出界,近於師者才皆貴賣。”皙謂將出界也。
張預曰∶
近師之民,必貪利而貴貨其物於遠來輸餉之人,則財不得不竭。
15 財竭則急於丘役。
張預曰∶
財力殫竭,則丘井之役急迫,乃使丘出甸賦,違常制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
16 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曹操曰∶
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費也。
李筌曰∶
兵久不止,男女怨曠,困於輸 丘役,力屈財殫,而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杜牧曰∶
《司馬法》曰∶ “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丘蓋十六井也。丘有戎馬一匹,牛四頭;甸有戎馬四匹,牛十六頭。丘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言兵不解,則丘役益急,百姓糧盡財竭,力盡於原野,家業十耗其七也。
陳皞曰∶
丘,聚也。聚斂賦急者,暴於常賦也。若魯成公作丘甲是也。如此則民費太半矣。要見公費差減,故雲十七。 曹公曰∶ 丘,十六井;丘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
何氏曰∶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居人上者,宜乎重惜。
張預曰∶
運糧則力屈,輸餉則財殫。原野之民,家產內虛;度其所費,十無其七也。
17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李筌曰∶
丘,大也。此數器者,皆軍之所須。言遠近之費,公家之物,十損於七也。
梅堯臣曰∶
百姓以財糧力役奉軍之費,其資十損乎七;公家以牛馬器仗奉軍之費,其資十損乎六。是以竭賦窮兵,百姓弊矣;役急民貧,國家虛矣。
王皙曰∶
,干也。蔽,可以屏蔽。櫓,大 也。丘牛,古所謂匹馬丘牛也。大車,牛車也 《易》曰∶ ”大車以櫓, 也,今謂之彭排。丘牛,大牛也。大車,必革車也。始言破車疲馬者,謂攻戰之馳車也。次言丘牛大車者,即輜重之革車也。公家車馬器械,亦十損其六。
18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曹操曰∶
六斛四 為鐘。,豆秸也。稈,禾 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一 云: ,音忌,豆也。七十斤為一石。當吾二十,言遠費也。
杜牧曰∶
六石四 為一鐘,一石一百二十斤。 ,豆秸也。稈,禾 也。或言∶ ,稈 也。秦攻匈奴,使天下運糧,起於黃、 、瑯琊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鐘而致一石。漢武建元中,通西南夷,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余鐘致一石。今校《 孫子 》之言,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蓋約平地千里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不約道里,蓋漏闕也。黃 ,音直瑞反,又音誰,在東萊;北河即今之朔方郡。
李筌曰∶
遠師轉一鐘之粟,費二十鐘方可達。軍將之智也,務食於敵,以省已之費也。
孟氏曰∶
十斛為鐘,計千里轉運,道路耗費,二十鐘可致一鐘於軍中矣。梅堯臣注同曹操。
王皙曰∶
曹公曰∶ “ ,豆秸也。稈, 也。石者,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乃得一。”皙謂上文千里饋糧,則轉輸之法,謂千里耳。 ,今作萁。稈,故書為 ,當作稈。
張預曰∶
六石四豆為鐘,一百二十斤為石。 ,豆秸也。稈,禾 也。千里饋糧,則費二十鐘、石到軍所。若越險阻,則猶不啻。故秦征匈奴,率三十鐘而致一石。此言能將必因糧於敵也。
19 故殺敵者怒也。
杜牧曰∶
萬人非能同民皆怒,在我激之以勢使然也。田單守即墨,使燕人劓降者掘城中人墳墓之類是也,
何氏曰∶
燕圍齊人皆怒,愈堅守。田單又縱反間 曰∶ “吾俱燕 人掘吾城外冢萌,戮辱先人,可為寒心。”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泣涕,其欲出戰,怒自十倍。單知士卒可用,遂破燕師。後漢班超使西域,到鄯善,會其吏士三十六人,與共飲。酒酣,因激怒之 曰∶ “今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虜使到裁數日,而王禮貌即廢;如收吾屬送匈奴,骸骨長為豺狼食矣!”官屬皆 曰∶ “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超 曰∶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功成事立矣。”眾 曰∶ “善”。初夜,將吏士奔虜營。會天大風,超十人持鼓,藏虜舍後,約 曰∶ “見火燃,皆當嗚鼓大呼。”余人悉持弓弩,夾門而伏。超順風縱火,虜眾驚亂,眾悉燒死。蜀龐統勸劉備襲益州牧劉璋,備 曰∶ “此大事,不可倉卒。”及璋使備擊張魯,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余皆給半。備因激怒其眾 曰∶ “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 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由是相與破璋。
20 取敵之利者貨也。
孟氏同杜牧注。杜牧曰∶
使士耳取敵之利者,貨財也。謂得敵之貨財,必以賞之,使人皆有欲,各自為戰。後漢荊州刺史度尚,討桂州賊帥卜陽、潘鴻等,入南海,破其三屯,多獲寶,而鴻等黨聚猶眾,士卒驕富,募有斗志。尚乃密使人潛焚其營,珍積皆盡,獵者來還,募不泣涕。尚 曰∶ “卜陽等財貨,中富數世,諸卿但不並力耳。所亡少少,何足介意。”眾聞,咸憤踴願戰。尚令秣馬蓐食,明晨徑赴賊屯,陽、鴻不設備,吏士乘銳,遂破之。此乃是也。
王皙曰∶
謂設厚賞耳。若使眾貪利自取,則或違節制耳。
張預曰∶
以貨 士,使人自為戰,則敵利可取。故 曰∶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皇朝太祖命將伐蜀,諭之 曰∶ “所得州邑當與我,傾竭帑庫以饗士卒;國家所欲,惟土疆耳。”於是將吏死戰,所至皆下,遂平蜀。
21 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
曹操曰∶
以車戰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車之法∶五車為隊,僕射一人;十車為官,卒長一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或 曰∶ 言使自有車十乘已上與敵戰,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余九乘皆賞之,所以率進勵士也。
杜牧曰∶
夫得車十乘已上者,蓋眾人用命之所致也。若篇賞之,則力不足,與其所獲之車,公家仍自以財貨,賞其唱謀先登者,此所以勸勵士卒。故上文雲,取敵之利者,貨也。言十乘者,舉其綱目也。
張預曰∶
車一乘,凡七十五人。以車與敵戰,吾士卒能獲敵車十乘已上者,吾士卒必不下千余人也。以其人眾,故不能偏賞,但以厚利賞其陷陳先獲者,以勸余眾。古人用兵,必使車奪車,騎奪騎,步奪步。故吳起與秦人戰,令三軍 曰∶ “若車不得車,騎不得騎,徒不得徒,雖破軍,皆無功。”
22 而更其旌旗。
23 車雜而乘之。
李筌曰∶
夫降虜之旌旗,必更其色,而雜其事,車乃可用也。
24 卒善而養之。
25 是謂勝敵而益強。
李筌曰∶
後漢光武破銅馬賊於南陽,虜眾數萬,各配部曲,然人心未安。光武令各歸本營,乃輕行其間以勞之。相謂 曰∶ “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於是漢益振。則其義也。
梅堯臣曰∶
獲卒則任其所長,養之以恩,必為我用也。
王皙曰∶
得敵卒則養之,與吾卒同。善者,謂勿侵辱之也。若厚撫初附,或失人心。
張預曰∶
勝其敵,而獲其車與卒,既為我用,則是增已之強。光武推赤心,人人投死之類也。
26 故兵貴勝不貴久。
梅堯臣曰∶
上所言,皆貴速也。速則省財用、息民力也。
何氏曰∶
《 孫子 》首尾言兵久之理,蓋知兵不可玩、武不可黷之深也。
張預曰∶
久則師老財竭,易以生變,故但貴其速勝疾歸。
27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李筌曰∶
將有殺伐之權,威欲卻敵,人命所系,國家安危,在於此矣。
王皙曰∶
將賢則民保其生,而國家安矣;否則民被毒殺,而國家危矣。明任屬,可不精乎!
何氏曰∶
民之性命,國之治亂,皆主於將;將之材難,古今所患也。
Chapter 3
1 謀攻篇
李筌曰∶
合陳為戰,圍城曰攻,以此篇次“戰”之下。
杜牧曰∶
廟堂之上,計算已定,戰爭之具,糧食之費,悉已用備,可以謀攻。故曰“謀攻”也。
王皙曰∶
計議已定,戰具已集,然後可以智謀攻,故次“作戰”。
2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
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李筌曰∶
不貴殺也。韓信虜魏王豹,擒夏說,斬成安君,此為破國者。及用廣武君計,北首燕路,遺一介之使,奉咫尺之書,燕從風而靡,則全國也。
張預曰∶
《尉繚子》曰∶ “講武料敵,使敵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破軍殺將,乘堙發機,會眾奪地,此力勝也。”然則所謂道勝、力勝者,即全國、破國之謂也。夫吊民伐罪,全勝為上;為不得已而至於破,則其次也。
3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杜牧曰∶
《司馬法》曰∶ “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4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5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6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王皙曰∶
國軍卒伍,不問大小,全之則威德為優,破之則威德為劣。
何氏曰∶
自軍至伍,皆次序上下言之。此意以策略取之為妙,不惟一軍,至於一伍,不可不全。
張預曰∶
周制,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百人為卒,五人為伍。自軍至伍,皆以不戰而勝之為上。
7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賈林曰∶
兵威遠振,全來降伏,斯為上也。詭詐為謀,摧破敵眾,殘人傷物,然後得之,又其次也。
8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陳皞曰∶
韓信用李左車之計馳咫尺之書,不戰而下燕城也。
何氏曰∶
後漢王霸討周建、蘇茂,既戰歸營,賊復聚挑戰,霸堅臥不出。方饗士作介樂,茂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動。軍吏 曰∶ “茂已破,今易去。”霸 曰∶ “不然,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挑戰以徼一切之勝。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兵,善之善也。”茂乃引退。
張預曰∶
明賞罰,信號令,完器械,練士卒,暴其所長,使敵風從而靡,則為大善。若吳王黃池之會,晉人畏其有法而服之者是也。
9 故上兵伐謀。
李筌曰∶
伐其始謀也。後漢寇恂圍高峻,峻謀臣皇甫文謁恂,辭禮不屈。恂斬之,報峻 曰∶ “軍師無禮,已斬之。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即日開壁而降。諸將 曰∶ “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 曰∶ “皇甫文,峻之心腹,其取謀者。留之則峻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所謂上兵伐謀。”諸將 曰∶ “非所知也。”
杜牧曰∶
晉平公欲攻齊,使範昭往觀之,景公觴之。酒酣,範昭請君之樽酌。公 曰∶ “寡人之樽進客。”範昭已飲,晏子徹樽更為酌。範昭佯醉,不悅而起舞,謂太師 曰∶ “能為我秦成周之樂乎?吾為舞之。”太師 曰∶ “瞑臣不習。”範昭趨出。景公 曰∶ “晉,大國也,來觀吾政。今子怒大國之使者,將奈何?”晏子 曰∶ “觀範昭非陋於禮者;且欲慚於國,臣故不從也。”太師 曰∶ “夫成周之樂,天子之樂也。惟人主舞之;今範昭人臣,而欲舞天子樂,臣故不為也。”範昭歸報晉平公 曰∶ “齊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禮,太師識之。”仲尼 曰∶ “不越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晏子之謂也。”春秋時,秦伐晉,晉將趙盾御之。上軍佐臾駢 曰∶ “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秦人欲戰,秦伯謂士會 曰∶ “若何而戰?”對 曰∶ “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師也。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返,怒 曰∶ “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 曰∶ “將有待也。”穿 曰∶ “我不知謀,將獨出!”乃以其屬出,趙盾 曰∶ “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交綏而退。夫晏子之對,是敵人將謀伐我,我先伐其謀,故敵人不得而伐我。士會之對,是我將謀伐敵,敵人有謀拒我,乃伐其謀,敵人不得與我敵,。敗其已成之計,固非止於一也。
何氏曰∶
敵始謀攻我,我先攻之,易出。揣知敵人謀之趣向,因而加兵,攻其彼心之發也。
張預曰∶
敵始發謀我,從而攻之,彼必喪計而屈服,若晏子之沮範昭是也。或 曰∶ 伐謀者,用謀以伐人也。言以奇策秘算,取勝於不戰,兵之上也。
10 其次伐交。
李筌曰∶
伐其始交也。蘇秦約六國不事秦,而秦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山東也。
杜牧曰∶
非止將合而已,合之者皆可伐也。張儀願獻秦地六百里於楚懷王,請絕齊交。隨何於黥布坐上殺楚使者,以絕項羽。 曹公 與矗遂交馬語,以疑馬超。高洋以蕭深明請和於梁,以疑侯景,終陷台城。此皆伐交。權道變化,非一途也。
陳皞曰∶
或去敵已興師交合,伐而勝之,是其次也。若晉文公敵宋,攜離曹、衛也。
王皙曰∶
謂未能全屈敵謀,當且間其交,使之解散。彼交則事巨敵堅,彼不交則事小敵脆也。
何氏曰∶
杜稱已上四事,乃親而離之之義也。伐交者,兵欲交合,設疑兵以懼之,使進退不得,因來屈服。旁鄰既為我援,故不得不孤弱也。
張預曰∶
兵將交戰,將合則伐之。 《傳》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謂兩軍將合,則先薄之,孫叔敖之敗晉師,廚人濮之破華氏是也。或 曰∶ 伐交者,用交以伐也。言欲舉兵敵,先結鄰國為掎角之勢,則我強而敵弱。
11 其次伐兵。
賈林曰∶
善於攻取,舉無遺策,又其次也。故幫公 曰∶ “爭勝於白刃之前者,非良將也。”
張預曰∶
不能敗其始謀,破其將合,則犀利兵器以勝之。兵者,器械之總名也。 太公曰 ∶“必勝之道,器械為寶。”
12 其下攻城。
李筌曰∶
夫王師出境,敵則開壁送款,舉櫬轅門,百姓怡悅,攻之上也,若頓兵堅成之下,師老卒惰,攻守勢殊,客主力倍,以此攻之為下也。
張預曰∶
夫攻城屠邑,不惟老師費財,兼亦所害者多,是為攻之下者。
13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14 修櫓 轒輼 、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 闉 ,又三月而後已。
曹操曰∶
修,治也。櫓,大楯也。 轒輼 者, 轒 床也; 轒 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 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李筌曰∶
櫓, 也,以蒙首而趨城下。 者,四輪車也,其下藏兵數十人,填隍推之,直就其城,木石所不能壞也。器械,飛樓、雲梯、板屋、木幔之類也。距 者,土木山乘城也。東魏高歡之圍晉州,侯景之攻台城,則其器也。役約三月,恐兵久而人疲也。
杜牧曰∶
櫓,即今之所謂彭排。 ,四輪車,排大木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來運土填塹,木石所不能傷,今俗所謂木驢是也。距 者,積土為之,即今之所謂壘道也。三月者,一時也。言修治器械,更其距 ,皆須經時精好成就,恐傷人之甚也。 《管子》曰∶ 不能致器者困。“言無以敵也。 太公曰 ∶必勝之道,器械為寶。”《漢書 · 志》 曰∶ “兵之伎巧,一十有三家,習手足,便器械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夫攻城者有撞車、 鉤車、飛梯、嚇暮木、解合車、狐鹿車、影車、高障車、馬頭車、獨行車、運土豚魚車。
陳皞曰∶
杜稱櫓為彭排,非也。若是彭排,即當用此 字;曹雲大 ,庶或近之。蓋言候器械全具須三月,距 又三月,已計六月;將若不待此而生仇,速必多殺士卒。故下雲,將不勝其仇,而蟻附之,災也。
梅堯臣曰∶
威志不足以屈人,不獲已而攻城也,治攻具須經時也。 曹公曰∶ “櫓,大 也。 者, 床也,其下四輪,從中推至城下也。器械,機關攻守之總名,蜚梯之屬也。”謂櫓為大 ,非也。兵之具甚眾,何獨言修大 耶?今城上守御樓曰櫓;櫓是 床上的革屋,以蔽矢石者歟?
張預曰∶
修櫓,大 也。 《傳》曰∶ “晉侯登巢車以望楚軍。”注 云: “巢車,車上為櫓。”又晉師圍 陽,魯人建大車之輪,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注 云: “櫓,大 也。“以此觀之,修櫓為大 明矣。 ,四輪車,其下可覆數十人,運土以實隍者。器械,攻城總名也。三月者,約經對成也。或 曰∶孫子 戒心仇而亟攻之,故權言以三月成器械,三月起囈 ,其實不必三月也。城尚不能下,則又積土與城齊,使士卒上之,或觀其虛實,或毀其樓櫓,欲必取也。土山曰堙,楚子反乘堙而窺宋城是也。器械言成者,取其久而成就也。距 言已者,以其經時而畢上也。皆不得已之謂。
15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曹操曰∶
將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殺傷士卒也。
李筌曰∶
將怒而不待攻城,而使士卒肉薄登城,如蟻之所附牆,為木石所殺之者,三有一焉,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杜牧曰∶
此言為敵所辱,不勝忿怒也。後魏太武帝率十萬眾寇宋藏質於盱眙。太武帝始就質求酒,質封溲便與之;太武大怒,遂攻城。乃命肉薄登城,分番相代,附而復升,莫有退者,尸與城平。復殺其高梁王。如此三旬,死者過半。太武聞彭城斷其歸路,見疾疫甚眾,乃解退。 《傳》曰∶ “一女乘城,可敵十夫。”以此校之,尚恐不啻。
何氏曰∶
將心忿急,使士卒如蟻緣而登,死者過半,城且不下,斯言也已。
張預曰∶
攻逾二時,敵猶不服,將心忿躁,不能持久,使戰士蟻緣而登城,則其士卒為敵人所殺三中之一,而堅城終不可拔,茲攻城之害也已。或 曰∶ 將心忿速,不俟六月之久,而亟攻之,則其害如此。
16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李筌曰∶
以計屈敵,非戰之屈者。晉將郭淮圍 城,蜀將姜維來救。淮趨牛頭山,斷維糧道及歸路,維大震,不戰而遁, 城遂降。則不戰而屈之義也。
杜牧曰∶
周亞夫敵七國,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使輕兵絕吳餉道。吳梁相弊而食竭,吳遁去,因追擊,大破之。蜀將姜維使將勾安李韶守 城,魏將陳泰圍之;姜維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 曰∶ “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返道,則我之擒也。諸軍各守勿戰,絕其還路。”維懼,遁走,安等遂降。
王皙曰∶
若李左車說成安君,請以奇兵三萬人,扼韓信於井陘之策是也。
何氏曰∶
言伐謀伐交,不至於戰。故 《司馬法》曰∶ “上謀不斗。”其旨見矣。
張預曰∶
前所陳者,庸將之為耳。善用兵者則不然;或破其計,或敗其交,或絕其糧,或斷其路,則可不戰而服之。若田穰苴明法令,拊士卒,燕晉聞之,不戰而遁亦是也。
17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李筌曰∶
以計取之。後漢 侯藏宮圍妖賊於原武,連月不拔,士卒疾癘。東海王謂宮 曰∶ “今擁兵圍必死之虜,非計也。宜撤圍開其生路而示之,彼必逃散,一亭長足擒也”從之而拔原武。魏攻壺關,亦其義也。
杜牧曰∶
司馬文王圍諸葛誕於壽春,議者多欲急攻之。文王以誕城固眾多,攻之力屈,若有外求,表里受敵,此至危之道也;吾當以全策縻之,可坐制也。誕二年五月反,三年二月破滅,六軍按甲,深溝高壘,而誕自困。十六國前燕將慕容恪率兵討段龕於廣固,恪圍之,諸將勸恪急攻之。恪 曰∶ “軍勢有緩而克敵,有急而取之。若彼我勢既均,外有強援,力足制之,當羈縻守之,以待其斃。”乃築室反耕,嚴固圍壘,終克廣固,曾不血刃也。
孟氏曰∶
言以威刑服敵,不攻而取,若鄭伯肉袒以迎楚莊王之類。
張預曰∶
或攻其所必救,使敵棄城而來援,則設伏取之。若耿龠攻臨淄而克西安,脅巨里而斬費邑是也。茲皆不攻而拔城之義也。
18 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李筌曰∶
以木毀人國,不久而斃。隋文問僕射高 伐陳之策, 曰∶ “江外田收,與中國不同。伺彼農時,我正暇豫,征兵掩襲,彼釋農守御,候其聚兵,我便解退。再三若此,彼農事疲矣。又南方地卑,舍悉茅竹,倉庫儲積,悉依其間,密使行人因風縱火,候其營立更為之。”行其謀,陳始病也。
杜牧曰∶
因敵有可乘之勢,不失其機,如摧枯朽。沛公入關,晉降孫皓,隋取陳氏,皆不久之。
賈林曰∶
兵不可久,久則生變。但毀滅其國,不傷殘於人;若武王伐殷,殷人稱為父母。
何氏曰∶
善攻者不以兵攻,以計困之,令其自拔,令其自毀,非勞久守而取之也。
張預曰∶
以順討逆,以智伐愚,師不久暴,而敵國滅,何假六月之稽乎。
19 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
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不頓兵刃也。
梅堯臣曰∶
全爭者,兵不戰,城不攻,毀不久,皆以謀而屈敵,是曰謀攻。故不鈍兵利自完。
張預曰∶
不戰則士不傷,不攻則力不屈,不久則財不費。以完全立勝於天下,故無頓兵血刃之害,而有國富兵強之利,斯良將計攻之術也。
20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
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杜牧曰∶
圍者,謂四面壘合,使敵不得 逃逸。凡圍四合,必須去敵城稍遠,佔地既廣,守備須嚴,若非兵多,則有闕漏,故用兵有十倍也。呂布敗是上下相疑,侯成執陳宮委布降,所以能擒,非 曹公 兵力而能取之。若上下相疑,政令不一,設使不圍,自當潰叛,何況圍之,固須破滅。 孫子 所言十則圍之,是將勇智等而兵利鈍均,不言敵人自有離叛。 曹公 稱倍兵降布,蓋非圍之力窮也。此不可以訓也。
李筌曰∶
愚智勇怯等,十倍於敵則圍之,攻守殊勢也。
何氏曰∶
圍者,四面合兵以圍城。而校量彼我兵勢,將才愚智勇怯等,而我十倍勝於敵人,是以十對一,可以圍之,無令越逸也。
張預曰∶
吾之眾十倍於敵,則四面圍合以取之,是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不必十倍,然後圍之。 《尉繚子》曰∶ “守法∶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千而當萬。”言守者十人,而當圍者百人,與此法同。
21 五則攻之。
杜牧曰∶
術猶道也。言以五敵一,則當取已三分為三道,以攻敵之一面;留已之二,侯其無備之處,出奇而乘之。西魏末,梁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不受代,魏將獨孤信率兵討之,仲和嬰城固守。信夜令諸將以沖梯攻其東北,信親率將士襲其西南,遂克之也。
陳皞曰∶
兵說五售於敵,自是我有余力,彼之勢分也,豈止分為三道以攻敵、此獨說攻城。故下文 云: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梅堯臣曰∶
若敵並兵自守,不與我戰,彼一我五,乃可攻戰也。或無敵人內外之應,未必五倍然後攻。
王皙曰∶
謂十圍而取五,則攻者皆勢力有余,不待其虛懈敢。此以下亦謂智勇利鈍均耳。
何氏曰∶
愚智勇怯等,量我五倍多天敵人,可以三分攻城,二分出奇以取勝。
張預曰∶
吾之眾五倍於敵,則當驚前掩後,聲東擊西,無五倍之眾,則不能為此計。 曹公 謂三術為正,二術為奇,不其然乎?若敵無外援,我有內應,則不須五倍,然後攻之。
22 倍則分之。
李筌曰∶
夫兵者倍於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動而難制。苻堅至淝水,不分而敗;王僧辯至張公洲,分而勝也。
杜牧曰∶
此言非也。此言以二敵一,則當取已之一,或趣敵之要害,或攻敵之必救,使敵一分之中,復須分減相救,因以一分而擊之。夫戰法非論眾寡,每陳皆有奇正,非待人眾,然後能設奇。項羽於烏江二十八騎,尚不聚之,猶設奇正,循環相救,況於其他哉?
陳皞曰∶
直言我倍於敵,分兵趨其所必救,即我倍中更倍,以擊敵之中分也。杜雖得之,未盡其說也。
王皙曰∶
謂分者,分為二軍,使其腹背受敵,則我得一倍之利也。
何氏曰∶
兵倍於敵,則分半為奇;我眾彼寡足可分兵。主客力均,善戰者勝也。
張預曰∶
吾之眾一倍於敵,則當分為二部∶一以當其前,一以沖其後;彼應前則後擊之,應後則前擊之,茲所謂一術為正,一術為奇也。杜氏不曉兵分則為奇,聚則為正,而遽非 曹公 ,何誤也!
23 敵則能戰之。
杜牧曰∶
此說非也。凡已與敵人兵眾多少、智勇利鈍一旦相敵,則可以戰。夫伏兵之設,或在敵前,或在敵後,或因森林叢薄,或因暮夜昏晦,或因隘厄山阪,擊敵不備,自名伏兵,非奇兵也。
陳皞曰∶
料已與敵人眾寡相等,先為奇兵可勝之計,則戰之。故下文 云: 不若則能避之。杜說奇伏,得之也。
王皙曰∶
謂能者能感士卒心,得其死戰耳。若設奇伏以取勝,是謂智優,不在兵敵也。
張預曰∶
彼我相敵,則以正為奇,以奇為正,變化紛紜,使敵莫測;以與之戰,茲所謂設奇伏以勝之也。杜氏不曉凡置陳皆有揚奇備伏,而雲伏兵當在山林,非也。
24 少則能逃之。
李筌曰∶
量力不如,則堅壁不出挫其鋒,待其氣懈,而出奇擊之。齊將田單守即墨,燒牛尾即殺騎劫,則其義也。
杜牧曰∶
兵不敵,且避其鋒,當俟隙,便奮決求勝。言能者,謂能忍忿受恥,敵人求挑不出也,不似曹咎汜水之戰也。
陳皞曰∶
此說非也。但敵人兵倍於我,則宜避之,以驕其志,用為後圖,非謂忍忿受恥。太宗辱宋老生以虜其眾,豈是兵力不等也。
賈林曰∶
處處以眾我寡,逃匿兵形,不令敵知,當設奇伏以待之,設詐以疑之,亦取勝之道。又一 云: 逃匿兵形,敵不知所備,懼其變詐,全軍亦逃。
王皙曰∶
逃,伏也。謂能倚固逃伏以自守也。 《傳》曰∶ “師逃於夫人之宮。”或兵少而有以勝者,蓋將優卒強耳。
張預曰∶
彼眾我寡,宜逃去之勿與戰,是亦為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我治彼亂,我奮彼怠,則敵雖眾,亦可以合戰。若吳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萬眾;謝玄以八千卒,則苻堅一百萬,豈須逃之乎?
25 不若則能避之。
杜牧曰∶
言不若者,勢力交援俱不如也;則須速去之,不可遷延也。如敵人守我要害,發我津梁,合圍於我,則欲去不復得也。
張預曰∶
兵力謀勇皆劣於敵,則當引而避之,以伺其隙。
26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李筌曰∶
小敵不量力而堅戰者,必為大敵所擒也。漢都尉李陵以步卒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而見歿於匈奴也。
杜牧曰∶
言堅者,將性堅忍,不能逃,不能避,故為大者之所擒也。
孟氏曰∶
小不能當大也。言小國不量其力,敢與大邦為仇,雖權時堅城固守,然後必見擒獲。《春秋傳》 曰∶ “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敗也。”
何氏曰∶
如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將兵三千余人,與大將軍衛青分行,獨逢單於兵數萬。力戰一日,漢兵且盡。前將軍信胡人,降為翕侯,匈奴誘之,遂將其余騎可八百余,奔降單於。右將軍蘇建遂盡亡其軍,獨以身得亡自歸。大將軍問其正閎、長史安、議郎周霸等∶建為雲何?霸 曰∶ “自大將軍出,未嘗斬一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威重。”閎、安 曰∶ “不然。兵法∶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今建獨以數千當單於數萬,力戰一日余,士盡不敢有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人無歸意也。”
張預曰∶
小敵不度強弱而堅戰,必為大敵之所擒,息侯屈於鄭伯,李陵降於匈奴是也。孟子 曰∶ “小固不可以敵大,弱固不可以敵強,寡固不可以敵眾。”
27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
賈林曰∶
國之強弱,必在於將。將輔於君而才周,其國則強;不輔於君,內懷其貳,則弱。擇人授任,不可不慎。
何氏曰∶
周,謂才智具也。得才智周備之將,國乃安強也。
28 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
形見於外也。李筌隙,缺也。將才不行,兵必弱。
何氏曰∶
言其才不可不周,用事不可不周知也。故將在軍,必先知五事、六行、五權之用,與夫九變、四機之說,然後可以內御士眾,外料戰形;苟昧於茲,雖一日不可居三軍之上矣。
張預曰∶
將謀周密,則敵不能窺,故其國強;微缺則乘釁而入,故其國弱。 太公曰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29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
30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李筌曰∶
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驥足,無馳騁也。楚將龍且逐韓信而敗,是不知其進;秦將苻融揮軍少卻而敗,是不知其退。
杜牧曰∶
猶駕御縻絆,使不自由也。君,國君也。患於軍者,為軍之患害也。夫授 凶門推轂,閫外之事,將軍裁之。如趙充國欲為屯田,漢宣必令決戰;孫皓臨來,賈充尚請班師。此不知進退之謂也。
賈林曰∶
軍之進退,將可臨時制變;君命內御,患莫大焉。故 太公曰 ∶“國不可以從外治,軍不可以從中御。”
梅堯臣曰∶
君不知進退之宜,而專進退,是縻系其軍,《六韜》所謂軍不可以從中御。
王皙曰∶
縻,系也。去此患則當托以不御之權,故必叫才兼備之臣為之將也。
張預曰∶
軍未可以進而必使之進,軍未可以退而必使之退,是謂縻絆其軍也。故 曰∶ 進退內御,則功難成。
31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
軍容不入國,國容 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李筌曰∶
任將不以其人也。燕將慕容評出,軍所在,因山泉賣樵水,貪鄙積貨,為三軍帥,不知其下知其下政也。
杜牧曰∶
蓋謂禮度法令,自有軍法從事,若使同於尋常治國道,則軍士生惑矣。至如周亞夫見天子不拜,漢文知其勇不可犯;魏尚守雲中,上首級,粗司所劾,馮唐所以發憤也。
陳皞曰∶
言不知三軍之事,違眾沮議。 《左傳》 稱晉彘季不從軍師之謀,而以偏師先進,終為楚之所敗也。
梅堯臣曰∶
不知治軍之務,而參其政,則眾惑亂也。 曹公 引 《司馬法》 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是也。
何氏曰∶
軍國異容,所治各殊;欲以治國之法以軍旅,則軍旅,惑亂。
張預曰∶
仁義可以治國,而不可以治軍,權變可以治軍,而不可治軍,而不可治國,理然也。虢公不修慈愛,而為晉所滅;晉侯不守四德,而為秦所克。是不以仁義治國也。齊侯不射君子,而敗於晉;寧公不擒二毛,而衄於楚。是不以權變治軍也。故妝仁義而用權譎,則國必危,晉虢是也。當變詐而尚禮義,則兵必敗,齊寧是也。然則治國之道,固不可以治軍也。
32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杜牧曰∶
謂將無權智,不能銓度軍士,各任所長,而雷同使之,不盡其材,其三軍疑矣。 黃石公曰∶ “善任人者,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
陳皞曰∶
將在軍,權不專制,任不自由,三軍之士逢然疑貳也。
王皙曰∶
政也,權也,使不知者同之,則動有違異,必相牽制也;是則這眾疑惑矣。裴度所以秦去監;這平蔡州也。此皆由君上不能專任賢將,則使同之,故通謂之三患。
何氏曰∶
不知用兵權謀之人,用之這將,則軍不治而士疑。
張預曰∶
軍吏中有不知兵家權謀之人,而使則居將帥之任,則政令不一,而軍疑矣。若 之戰,中軍帥荀林父欲還,裨將先 不從,為楚所敗是也。近世以中官監軍,其患正如此。高崇文伐蜀,因罷之,遂能成功。
33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李筌曰∶
引,奪也。兵,權道也,不可謬而使處。趙上卿藺相如言∶“趙括徒能讀其父書,然未知合變;王今以然使括,如膠柱鼓瑟。此則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趙王不從,果有長平之敗,諸侯之難至也。
杜牧曰∶
言我軍疑惑,自致擾亂,如引敵人使 勝我也。
孟氏曰∶
三軍之眾,疑其所任,惑其所為,則鄰國諸侯,因其乖錯,作難而至也。 太公曰 ∶“疑志不可以應敵。”
梅堯臣曰∶
君徒知制其將,不能用其人,而乃同其政任,俾眾疑惑,故諸侯之難作。是自敵其軍,自去其勝。
何氏曰∶
士疑惑而無畏則亂,故敵國得以乘我隙寡而至矣。
張預曰∶
軍士疑惑,未肯用命,則諸侯之兵乘隙而至。是自潰其軍。自奪其勝也(地?)。
34 故知勝有五。
35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李筌曰∶
料人事逆順,然後以 《太一遁甲》 ,算三門遇奇,五將,無關格迫脅主客之計者,必勝也。
張預曰∶
可戰則進攻,不可戰則退守;能審攻守之宜,則無不勝。
36 識眾寡之用者勝。
杜牧曰∶
先知敵之眾寡,然後起兵以應之。如王翦伐荊,曰“非六十萬不可‘是也。
張預曰∶
用兵之法,有以少而勝眾者,有以多而勝寡者,在乎度其所用,而不失其宜則善。如 吳子 所謂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隘是也。
37 上下同欲者勝。
陳皞曰∶
言上下共同其利欲,則三軍無怨,敵可勝也。 《傳》曰∶ “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也。”
王皙曰∶
上下一心。若先 剛愎以取敗,呂布違異以致亡,皆上下不同欲之所致。
何氏曰∶
《書》云: “受有億 夷人,離心離德;矛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商來而周興。”
張預曰∶
百將一心,三軍同力,從欲戰,則所向無前矣。
38 以虞待不虞者勝。
孟氏曰∶
虞,度也。 《左傳》曰∶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待敵之可勝也。
何氏曰∶
春秋時,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於 , 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焉。自焉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又睦,是以楚不能加晉。又周末,荊人伐陳,吳救之。軍行三十里,雨十日夜,不見星。左史倚相謂大將子期 曰∶ “雨十日夜,甲輯兵聚,吳人必至,不如備之。”乃為陳,而吳人至,見荊有備而反。左史 曰∶ “其反覆六十里,其君子休,小人為食,我行三十里,擊之必克。”從之,遂破吳軍。魏大將軍南征吳,到積湖。魏將滿寵率諸軍在前,與敵隔水相對。寵令諸將 曰∶ “今夕風甚猛, 必來燒營,宜豫為之備。”諸軍皆警。夜半, 果遣十部來燒營,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於北制。君子 曰∶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 曰∶ “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帝入鄆。莒無備故也。君子 曰∶ 恃陋而不備,罪 在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
張預曰∶
常為不可勝以待敵。故吳起 曰∶ “出門如見敵。”士季 曰∶ “有備不敗。”
39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曹操曰∶
《司馬法》 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也。
李筌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勝;真將軍也。吳伐楚,吳公子光弟夫 王至,請擊楚子常,不許。夫 曰∶ “所謂見義而行,不待命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敗之。審此,則將能而君不能御也。晉宣帝拒諸葛於五丈原,天子使辛毗仗節軍門 曰∶ “敢問戰者斬。”亮聞笑 曰∶ “苟能制吾,豈千里請戰!假言天子不許,於武於眾,此是不能之將。”
杜牧曰∶
《尉繚子》曰∶ “夫將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故兵者,凶器也;將者,死官也。”
王皙曰∶
君御能將者,不能絕疑忌耳。若賢明之主,必能知人,固當委任以責成效,推轂授 ,是其義也。攻戰之事,一以專之,不從中御,所以一威,且盡其才也。況臨敵乘機,間不容發,安可遙制之乎?
何氏曰∶
古者遣將於太廟,親操 ,持其首,援其柄, 曰∶ “從是以上至天者,將軍制之。”乃復操柄, 曰∶ “從是以下至淵者,將軍制之。”故李牧之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御也。周亞夫之軍細柳,軍中唯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之詔也。蓋用兵之法,一步百變,見可則進,知難而退。而曰,有王命焉,是白大人以救火也,未及反命,而煨燼久矣!曰,有監軍軍焉,是作舍道邊也,謀無適從,而終不可成矣!故御能將而責平猾虜者,如絆韓盧而求獲狡兔者,又何異焉。
張預曰∶
將有智勇之能,則當任以責成功,不可從中御也。故 曰∶ 閫外之事,將軍裁之。
40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41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杜牧曰∶
以我之政,料敵之政;以我之將;以我之眾,料敵之眾;以我之食,料敵之食;以我之地,料敵之地。校時量已定,優劣短長,皆先見之,然後兵起,故有百戰百勝也。
孟氏曰∶
審知彼已強弱利害之勢 ,雖百戰,實無危殆也。
王皙曰∶
殆,危也。謂校盡彼我之情,知勝而後戰,則百戰不。
張預曰∶
知彼知已者,攻守之謂也。知彼則可以攻,知已則可以守;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苟能知之,雖百戰不危也。或 曰∶ 士會察楚師之不可敵,陳平料劉項之長短,是知彼知已也。
42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李筌曰∶
自以已強,而不料敵,則勝負未定。秦主苻堅以百萬之眾南伐,或謂 曰∶ “彼有人焉,謝安、桓沖,江表偉才,不可輕之。”堅 曰∶ “我以八州之眾,士馬百萬,投鞭可斷江水,何難之有!”後果敗績,則其義也。
杜牧曰∶
恃我之強,不知敵不可伐者,一勝一負。王猛將終,諫苻堅 曰∶ “晉氏雖在江表,而正朔所稟,謝安、桓沖,江表偉人,不可伐也。”及堅南伐, 曰∶ “吾士馬百萬,投鞭可濟。”遂有淝水之敗也。
陳皞曰∶
杜說乃是出兵無名,而伐無罪,所以敗也。非一勝一負之義。
張預曰∶
唐太宗曰∶ “今之將臣雖未能知彼,苟能知已,則安有不利乎、”所謂知已者,守吾氣而有待焉者也。故知守而不知攻,則勝負之半。
43 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Chapter 4
1 形篇
李筌曰∶
形謂主客、攻守、八陳、五營、陰陽、向背之形。
杜牧曰∶
因形見情。無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則勝,疏則敗也。
王皙曰∶
形者,定形也,謂兩敵強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變化其形,因敵以制勝。
張預曰∶
兩軍攻守之形也。隱於中,則人不可得而知;見於外,則敵乘隙而至。形因攻守而顯,故次謀攻。
2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
3 以待敵之可勝。
4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李筌曰∶
夫善用兵者∶守則深壁,多具軍食,善其教練;攻其城,則尚 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則在山川、丘陵,背孤向虛,從疑擊間,善戰者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夫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 曰∶ 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杜牧曰∶
自王碼漢卡軍事,長有待敵之備;閉跡藏形,使敵人不能測度。因伺敵人有可乘之便,然後出而攻之。
王皙曰∶
不可勝者,修道保法也;可勝者,有所隙耳。
5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
杜牧曰∶
不可勝者,上文注解所謂修整軍事、閉形藏跡是也。此事在已,故曰能為。
6 不能使敵之可勝。
杜牧曰∶
敵若無形可窺,無虛隙可乘,則我雖操可勝之具,亦安能取勝敵乎?
張預曰∶
若敵強弱之形,不顯於外,則我豈能必勝於彼。
7 故曰∶勝可知,
8 而不可為。
何氏曰∶
可知之勝在我,我有備也;不可為之勝在敵,敵無形也。
9 不可勝者守也。
杜牧曰∶
言未風敵人有可勝之形,已則藏形,為不可勝之備,以自守也。
何氏曰∶
未見敵人形勢虛實,有可勝之理,則宜固守。
10 可勝者攻也。
李筌曰∶
夫善用兵者,守則高壘壁也;攻則 棚、雲梯、土山、地道;陳左川澤,右丘陵,皆孤向虛,從疑擊間,識辨五令以節眾,掎角勢連,首尾相應者,為不可勝也。無此數者,以為可勝也。
11 守則不足,攻則有余。
曹操曰∶
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
張預曰∶
吾所以守者,謂取勝之道有所不足,故且待之。吾所以攻者,謂勝敵之事已有其余,故出擊之。言非百勝不戰,非萬全不斗也。後人謂不足為弱,有余為強者,非也。
12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曹操曰∶
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變者,動於九天之上。
李筌曰∶
《天一遁甲經》云: “九天之上,可以陳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常以直符加時干,後一所臨宮為九天,後二所臨宮為九地。地者靜而利藏,天者運而利動。故魏武不明二遁,以九地為山川,九天為天時也。夫以天一太一之遁幽微,知而用之,故全也。 《經》云: 知三避五,魁然獨處,能知三五,橫行天下。以此法出,不拘諸咎,則其義也。
杜牧曰∶
守者,韜聲滅跡,幽比鬼神,在於地下,不可得而見之。攻者,勢迅聲烈,疾若雷電,如來天上,不可得而備也。九者,高深數之極。
陳皞曰∶
春三月寅功曹為九天之上,申傳送為九地之下;夏三月午勝先為九天之上,子神後為九地之下;秋三月申傳送為九天之上,寅功曹為九地之下;冬三月子神後為九天之上,午勝先為九地之下也。
梅堯臣曰∶
九地,言深不可知;九天,言高不可測。蓋守備密而攻取迅也。
王皙曰∶
守者,為未見可攻之利,當潛藏其形,沉靜幽默,不使敵人窺測之也。攻者,為見可攻之利,當高遠神速,乘其不意,懼敵人覺我而為之備也。九者,極言之耳。
何氏曰∶
九地九天,言其澤微。 《尉繚子》曰∶ 治兵者,若秘於地,若邃於天。”言其秘密邃遠之甚也。後漢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左將軍皇甫嵩督前軍董卓救之。卓欲速進赴陳倉,嵩不聽。卓 曰∶ “智者不後時,再者不留決。速救則城滅。全滅之勢,在於此也。”嵩 曰∶ “不然。百戰百且,不如不戰而屈人這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被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今陳倉雖小,城守固備,非九地之陷也;王國雖強,而攻我之所不救,非九天之勢也。夫勢非九天,攻者受害;陷者非九地,守者不拔。國今已陷受害之地,而陳倉保不拔之城,我可不煩兵動眾,而取全勝之功,將何救焉!”遂不聽。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堅守固,毫不能拔。賊弊,果自解去。
張預曰∶
藏於九地之下,喻幽而不可知也;動於九天之上,喻來而不可備也。 《尉繚子》曰∶ “若秘於地,若邃於天”是也。守則固,是自保也;攻則取,是全勝也。
13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李筌曰∶
知不出眾知,非善也。韓信破趙,未餐而出井陘, 曰∶ “破趙會食。”時諸將嘸然,佯應 曰∶ “諾。”乃背水陣。趙乘壁望見,皆大笑,言漢將不便兵也。乃破趙,食;斬成安君。此則眾所不知也。
杜牧曰∶
眾人之所見,破軍殺將,然後知勝。我之所見,廟堂之上,樽俎之間,已知勝負者矣。
賈林曰∶
守必固,攻必克,能自保全而常不失;勝見未然之勝,善知將然之敗,謂實微妙通玄,非眾人之所見也。
孟氏曰∶
當未見萌。言兩軍已交,雖料見勝負,策不能過絕於人,但見近形非遠。 太公曰 ∶“智與眾同,非國師也。”
張預曰∶
眾人所知,已成已著也;我之所見,未形未萌也。
14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杜牧曰∶
天下,猶上文言眾也。言天下人皆稱戰勝者,故破軍殺將者也。我之善者,陰謀潛運,攻必伐謀,勝敵之日,曾不血刃。
陳皞曰∶
潛運其智,專伐其謀,未戰而屈人之兵,乃是善之善者也。
梅堯臣曰∶
見不過眾,戰雖勝,天下稱之,猶不曰善。
張預曰∶
戰而後能勝,眾人稱之曰善,是有智名勇功也,故雲非善。若見微察隱,取勝於無形,則真善者也。
15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李筌曰:
易見聞也。以為攻戰勝,而天下不曰善也。夫智能將,人所午莫測,為之深謀,故 孫武曰∶ “難知如陰也。”
何氏曰∶
此言眾人之所見所聞,不足為異也。昔烏獲舉千鈞之鼎為力,離朱百步睹 纖芥之物為明,師曠聽蚊行蟻步為聰也。兵之成形面見之,認不能也。引此喻從人之見勝也。秋毫,謂兔毛,至秋而勁細;言至輕也。
16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杜牧曰∶
敵人之謀,初有萌兆,我則潛運以能攻之;用力既少,制用既微,故曰易勝也。
梅堯臣曰∶
力舉秋毫,明見日月,聰聞雷霆,不出眾人之所能也。故見著,則勝於艱;見於微,則勝於易。
何氏曰∶
言敵人之謀,初有萌兆,我則潛運已能攻之;用力既少,制敵甚微,故曰易勝也。
張預曰∶
交鋒接刃,而後能制敵者,是其勝易也。故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17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杜牧曰∶
勝於未萌,天下不知,故無智名。不血刃,敵國已服,故無勇功也。
梅堯臣曰∶
大智不彰,大功不揚,見微勝易,何勇何智?何我 曰∶ 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漢之子房、唐之裴度能之。
張預曰∶
陰謀潛運,取勝於無形,天下不聞料敵制勝之智,不見搴旗斬將之功,若留侯未嘗有戰斗功是也。
18 故其戰勝不忒。
李筌曰∶
百戰百勝,有何疑貳也。此筌以 字為貳也。
張預曰∶
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於未形,察於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也?)。
19 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李筌曰∶
置勝於已敗之師,何 焉?師老卒惰,法令歪,謂已敗也。
杜牧曰∶
措,猶置也。 ,差 也。我能置勝不 者何也?蓋先見敵人已敗之形,然後攻之,故能致必勝之攻,不差 也。
賈林曰∶
讀措為錯,錯雜也。取敵之勝,理非一途,故雜而料之也。常於勝未形,已見敵之敗。
張預曰∶
所以能勝而不差者,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後措兵以能之云耳。
20 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陳 注同李筌。 李筌曰∶
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秦軍敗趙,先據北山者勝;宋師伐燕,過大見而勝。皆得其地也。
杜牧曰∶
不敗之地者,為不可勝之計,使敵人必不能敗我也。不失敵人之敗者,言窺伺敵人可敗之形,不失毫發也。
何氏曰∶
自恃有備則無患,常伺敵隙則勝之,不失也。立於不敗之地利之,言我常為勝所。
張預曰∶
審吾法令,明吾賞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是立於不敗之地也。我有節制,則彼將自衄,是不失敵之敗也。
21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李筌曰∶
計與不計也。是以薛公知黥布之必敗,田豐知魏武之必勝,是其義也。
杜牧曰∶
《管子》曰∶ “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於計數。”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於內,然後兵出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風先陳。故以眾擊寡,以理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先勝而後求戰之義也。衛公 李靖曰∶ “夫將之上務,在於明察而眾,謀深而慮遠,審於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籍,何異趣蒼生而赴腸火,驅牛差羊而啖狼虎者乎?”此則先戰而三求勝之義也。
賈林曰∶
不知彼我之情,陳兵輕進,意雖求勝,而終自敗也。
梅堯臣曰∶
可勝而戰,戰則勝矣;未見可用,勝可得乎?
何氏曰∶
凡用兵先定必勝之計,而後出軍。若不謀,唯 欲恃強,勝未必也。
張預曰∶
計謀先勝,然後興師,故以戰則克。 《尉繚子》曰∶ “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謂危事不可輕舉也,又 曰∶ “兵貴先勝於此,則勝彼矣;弗勝於此,則弗勝彼矣。”此之謂也。若趙充國常先計而後戰,亦是也。不謀而進,欲幸其成功,故以戰則敗。
22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曹操曰∶
善用兵者,先自修治為不可勝之道,保法度不失敵之敗亂也。
李筌曰∶
以順討逆,不伐無罪之國,軍至無虜掠,不伐樹木、污井灶,所過山川、城社、陵祠,必滌而除之,不習亡國之事,謂之道法也。軍嚴肅,有死無犯,常罰信義立,將若此者,能勝敵之敗政也。
杜牧曰∶
道者,仁義也;法者,法制也。善用兵者,先修理仁義,保守法制,自為不可勝之政,伺敵有可敗之隙,則攻能勝之。
賈林曰∶
常修用兵之勝道,保賞罰之法度,中此則常為勝,不能則敗,故曰勝敗之政已。
張預曰∶
修治、為戰之道,保守、制敵之法,故能必勝。或 曰∶ 先修飾道義,以各其眾;後保守法令 ,以戢其下。使民愛而畏之,然後能為勝敗。
23 兵法一曰度。
24 二曰量。
25 三曰數。
賈林曰∶
算數也。以數推之,則眾寡可知,虛實可見。
26 四曰稱。
賈林曰∶
既知眾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才能之長短。
27 五曰勝。
曹操曰∶
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
張預曰∶
此言安營布陳之法也。 李衛公曰∶ “教士猶布棋於盤;若無畫路,棋安用之?”
28 地生度。
杜牧曰∶
度者,計也。言度我國土大小,人戶多少,征劍所入,兵車所籍,山河險易,道里迂直;自度此事與敵人如何,然後起兵。夫小不能謀夫,弱不能擊強,近不能襲遠,夷不能攻險;此皆生於地,故先度也。
王皙曰∶
地,人所履也。舉兵攻戰,先本於地,由地故生度。度所以度長短,知遠近也。凡行軍臨敵,先須知遠近之計。
何氏曰∶
地者,遠近險易也。度,計也。未出軍,先計敵國之險易,道路迂直,兵甲孰多,勇怯孰是。計度可伐,然後興師動眾,可以成功。
29 度生量。
杜牧曰∶
量者,酌量也。言度地已熟,然後能酌度彼我之強弱也。
王皙曰∶
謂量有大小。言既知遠近之計,則須更量其敵之大小也。
30 量生數。
李筌曰∶
量敵遠近強弱,須備知士卒軍資之數而勝也。
杜牧曰∶
數者,機數也。言強弱已定,然後能用機變數也。
王皙曰∶
數,所以紀多少。言既知敵之大小,則更計其精劣多少之數。 曹公曰∶ “知其人數。”
何氏曰∶
數,機變也。先酌量彼我強弱利害,然後為機數。
張預曰∶
進有遠近廣狹之形,必先度知之;然後量其容人多少之數也。
31 數生稱。
李筌曰∶
分數既定賢智之多少,得賢才重,失賢者輕,如韓信之論楚漢也。須知輕重、別賢愚而稱之錙銖則強。
杜牧曰∶
稱,校也。機權之數已行,然後可以稱校彼我之勝負也。
王皙曰∶
稱所以知重輕,喻強弱之形勢也。能盡知遠近之計,大小之度,多少之數,以與敵相形,則知重輕所在。
32 稱生勝。
何氏曰∶
上五事,未戰先計必勝之法。故 孫子 引古法以疏勝敗之要也。
張預曰∶
稱,宜也。地形與人數相稱,則疏密得宜,故可勝也。 《尉繚子》曰∶ “無過在於度數。”度謂尺寸,數謂什五。度以量地,數以量兵。地與兵相稱則勝。五者皆因地形而得,故自地而生之也。 李靖 五陳隨地形而變是也。
33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
34 敗兵若以銖稱鎰。
李筌曰∶
二十兩為鎰。銖之於鎰,輕重異位;勝敗之數,亦復如此。
張預曰∶
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35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李筌曰∶
八尺曰仞,言其勢也。杜預伐吳,言兵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自解。則其義也。
杜牧曰∶
夫積水在千仞之溪,不可測量,如我之守不見形也。及決水下,湍 奔注,如我之攻不可御也。
梅堯臣曰∶
水決千仞之溪,莫測其迅;兵動九天之上,莫見其跡。此軍之形也。
王皙曰∶
千仞之溪,至峭絕也;喻不可勝對可勝之形。乘機攻之,決水是也。
張預曰∶
水之性,避高而趨下;決之赴深溪,固湍浚而莫之御也。兵之形象水,乘敵之不備,掩敵之不意,避實而擊虛,亦莫之制也。或 曰∶ 千仞之溪,謂不測之淵,人莫能量其淺深;及決而下之,則其勢莫之能御。如善守者匿形晦跡,藏於九地之下,敵莫能測其強弱;及乘虛而出,則其鋒莫之能擋也。
Chapter 5
1 勢篇
王皙曰∶
勢者,積勢之變也。善戰者能任勢以取勝,不勞力也。
2 孫子曰∶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李筌曰∶
善用兵者,將鳴一金,舉一旌,而三軍盡應。號令既定,如寡焉。
杜牧曰∶
分者,分別也;數者,人數也。言部曲行伍,皆分別其人數多少,各任偏裨長伍,訓練升降,皆責成之,故我所治者寡也。韓信,“多多益辦”是也。
陳皞曰∶
若聚兵既眾,即須多為部伍,部伍之內,各有小吏以主之。故分其人數,使之訓齊決斷,遇敵臨陳,授以方略。則我統之雖眾,治之益寡。
孟氏曰∶
分,隊伍也;數,兵之大數也。分數多少,制置先定。
王皙曰∶
人數,謂部曲也。偏裨各有部,分與其人數,若師、旅、卒、兩之屬。
張預曰∶
統眾既多,必先分偏裨之任,定行伍之數,使不相亂,然後可用。故治兵之法,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為伍,五人為列,二列為火,五火為隊,二隊為官,二官為曲,二曲為部,二部為校,二校為裨,二裨為軍-遞相統屬,各加訓練。雖治百萬之眾,如治寡也。
3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杜牧曰∶
旌旗鐘鼓,敵亦有之,我安得獨為形名、鬥眾如鬥寡也。夫形者,陳形也;名者,旌旗也。戰法 曰∶ “陳間容陳,足曳白刃。”故大陳之中,復有小陳,各佔地分,皆有陳形。旗者,各依方色,或認以鳥獸,某將某陳,自有名號。形名已定,志專勢孤,人自為戰,敗則自敗,勝則自勝。戰百萬之兵,如戰一夫,此之是也。
陳皞曰∶
夫軍士既眾,分布必廣。臨陳對敵,遞不相知,故設旌旗之形,使各認之。進退遲速,又不相聞,故設金鼓以節之。所以令之 曰∶ “聞鼓則進,聞金則止。”曹說是也。
梅堯臣曰∶
形以旌旗,名以采章,指麾應速,無有後先。
王皙曰∶
曹公 曰“旌旗曰形,金鼓曰名”。皙謂形者,旌旗金鼓之制度;我者,各有其名號也。
張預曰∶
《軍政》曰∶ “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今用兵既眾,相去必遠,耳目之力,所不聞見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卻,聽金鼓之號而行止,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故曰,此用眾之法也。
4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李筌曰∶
當敵為正,傍出為奇,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漢吳王濞擁兵入大梁,吳將田伯祿說吳王 曰∶ “兵屯聚而西,無他奇道,難以立功。臣願得五萬人,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此亦一奇也。”不從。遂為周亞夫所敗。此則有正無奇。
賈林曰∶
當敵以正陳,取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不敗也。
王皙曰∶
“必”當作“畢”,安誤也。奇正還相生,故畢受敵而無敗也。
何氏曰∶
兵體萬變,紛紜混沌,無不是正,無不是奇。若兵以義舉者,正也;臨敵合變者,奇也。我之正,使敵視之為奇;我之奇,使敵視之為正。正亦為奇,奇亦為正。大抵用兵皆有奇正。無奇正而勝者,幸勝也,浪戰也。如韓信背水而陳,以兵循山,而拔趙幟,以破其國;則背水正也。循山奇也。信又盛兵臨晉,而以木罌從夏陽襲安邑,而虜魏王豹,則臨晉正也。夏陽奇也。由是觀之,受敵無敗者,奇正之謂也。 《尉繚子》曰∶ “今以鏌 之利,犀 之堅,三軍之眾,有所奇正,則天下莫當其戰矣。”
張預曰∶
三軍雖眾,使人人皆受敵而不敗者,在乎奇正也。奇正之說,諸家不同。《 尉繚子 》則 曰∶ “正兵貴先,奇兵貴後。” 曹公 則 曰∶ “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 李衛公 則 曰∶ “兵以前向為正,後卻為奇。”此皆以正為正,以奇為奇,曾不說相變循環之義。唯 唐太宗曰∶ “以奇為正,使敵視以為正,則吾以奇擊之;以正為奇,使敵視以為奇,則吾以正擊之。”混為一法,使敵莫測,茲最詳矣。
5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孟氏曰∶
嘏,石也。兵若訓練至整,部領分明,更能審料敵情,委知虛實,後以兵而加之,實同以嘏石投卵也。
梅堯臣曰∶
嘏,石也,音遐。以實擊虛,猶以堅破脆也。
張預曰∶
下篇 曰∶ 善戰者致於人,此虛實彼我之法也。引致敵來,則彼勢常虛;不往赴彼,則我勢常實。以產擊虛,如舉石投卵,其破之必矣。夫合軍聚眾,先定分數;分數明,然後習形名;形名正,然後分奇正;奇正審,然後虛實可見矣。四事所以次序也。
6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李筌曰∶
戰無其詐,難以勝敵。杜牧曰;正者當敵,奇者從旁擊不備。以正道合戰,以奇變取勝也。
何氏曰∶
如戰國廉頗為趙將,秦使間 曰∶ “秦獨畏趙括耳。廉頗易與,且降矣。”會頗軍多亡失,數敗,堅壁不戰,又聞秦反間之言,使代頗。至,則出軍擊秦。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廳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絕趙軍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兵分為二,糧道絕,括卒敗。又隋突厥犯塞,煬帝令唐高祖與馬邑,仁恭率眾備邊。會虜寇馬邑,仁恭以眾寡不敵 ,有懼色。高祖 曰∶ “今主上遐遠,孤絕援,若不死戰,難以圖全。”於是親選精騎四千,出為游軍。居處飲食,隨逐水草,一同於突厥。見虜侯騎,但馳騁獵耳,若輕之。及與虜相遇,則掎角置陳,選善射者為別隊,持滿以待之。虜莫能測,不敢決戰。因縱奇兵擊走之,獲其特勒所乘駿馬,斬首千余級。又太宗選旗,令騎將秦叔寶、程咬金等分統之。每臨寇,太宗躬被玄甲先鋒,率之侯機而進,所向摧殄,常以少擊眾賊徒氣懾。又五代漢高祖在晉陽,郭進往依之,漢祖壯其材。會北虜屠安陽城,因遣進攻拔之,戎人遁去,授坊州刺史。虜主道斃,高祖出奇兵井陘,進以順道先入浼北,因定河北。此皆以奇勝之跡也。
張預曰∶
兩軍相臨,總以兵與之合戰;徐發奇兵,或搗其旁,或擊其後以勝之。若鄭伯御燕師,以三軍軍其前,以潛軍軍其後是也。
7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
8 不竭如江河。
9 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
杜佑曰:
日月運行,入而復出;四時更互,興而復廢。言奇正變化,或若日月之進退,四時之盛衰也。
張預曰∶
日月運行,入而復出;四時更互,盛而復衰。喻奇下相變,紛紜渾沌,終始無窮也。
10 聲不過五。
11 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
12 色不過五。
13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
14 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
張預曰∶
引五聲五色五味之變,以喻奇正相生之無窮。
15 戰執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梅堯臣曰∶
奇正之變,猶五聲五色五味之變,無盡也。
王皙曰∶
奇正者,用兵之鈐鍵,制勝之樞機也。臨敵運變,循環不窮,窮則敗也。
張預曰∶
戰陳之勢,止於奇正一事而已;及其變而用之,則萬途千轍,烏可窮盡?
16 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何氏曰∶
奇正生而轉相為變,如循歷其環,求首尾之莫窮也。
張預曰∶
奇亦為正,正亦為奇,變化相生,若循環之無本末,誰能窮詰?
17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
杜佑曰:
言水性柔弱,石性剛重,至於漂轉大石,投之(氵夸)下,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勢。
張預曰∶
水性柔弱,險徑要路,激之疾流,則其勢可以轉巨石也。
18 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
李筌曰∶
柔勢可以轉剛,況於兵者乎?彈射之所以中飛鳥者,善於疾而有節制。
杜牧曰∶
勢者,自高注下,得險疾之勢,故能漂石也。節者,節量遠近則攫之,故能毀折物也。
梅堯臣曰∶
水雖柔,勢迅則漂石;鷙雖微,節勁則折物。
王皙曰∶
鷙鳥之疾,亦勢也,由勢然後有搏擊之節。下要雲險,故先取漂石以喻也。
何氏曰∶
水能動石,高下之勢也。鷙能搏物,能節其遠近也。
張預曰∶
鷹顫之擒鳥雀,必節量遠近,伺侯審而後擊,故能折物。 《尉繚子》曰∶ “便吾器用用,養吾武勇,發之如鳥擊。” 李靖曰∶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皆言待之而後發也。
19 是故善戰者其勢險,
杜牧曰∶
險者,言戰爭之勢,發則殺人,故下文喻如纊弩。
20 其節短。
杜牧曰∶
言以近節也。如鷙鳥之發,近則搏之,力全志專,則必獲也。
梅堯臣曰∶
險則迅,短則勁,故戰之勢,當險疾而短近也。
王皙曰∶
鷙之能搏者,發必中,來勢遠而所搏之節至短也。兵之乘機,當如是耳。 曹公曰∶ “短,近也。”
張預曰∶
險,疾;短,近也。言善戰者先度地之遠近,形之廣狹,然後立陳,使部伍行列相去不遠。其進擊則以五十步為節,不可過遠。故勢迅則難處,節近則易勝。 勢如 彍 弩,節如發機。
21 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李筌曰∶
弩不疾則不遠,矢不近則不中。勢尚疾,節務速。
杜牧曰∶
彍 ,張也。如弩已張,發則殺人,故上文雲其勢險也。機者,固須以近節量之,然後必能中。故上文雲其節短,短乃近也。此言戰陳不可遠逐敵人,恐有隊伍離散斷絕,反為敵所乘也。故《牧野誓》 曰∶ “六步七步”,“四伐五伐”,是以近也。
陳皞曰∶
弩之發機,近則易中;戰之遇敵,疾則易捷。若趨馳不速,奮擊不近,則不能克敵而全勝。
梅堯臣曰∶
纊,音霍,纊張;也。如弩之張,勢不逡巡;如機之發,節近易中也。
王皙曰∶
戰勢如弩之張者,所以有待也。待其有可乘之勢,如發其機。
何氏曰∶
險,疾也;短,近也。此言擊戰得形,便如張弩發機,勢宜疾速,仍利於便近,不得追擊過差也。故 太公曰 ∶“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
張預曰∶
如弩之張,勢不可緩;如機之發,節不可遠。言趨利尚疾,奮擊貴近也。故 太公曰 ∶“擊如發機者,所以破精微也。”
22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曹操曰∶
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卒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李筌曰∶
紛紜而鬥,示如可亂;旌旗有部,嗚金有節,是以不可亂也。渾沌,合雜也;形圓,無向背也。示敵可敗而不可敗者,號令齊整也。
杜牧曰∶
此言陳法也。風後《握奇文》 曰∶ “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先出游軍定兩端。”此之是也。奇者,零也。陳數有九,中心有零者,大將握之不動以制四面八陳,而取準則焉。其人之列,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也。《 周禮 》 苗 狩,車驟徒趨,及表乃止,進退疾徐疏密之節,一如戰陳。表乃旗也。旗者,蓋與民期於下也。《握奇文》 曰∶ “先出游軍定兩端”。蓋游軍執本方旗,先定地界,然後軍士赴之,兵於旗下,乃出奇正,變為陳也。《 周禮 》 苗 狩,車驟徒趨,及表乃止,此則八陳遺制。《握奇》之文,止此而已,其余之詞,乃後之作者增加之,以重難其事耳。夫五兵之利,無如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五兵同致;天獨有弧矢星,聖人獨言弧矢能威天下,不言他兵,何也?蓋戰法利於弧矢者,非得陳不見其利。故黃帝勝於 尤,以中夏車徒,制夷虜騎士,此乃弧矢之利也。在於近代,可以驗之者。晉武時, 陷涼州,司馬督馬隆請募勇士三千平之。募腰引弩三十六鈞,弓四鈞,立標簡試軍。西渡溫水,虜樹機能以眾萬計遏隆。隆依八陳法,且戰且前,弓矢所及,人皆應弦而倒。誅殺萬計,涼州遂平。隋時,突厥入寇,楊素擊之。先是,諸將與虜戰,每虞胡騎奔突,皆戎車徒步相參,舁鹿角為方陣,騎在其內。素至,悉除舊法,令諸軍各為步騎。突厥聞之,以手加額,仰天十余“天賜我也!”大率精騎十余萬而至。素一戰大破之。此乃以徒步制騎士,若非有陳法,知開闔首尾之道,安能制勝也?《曲禮》 曰∶ “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鄭司農 云: “以四獸為軍陳,象天也。”孔疏 曰∶ “此言軍行象天文而作陳法,但不知作之如何如。”何胤 云: “畫此四獸於旌旗上,以標前後左右之陳也。急繕其恕,言其卒之勁利威恕,如天之怒也。招搖,北鬥杓第七星也。舉此則六星可知也。陳象象天文,即北鬥也。”復 曰∶ “進退有度。”鄭司農注 曰∶ “度,謂伐與步數也。”孔疏 曰∶ “如《牧野誓》雲,六步七步,四伐五伐是也。”復 曰∶ “左右有局。”鄭司農注 曰∶ “局是部分。”孔疏 曰∶ “言軍之左右,各有部分,進則就敵,退則就列,不相差濫也。”下文復 云: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返兵;交游之仇,瑣國。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此言仇辱至於戰爭,期在必勝,因不可 不知陳法也。其文故相次而言,乃聖堅之深旨矣。 《軍志》曰∶ “陳間容陳,足 白刃;隊間容隊,可與敵對。前御其前,後當其後,左防其左,右防其右。行必魚貫,立必雁行。長以參短,短以參長。回軍轉陳,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奔迸,退無違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兩頭俱救。”此亦與《曲禮》之說同。數起於五,而終於八。今夔州州前諸葛武侯以石縱橫八行,布為方陳,奇正之出,皆生於此。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用,循環無窮也。諸葛出斜谷,以兵少,但能正用六數,今 司竹園仍有舊壘。司馬懿以十萬步騎,不敢決戰,蓋知其能也。
梅堯臣曰∶
分數已定,形名已立,離合散聚,似亂而不能亂。形無首尾,應無前後,陽旋陰轉,欲敗而不能敗。
王皙曰∶
曹公曰∶ “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鼓齊之矣。”皙謂紛紜,鬥亂之貌也。不可亂者,節制嚴明耳。又 曹公曰∶ “車騎轉而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皙謂渾沌形圓,不測之貌也。不可 敗者,無所隙缺,又不測故也。
何氏曰∶
此言鬥勢也。善將兵者,進退紛紜似亂,然士馬素習,旌旗有節,非亂也。渾沌形勢,乍離乍合,人以為敗,而號令素明,離合有勢,非可敗也。形圓,無行列也。
張預曰∶
此八陳法也。昔黃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處之。井字之形,開方九焉。五為陳法,四為親地,所謂數起於五也。虛其中,大將居之,環其四面,諸部連繞,所謂終於八也。及乎變化制敵,則紛紜聚散,鬥雖敵而法不敵,渾沌交錯,形雖圓而勢不散,所謂分而成八,復而為一也。後世武侯之方陳, 李靖 之六花, 唐太宗 之破陳樂舞,皆其遺制也。
23 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李筌曰∶
恃治之整,不撫其下而多怨,其亂必生。秦並天下,銷兵焚書,以列國為郡縣,而秦自稱始皇,都關中,以為至萬代有之。至胡亥矜驕,陳勝、吳廣乘弊而起,所謂亂生於治也。以勇陵人,為敵所敗。秦王苻堅鼓行伐晉,勇也;及其敗,聞風聲鶴唳,以為晉軍,是其怯也。所謂怯生於勇也。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陵齊於黃池,陵越於會稽,是其強也;為越所敗,城門不守,兵圍王宮,殺夫差而並其國,所謂弱生於強也。
杜牧曰∶
言欲偽為亂形以誘敵人,先須至治然後能為偽亂也。欲偽為怯形以伺敵人,先須至勇,然後能為偽怯也。欲偽為弱形以驕敵人,先須至強,然後能為偽弱也。
梅堯臣曰∶
治則能偽為亂,勇則能偽為怯,強則能偽為弱。王皙同梅堯臣注。
何氏曰∶
言戰時為奇正形勢以破敵也。我兵素治矣,我士素勇矣,我勢素強矣,若不匿治、勇、強之勢,何以致敵?須張似亂、似怯、似弱之形,以誘敵人,彼惑我誘之之狀,破之必矣。
張預曰∶
能示敵以紛亂,必已之治也;能示敵以懦怯,必已之勇也;能示敵以羸弱必已之強也。皆匿形以誤敵人。
24 治亂數也。
李筌曰∶
歷數也。百六之災,陰陽之數,不由人興,時所會也。
杜牧曰∶
言行伍各有分畫,部曲皆有名數,故能為治,然後為偽亂也。夫為偽亂者,出入不時,樵采縱橫,習鬥不嚴是也。
張預曰∶
實治而偽示以亂,明其部曲行伍之數也。上文所謂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
25 勇怯勢也。
李筌曰∶
夫兵得其勢,則怯者勇;失其勢,則勇者怯。兵法無定,惟國勢而成也。
杜牧曰∶
言以勇主者也。見有利之勢而不動,敵人以我為實怯也。
陳皞曰∶
勇者,奮速也;怯者,淹緩也。敵人見我欲進不進,即以我為怯也,必有輕易之心;我因其懈惰,假勢以攻之。龍且輕韓信,鄭人誘我師是也。孟氏注同陳 。
張預曰∶
實勇而偽示以怯,因其勢也。魏將龐涓攻韓,齊將田忌救之。 孫臏 謂忌 曰∶ “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使齊軍入魏地,日減其灶。涓聞之,大喜 曰∶ “吾素知齊怯。”乃倍日並行逐之。遂敗於馬陵。
26 強弱形也。
杜牧曰∶
以強為弱,須示其形。匈奴冒頓示婁敬以羸老是也。
何氏曰∶
形勢暫變,以誘敵戰,非怯非弱也。示亂不亂,隊伍本整也。
張預曰∶
實強而偽示以弱,見其形也。漢高祖欲擊匈奴,遣使覘之。匈奴匿其壯士肥馬,見其弱兵羸畜,使者十輩皆言可擊。惟婁敬 曰∶ “兩國相攻,宜矜夸所長;今徒見老弱,必有奇兵,不可擊也。”帝不從,果有白登之圍。
27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
李筌曰∶
善誘敵者,軍或強,能進退其敵也。晉人伐齊,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 而疏陳之,輿 柴從之。齊人登山而望晉師,見旌旗楊塵,謂其眾而夜遁。則晉弱齊伐魏,將田忌用 孫臏 謀,減灶而趨大梁。魏將龐涓逐之, 曰∶ “齊虜何其怯也!入吾境亡者半矣。”及馬陵,為齊人所敗,殺龐涓,虜魏太子面旋。形以弱,而敵從之也。
杜牧曰∶
非止於羸弱也。言我強敵弱,則示以羸形,動之使來;我弱敵強,則示之以強形,動之使去。敵之動作,皆須從我。 孫臏曰∶ “齊國號怯,三晉輕之。令入魏境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魏龐涓逐之, 曰∶ “齊虜何怯他!入吾境土,亡者太半。”因急追之。至馬陵,道狹,臏乃斫木書之 曰∶ “龐涓死此樹下。”伏弩於側,令 曰∶ “見火始發。”涓至,鑽燧讀之。萬弩齊發,龐涓死。此乃示以羸形,能動龐涓,遂來從我而殺之也。隋煬帝於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所圍。太宗應募救援,隸將軍雲定興營。將行,謂定興 曰∶ “必多 旗鼓,以設疑兵。且始畢可汗敢圍天子,必以我倉卒無援。我張吾軍容,令數十里晝則旌旗相續,夜則鉦鼓相應,虜必以為救兵雲集,睹塵而遁。不然 ,彼眾我寡,不能 久矣。”定興從之。師次崞縣,始畢遁去。此乃我弱敵強,示之以強,動之令去。故敵之來去,一皆從我之形也。
何氏曰∶
移形變勢,誘動敵人。敵昧於戰,必落我計中鴯為,力足制之。
張預曰∶
形之以羸弱,敵必來從。晉楚相攻,苗賁皇謂晉侯 曰∶ “若欒、範易行以誘之,中行、二谷必克二穆。”果敗楚師。又楚伐隨,羸師以張之。季良 曰∶ “楚之羸,誘我也。”皆此二義也。
28 予之,敵必取之。
曹操曰∶
以利誘敵,敵遠離其壘,而以便勢擊其空虛孤特也。
杜牧曰∶
曹公 與袁紹相持官渡。 曹公 循河而西,紹於是渡河追公。公營南孤,下馬解鞍。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荀修 曰∶ “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紹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繼至,或分趨輜重。公 曰∶ “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人,遂大破之,斬文丑。
張預曰∶
誘之以小利,敵必來取。吳以囚徒誘越,楚以樵者誘絞是也。
29 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李筌曰∶
後漢大司馬鄧禹之攻赤眉也。赤眉佯北,棄輜重而遁;車皆載土,覆之以豆。禹軍乏食,競趨之,不為行列。赤眉伏兵奄至擊之,禹大敗。則其義也。
杜牧曰∶
以利動敵,敵既從我,則嚴兵以待之,上文所解是也。
梅堯臣曰∶
以上數事,動誘敵而從我,則以精卒待之。
何氏曰∶
敵貪我利,則失行列。利既能動,則以所待之卒擊之,無不勝也。如 曹公 西征馬超,與超夾關為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公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以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距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賊夜攻營,伏兵奮擊,破之。十六國南涼禿發 檀守姑藏,後秦姚興遣將姚弼等至於城下。 檀驅牛羊於野,弼眾采掠, 檀分兵擊,大破之。後魏末,大將廣陽王元深伐北狄,使於謹單騎入賊中,示以恩信。於是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等三萬余戶並款附,相率南遷。廣陽欲與謹至折敷嶺迎接之。謹 曰∶ “破六汗拔陵兵眾不少,聞乜列河等歸附,必來邀擊。彼若先據險要,則難與爭鋒。今以乜列河等餌之,當競來抄掠,然後設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廣陽然其計。拔陵果來邀擊,破乜列河於嶺上,部眾皆沒。謹伏兵發,賊遂大敗,悉收得乜列河之眾。
張預曰∶
形之既從,予之又取,是能以利動之而來也;則以勁卒待之。 李靖 以卒為本。以本待之者,謂正兵節制之師。
30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
杜佑曰:
言勝負之道,自圖於中,不求之下,責怒師衆,強使力進也。若秦穆悔過,不替孟名也。
31 故能擇人而任勢。
曹操曰∶
求之於勢者,專任權也。不責於人者,權變明也。
李筌曰∶
得勢而戰,人怯者能勇,故能擇其所能任之。夫勇者可戰,謹慎者可守,智者可說,無棄物也。
杜牧曰∶
言善戰者先料兵勢,然後量人之材,隨短長以任之,不責成於不材者也。 曹公 征張魯於漢中,張遼、李典、樂進將七千余人守合淝,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 曰∶ “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 曰∶ “公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威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成敗之機,在此一舉。”典與遼同也,果大破孫權,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權攻城,十日不拔,乃退。孫盛論 曰∶ “夫兵,詭道也。至於合淝之守,懸弱無援,專任 3 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眾者必懷貪惰;我以致命之師,擊貪惰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則必固矣。是以魏武雜選武力,參以異同,為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也。”
賈林曰∶
讀為“擇人而任勢”。言示以必勝之勢,使人從之;豈更外責於人,求其勝敗?擇勇怯之人,任進退之勢。
陳皞曰∶
善戰者專求於勢,見利速進,不為敵先。專任機權,不責成於人;苟不獲已而用人,即須擇而任之。
梅堯臣曰∶
用人以勢則易,責人以力則難。能者當在擇人而任勢。
王皙曰∶
謂將能擇人任勢以戰,則自然勝矣。人者,謂偏裨與?
張預曰∶
任人之法,使貪、使愚、使智、使勇,各任自然之勢,不責人之所不能,故隨材大小,擇而任之。 《尉繚子》曰∶ “因其所長而用之。”言三軍之中,有長於步者,有長於騎者,因能而用,是人盡其材。又晉侯類能而使之是也。
32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梅堯臣曰∶
木石,重物也。易以勢動,難以力移。三軍,至眾也,可以勢戰,不可以為使,自然之道也。何氏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
木石之性,置之安地則靜,置之危地則動,方正則止,圓斜則行,自然之勢也。三軍之眾,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不得已則鬥,亦自然之道也。
33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杜牧曰∶
轉石於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屯。戰人有百勝之勇,強弱一貫者,在勢不在人也。杜公元凱 曰“昔樂毅藉濟西一戰,能並強齊。今兵威已成,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自解,無復著手,此勢也。勢不可失,“乃東下建鄴,終滅吳。此篇大抵言兵貴任勢,以險迅疾速為本,故能用力少而得功多也。
梅堯臣曰∶
圓石在山,屹然斯,一人推之,千人制也。
王皙曰∶
石不能自轉,因山之勢,而不可遏也。戰不能妄勝,因兵之勢,而不可支也。
張預曰∶
石轉於山,而不可止遏者,由勢使之也;兵在於險,而不右止遏者,亦勢使之也。 李靖曰∶ ”兵有三勢∶將輕敵,士樂戰,志勵青雲,氣等飄風,謂之氣勢;關山狹路,羊腸狗門,一夫守之,千人不過,謂之地勢;因敵怠慢,勞役饑渴,前營未舍,後軍半濟,謂之因勢。”故用兵任勢,如峻阪走丸,用力至微,而成功甚博也。
Chapter 6
1 虛實篇
李筌曰∶
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故次其篇。
杜牧曰∶
夫兵者,避實擊虛實,先須識彼多之虛實也。
張預曰∶
《形篇》言攻守,《勢篇》說奇正。善用兵者,先知攻守兩齊之法,然後知奇正;無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虛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虛實由奇正而見,故次《勢》。
2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
賈林曰∶
先處形勝之地以待敵者,則有備豫,士馬閑逸。
張預曰∶
形勢之地,我先據之,以待敵人之來,則士馬閑逸,而力有余。
3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李筌曰∶
力不足也。 《太一遁甲》云: “彼來攻我,則我為主,彼為客。”主易客難也。是以 《太一遁甲》 言其定計之義。故知勞佚事不同,先後勢異。
杜牧曰∶
後周遣將帥突厥之眾逼齊,齊將段韶御之。時大雪之後,周人以步卒為前鋒,從西山而下,去成二里。諸將欲逆擊之。韶 曰∶ “步人氣力勢自有限,今積雪既厚,逆戰非便,不如陳以待之。彼勞我佚,破之必矣。”既而交戰,大破之,前鋒盡殪,自余遁矣。
賈林曰∶
敵處便利,我則不往,引兵別據,示不敵其軍。敵謂我無謀,必來攻襲。如此,則反令敵倦,而我不勞。
孟氏曰∶
若敵已處便勢之地,已方赴利,士馬功倦,則不利矣。
何氏曰∶
戰國秦師伐韓,圍閼與。趙遣將趙奢救之。軍士許歷 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陳而待之;不然,必敗。”又 曰∶ “先據北山者勝,後至者敗。”趙奢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遂解閼與之圍。後漢初,諸將征隗囂,為囂所敗。光武令悉軍枸邑。未及至,隗囂乘勝,使其將王元、行巡將二萬余人下隴,因遣巡取枸邑。漢將馮異即馳馬欲先據之。諸將皆 曰∶ “虜兵盛而新乘勝,不可與爭,宜止軍此地,徐思方略。”異 曰∶ “虜兵方盛臨境,狃 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枸邑,三輔動搖,是吾憂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據城,以佚待勞,非所以爭鋒也。”遂潛往,閉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馳赴之。異乘其不意,卒擊鼓建旗而出,巡軍蒲津,涉洛至許原。西魏將 周文 帝軍至沙苑。齊神武聞 周文 至,引軍來會。詰朝候騎告齊神廿軍且至, 周文 步將李弼 曰∶ “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陳。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遂軍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陳。合戰,,大破之。
張預曰∶
便利之地,彼已據之,我方趨彼以戰,則士馬勞倦,而力不足。或謂所戰之地,我宜先到,立陳以待彼,則已佚矣;彼先結陳,我後至,則我勞矣。若宋人已成列楚師未既濟之類。
4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杜牧曰∶
致令敵來訓我,我當蓄力待之。不就敵人,恐我勞也。後漢幫步將費邑其弟敢守巨里。耿龠進兵,稱脅巨里。使多伐樹木,揚言以填坑塹。數日有降者言,邑聞龠欲攻巨里,謀來救之。龠乃嚴令軍中趨修攻具,宣勒諸 部,後三日當悉力攻巨里城。陰緩生口,令得亡歸。歸者以龠期告邑。至日,果自將精兵三萬余人來救之。龠喜謂諸將 曰∶ “吾修改具者,欲誘致邑耳;今來,適其所求也。”即分三千人守巨里,自引精兵上岡阪,乘高大破之,遂臨陳斬費邑。
王皙曰∶
致人者,以佚乘其勞;致於人者,以勞乘其佚。
張預曰∶
致敵來戰,則彼勢常虛;不往赴戰,則我勢常實。此乃虛實彼我之術也。耿龠先逼巨里以誘致費邑,近之。
5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李筌曰∶
以利誘之,敵則自遠而至也。趙將李牧誘匈奴,則其義也。 李牧大縱畜牧,人眾滿野。匈奴小入,佯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於大喜,率眾來入,牧大破之,殺匈奴十萬騎,單於奔走,歲余不敢犯邊也。
張預曰∶
所以能致敵之來者,誘之以利耳。李牧佯北以致匈奴,楊素毀車以誘突厥是也。
6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李筌曰∶
害其所急,彼必釋我而自固也。魏人寇趙,邯鄲乞師於齊。齊將田忌欲救趙。 孫臏曰∶ “夫解紛者不控卷,救鬥者不搏掉。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解爾。今二國相持,輕銳竭於外,疲老殆於內;我襲其虛,彼必解圍而奔命,所謂一舉存趙而弊魏也。”後魏果釋趙而奔大梁,遭齊人於馬陵,魏師敗績。
杜牧曰∶
曹公 攻河北,師次頓丘。黑山賊於毒等攻武陽。 曹公 乃引兵西入山,攻毒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 曹公 要擊於內,大破之也。陳 曰∶ 子胥疲楚師, 孫臏 走魏將之類也。
張預曰∶
所以能令敵人必不得至者,害其所顧愛耳。 孫臏 直走大梁,而解邯鄲之圍是也。
7 故敵佚能勞之。
杜牧曰∶
高穎言平陳這策於隋祖 曰∶ “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征兵上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於是陳人始病。
何氏曰∶
春秋時,吳王闔閭問於伍員 曰∶ “伐楚何如?”對 曰∶ “楚執政眾,募適任患。若為三師以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彼必道弊。亟以疲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闔閭從之。楚於是乎始癥,吳遂入郢。
張預曰∶
為多方以誤之之術,使其不得休息。或 曰∶ 彼若先處戰他以待我,則是彼佚也,我不可趨而與之戰。我既不往,彼必自來,即是變佚為勞也。
8 飽能饑之。
杜牧曰∶
我為主,敵為客,則可以絕糧道而饑之。如我為客,敵為主,則如之何?答 曰∶ 饑敵之術,非止絕糧道,但能饑這則是。隋高評陳之策 曰∶ “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有畜積,皆非地窖。密遺人因風縱火,待敵修之,更復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遂行其策。由是陳人益困。三國時,諸葛誕、文欽據壽春,及招吳請援,司馬景王討之。謂諸將 曰∶ “彼當突圍,決一朝之使;或謂大軍不能久,省食減口,冀有他變。料曲之情,不出此二者,當多方以亂之。”因命合圍。遣贏疾寄谷淮北;廩軍士豆,人三升。誕、欽聞之,果喜。景王愈贏形以示之,誕等益寬恣食。俄而城中糧盡,攻而拔之。隋末,宇文化及率兵攻李密於黎陽。密知化及糧少,因偽和之,以弊其眾。化及大喜,恣其兵食,冀密饋之。其後食盡。其將王智略、張童仁等率所部兵歸於密,前後相繼。化及以此遂敗。陳 曰∶ 饑敵之術,在臨事應機。
王晰曰∶
謂敵人足食,我能使之饑乏耳。 曹公 曰“絕其糧道”,晰謂火積亦是也。
何氏曰∶
如吳楚反,周亞夫 曰∶ “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也。”亞夫會兵滎陽,吳攻梁,梁急請救。亞夫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使輕騎弓高侯等絕吳楚兵後食道。兵乏糧,饑,欲退,數挑戰,終不出,乃引兵去。精兵追擊,大破之。王莽末,天下亂。光武兄伯升起兵討莽,為莽將甄阜、梁捕賜所敗。復收會兵眾,還保於棘陽。阜、賜乘勝,留輜重於藍鄉,引精兵十余萬人南渡,橫臨水,阻兩川間為營,絕後橋,示無還心。伯升於是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為六部,潛師夜起,襲取藍鄉,盡獲其輜重。明晨,自南攻甄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捕賜。乏食陳潰遂斬阜、賜。唐輔公祜遣其偽將馮惠亮、陳當世領水軍屯於博望山,陳正通、徐紹宗率步騎軍於青林山。河間王孝恭至,堅壁不與鬥,使奇兵斷其糧道。賊漸餒。夜薄我營,孝恭安臥不動。明日,縱贏兵以攻賊壘,使盧祖尚率精騎列陳以待之。俄而攻壘者敗走。出追,奔數里,遇祖尚軍與戰,大敗之。正通棄營而走。
張預曰∶
我先舉兵,則我為客,彼為主。為客則食不足,為主則飽有余。若奪其畜積,掠其田野,因糧於彼,館谷於敵,則我反飽,彼反饑矣,則是變客為主也。不必焚其積聚,廢其農時,然後能饑敵矣。或彼為客,則絕其糧道,廣武君欲請奇兵以庶絕韓信軍後是也。
9 安能動之。
曹操曰∶
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李筌曰∶
出其所必趨,擊其所不意,攻其所必愛,使不得不救也。
杜牧曰∶
司馬宣王攻公孫文懿於遼東,阻遼水以拒魏軍。宣王 曰∶ “賊堅營高壘,以老我師,攻之正入其計。古人 云: 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我今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救 戰,破之必矣。”遂整陳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來邀之。乃縱擊,大破之,竟平遼東。
陳皞曰∶
《左傳》 楚伐宋,宋告急於晉。晉先軫 曰∶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遂破楚師。孟氏注同曹操。
張預曰∶
彼方安守,以為自固之術,不欲速戰,則當攻其所必救,使不得已而須出。臾駢堅壁,秦伯挑其裨將,遂皆出戰是也。
10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11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杜牧曰∶
梁元帝時,西蜀稱帝,率兵東下,將攻元帝。西魏大將 周文 帝 曰∶ “平蜀制梁,在茲一舉。”諸將多有異同。文帝謂將軍尉遲迥 曰∶ “伐蜀之事,一以委公。然計將安出?”迥 曰∶ “蜀與中國隔絕百余年矣,恃其山川險阻,不虞我師之至。宜以精甲銳騎星夜奔襲之。平路則倍道兼行,險途則緩兵漸進。出其不意,沖其腹心,必向風不守。”竟以平蜀。言不勞者,空虛之地,無敵人之虞,行止在我,故不勞也。
陳皞曰∶
夫言空虛者非止為敵人不備也。但備之不嚴,守之不固,將弱兵亂,糧少勢孤,我整軍臨之,彼必望風自潰。是我不勞苦,如行坎之地。
何氏曰∶
曹公 北征烏桓,謀臣郭嘉 曰∶ “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且彼聞之,得以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公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公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以下。又唐葉谷渾寇邊,以 李靖 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輕途二千里,行空虛之地,平吐谷渾而還。故太宗 曰∶ “且 李靖 三千輕騎,深入虜庭,克復定襄,古今未有也。”
張預曰∶
掩其空虛,攻其無備,雖於里之征,人不疲勞。若鄧艾伐蜀,由陰平之徑,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是也。
12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杜牧曰∶
警其東,,擊其西;誘其前,襲其後。後漢攻步都劇,使弟藍守西安,又令別將安臨淄,去臨淄四十里,耿龠引軍營其間。龠視西安城小而,堅,藍兵又精;臨淄雖大,其實易攻。龠令軍吏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縱生口令歸。藍聞之,晨夜守城。至期,夜半,龠勒諸將蓐食,及明,至臨淄城來。護軍荀梁待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龠 曰∶ “西安聞吾欲攻,日夜為備。臨淄出其不意,至必驚擾,吾攻之,一日必拔。拔臨淄,即西安勢孤。所謂擊一得兩。”盡如其策。後漢末,朱 擊黃巾攻其西南,賊悉眾赴之。 自將精兵五千,掩其東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懼乞降。
陳皞曰∶
國家征上黨,王宰知劉稹恃天井之險,不為固守之計,宰悉力攻奪而後守。稹失其險,終陷其巢穴也。
王皙曰∶
攻其虛也。謂將不能,兵不精,壘不堅,備不嚴,救不及,食不足,心不一爾。
張預曰∶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使敵人莫之能備。莫之能備,則吾之所攻者,乃敵之所不守也。耿龠之克臨淄,失 之討黃巾,但其一端耳。
13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杜牧曰∶
不攻尚守,何況其所攻乎?漢太尉周亞夫擊七國於昌邑也,賊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其西北。俄而賊精卒攻西北,不得入,因遁走,追破之。
陳皞曰∶
無慮敵不攻,慮我不守。無所不攻,無所不攻,無所不守,乃用兵之計備也。
王皙曰∶
守以實也,謂將能、兵精、壘堅、備嚴、救及、食足、心一爾。
張預曰∶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使敵人莫之能測。莫之能測,則吾之所守者,乃敵之所不攻也。周亞夫擊東南而備西北,亦是其一端也。
14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李筌曰∶
善攻者,器械多也;東魏高歡攻鄴是也。善守,謹備也;周韋孝寬守晉州是也。
賈林曰∶
教令行,人心附,備守堅固,微隱無形,敵人猶豫,智無所措也。
王皙曰∶
善攻者,待敵有可勝之隙,速而攻之,則使其不能守也。善守者,常為不可勝,則使其不能攻也。雲不知者,攻守之計不知所出耳。
張預曰∶
夫守則不足,攻則有余。所謂不足者,非力弱也,蓋示敵以不足,則故必來攻;此是敵不知其所攻也。所謂有余者,非力強也,蓋示敵以有余,則敵必自守;此是敵不知其所守也。情不外泄,積乎攻守者也。
15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李筌曰∶
言二遁用兵之奇正,攻守微妙,不可形於言說也。微妙神乎,敵之死生懸形於我,故曰司命。
杜牧曰∶
微者,靜也;神者,;動也。靜者守,動者攻。敵之死生悉懸於我,故如天之司命。
梅堯臣曰∶
無形,則微妙不可得而窺;無聲,則神速不可得而知。
王皙曰∶
微密則難窺,神速 則難應,故能制敵之命。
何氏曰∶
武論虛實之法至於神微,而後風成功之極也。吾之實,使敵視之為虛;吾之虛,使敵視之為實。敵之實, 吾能使審敵之為虛;敵之虛,吾能知其非實。蓋敵不識吾虛實,而所不守者為虛,吾將避其堅,而攻其脆,批其亢而搗其虛。 敵欲攻我也,知彼所攻者為不急,而所不攻者 要,吾將示敵之虛,而鬥吾之實。彼示形在東,而吾設備於西。是故吾之攻也,彼不各其所當守;吾之守也,敵不料其所當攻。攻守之變,出於虛之關之法。或藏九地之下,以喻吾之守;或動九天之上,以比吾之攻。滅跡而不可見,韜聲而不可聞,若從地出天下,倏出間入,星耀鬼行,入乎無間之域,旋乎九泉之淵。微之微者,神之神者,至於天之明目不能窺其形之微,天下之聰耳不能聽其聲之神。有形者至於無形,聲者至於無聲。非無形也,敵人表能窺也;非無聲也,敵人不能聽也。虛實之變極也。善守兵者,通於虛實之變,遂可以入於神微之奧;不善者案然尋微窮神,而泥其用兵之跡,不能泯其形聲,而至於聞見者,是不神微之妙,固在虛實之變也。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安得無形與聲哉?但敵人不能窺聽耳。
張預曰∶
攻守之術,微妙神密,至於無形之可睹,無聲之可聞,故敵人死生之命,皆主於我也。
16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李筌曰∶
進者襲空虛懈怠,退者必輜重在先,行遠而大國始退已者,是以不中追。後趙王石勒兵在葛陂,苦雨,欲班師於鄴,懼晉人躡其後。用張賓計,令輜重先行,遠而不可及也。此筌以速字為遠者也。
杜牧曰∶
既攻其虛,敵必敗;敗喪之後,安能追我?我故得以疾退。
陳皞曰∶
杜說非也。 曹公 之圍張繡也,城未拔力未屈而去之。繡兵出襲其後。賈 止之,繡不聽,果被 曹公 所敗。繡謂 曰∶ 公既能知其敗,必能知其勝。” 曰∶ “復以敗卒襲之。”繡從之, 曹公 果敗。豈是敗喪之後,不能追之哉?蓋言乘虛而進,敵不知所御,逐利而退,敵不知所追也。
梅堯臣曰∶
進乘其虛,則莫我御;退因其弊,則莫我追。
何氏曰∶
兵進則沖虛,兵退則利速。我能制敵,而敵不能制我也。
張預曰∶
對壘相持之際,見彼之虛隙,則急進而搗之,敵豈能御我也?獲利而退,則速還壁以自守,敵豈能追我也?兵之情主速,風來電往,敵不能制。
17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杜牧曰∶
我為主,敵為客,則絕其糧食,守其歸路。若我為客,敵為主,則攻其君主。司馬宣王攻遼東,直指襄平是也。
王皙曰∶
曹公曰∶ “絕糧道,守歸路,攻君主也。”皙謂敵若堅守,但能攻其所必救,則與我戰矣。若耿龠欲攻巨里以致費邑,亦是也。
何氏曰∶
如魏將司馬宣王攻公孫文懿,泛舟潛濟遼水,作長圍,忽棄賊而向襄平。諸將言∶不攻賊而作長圍,非所以示眾也。宣王 曰∶ “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古人言 曰∶ 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窟穴虛矣。我直指襄平,必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遂整陳而過。賊見兵出其後,果邀之。宣王謂諸將 曰∶ “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三戰皆捷。唐馬燧討田悅,時軍糧少,悅涂壁不戰。燧令諸軍持十日糧,進次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李抱真、李 問 曰∶ “糧少而深入,何也?”燧 曰∶ “糧少利速戰,兵法∶善於致人,不致人。今田悅與淄青、恆三軍為首尾,計欲不戰以老我師。若分兵擊其左右,兵少未可必破,悅且來來救,是前後受敵也。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彼固當戰也。燧為諸軍合而破之。”燧乃造三橋道逾洹水,日挑戰,悅不敢出。恆州兵以軍少,懼為燧所並,引軍合於悅。悅與燧明日復挑戰,乃伏兵萬人,欲邀燧。燧乃引諸軍半夜皆食,先雞鳴時擊鼓吹角,潛師傍洹水徑赴魏州。令 曰∶ “聞賊至,則止為陳。”又令百騎吹鼓角,皆留於後。乃抱薪持火,待軍畢發,止鼓角,匿其旁,伺悅軍畢渡,焚其橋。軍行十數里,乃率淄青、恆州步騎四萬余人,逾橋掩其後,乘風縱火,鼓噪而進。燧乃坐甲令無動,命前除草斬荊棘,廣百步以為陳。募勇力得五千余人,分為前列,以俟賊至。比悅軍至,則火止氣乏,力衰,乃縱兵擊之,悅軍大敗。悅走橋,橋已焚矣。悅軍亂赴水,斬首二萬,淄青軍殆盡。
張預曰∶
我為客,彼為主,我兵強而食少,彼勢弱而糧多,則利在必戰。敵人雖有全城湯池之固,不得守其險,而必來與我戰者,在攻其所顧愛之地,使之相救援也。若楚人圍宋,晉將救之。狐偃 曰∶ “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宋免矣。”從之而解。又晉宣帝討公孫文懿,忽棄賊而走襄平,討其巢穴。賊果出邀,之前這逆擊,三戰皆捷,亦其義也。
18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
李筌曰∶
拒境自守也。若入敵境,則用《天一遁甲》真人閉六戊之法,以刀畫地為營也。
孟氏曰:
以物畫地而守,喻其易也。蓋我能戾敵人之心,不敢至也。
19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
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人疑也。
李筌曰∶
乖,異也。設奇異而疑之,是以敵不可得與我戰。漢上谷太守李廣縱馬卸鞍,疑也。
杜牧曰∶
言敵來攻我,我不與戰,設權變疑之,使敵人疑惑不決,與初來之心乖戾,不敢與我戰也。 曹公 爭漢中地,蜀先主拒之。時將趙雲守別屯,將數十騎輕出,卒遇大軍。雲且鬥且卻。公軍追至,圍雲。入營,使大開門,偃旗息鼓。 曹公 疑有伏,引去。諸葛武侯屯於陽平,使魏延諸將並兵東下,武侯惟留萬人守城。候白司馬宣王 曰∶ “亮在城中,兵少力弱。”將士失色,亮時意氣自若,敕軍中悉偃旗息鼓,不得輒出,開四門掃地卻灑。宣王疑有伏,於是引去,趨北山。亮謂參佐 曰∶ “司馬懿謂吾有設伏,循山走矣。”宣王後知,頗以為恨。 曹公 與呂布相持,公軍出收麥,布領眾卒至。公營止有千人出陳,半隱於堤下。呂布遲疑不敢進, 曰∶ “曹操多詐,勿入伏中。”遂引兵去。
陳皞曰∶
《左傳》 楚令尹子元伐鄭,入自純門,至於逵市,懸門不發。子元 曰∶ “鄭有人焉。”乃還。
賈林曰∶
置疑兵於敵惡之所,屯營於形勝之地,雖未修壘塹,敵人不敢來攻我也。
梅堯臣曰∶
畫地,喻易也。乘其道而示以利,使其疑而不敢進也。
張預曰∶
我為主,彼為客,我糧多而卒寡,彼食少而兵眾,則利在不戰。雖不為營壘之固,敵必不敢來與我戰者,示以疑形,乘其所往也。若楚人伐鄭,鄭懸門不發,效楚言而出,楚師不敢進而遁。又司馬懿欲攻諸葛亮,亮偃旗息鼓,開門卻灑,懿疑有伏兵,遂引而去,亦其義也。
20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張預曰∶
吾之正,使敵視以為奇,吾之奇,使敵視以為正,形人者也。以奇為正,以正為奇,變化紛紜,使敵莫測,無形者也。敵形既見,我乃合眾以臨之;我形不彰,彼必分勢以防備。
21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22 則我眾而敵寡。
張預曰∶
見敵虛實,不勞多備,故專為一屯;彼則不然,不見我形,故分為十處;是以我之十分擊敵之一分也。故我不得不眾,敵不得不寡。
23 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杜牧曰∶
約猶少也。我深塹高壘,滅跡韜聲,出入無形,攻取莫測。或以輕兵健馬沖其空虛,或以強弩長弓奪其要害。觸左履右,突後驚前。晝日誤之以旌旗,暮夜惑之以火鼓,故敵人畏懾,分兵防虞。譬如登山瞰城,垂簾視外,敵人分張之勢我則盡知,我之攻守之方敵則不測,故我能專一,敵則分離。專一者力全,分離者力寡,以全擊寡,故能必勝也。
王皙曰∶
多為之形,使敵備已,其實攻者則無形也,故我專敵分矣。專則眾,分則寡,十攻一者,大約言耳。
張預曰∶
夫勢聚則強,兵散則弱以眾強之勢擊寡弱之兵,則眾力少而成攻多矣。
24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
25 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
26 敵所備者多,則吾之所戰者寡矣。
曹操曰∶
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王皙曰∶
與敵必戰之地,不可使敵知之,知則並力得拒於我。 曹公曰∶ “形藏則敵疑。”
張預曰∶
不能測吾車果何出,騎果何來,徒果何從,故分離其眾,所在輒為備。遂致眾散而弱,勢分而衰,是以吾所與接戰之處,以大眾臨孤軍也。
27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28 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李筌曰∶
陳兵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彼疑,則謂眾離而備我也。
杜牧曰∶
所戰之地,不可令敵人知之。我形不泄,則左右、前後、遠近、險易敵人不知,亦不知我何處來攻,何地會戰,故眾者必勝也,寡者必敗也。
張預曰∶
左右前後無處不為備,則無處不兵寡也。所以寡者,為兵分而廣備於人也;所以眾者,為勢專而使人備已也。
29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李筌曰∶
知戰之地,則舟車步騎之所便也。魏武以北土未安,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強,是以有黃蓋之敗;吳王濞驅吳楚之眾,奔馳於梁鄭之間;北不知戰地日者。故 《太一遁甲》曰∶ “計法三門五將,主客成敗則可知也。於是千里會戰而勝。”
杜牧曰∶
宋武帝使朱齡石伐譙縱於蜀。宋武 曰∶ “往年劉敬宣出內水向黃武,無攻而退。賊謂我今應從外水來,而料我當出其不意,猶從內水來也,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備內道。若向黃武,正墮其計。今以大眾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向內水,此則制敵之奇也。”而慮此聲先馳,賊知虛實,別有函書全封會齡石。函邊 曰∶ “至白帝乃開。”諸軍未知處分所由。至白帝,發書, 曰∶ “眾軍悉從外水取成都,藏熹、朱林於中水取廣漢,使羸弱乘高艦十余,由內水向黃武。”譙縱果以重兵備內水,齡石滅之。
陳皞曰∶
杜注止言知戰之地,未敘知戰之日。我若伐敵,至期不得與我戰,敵來侵我,我必預備以應之。項羽謂曹咎 曰∶ “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與將軍會。”苟不各必戰之日,安能為約?
孟氏曰∶
以度量知空虛,先知戰地之形,又審必戰之日,則可千里期會,先往以待之。若敵已先至,可不往以勞之。
梅堯臣曰∶
若能度必戰之地,必戰之日,雖千里之遠,可克期而與戰。
王皙曰∶
其空虛,審敵趣應之所及戰期也。如是,則雖千里可會戰而破敵矣。故 曹公 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者是也。
張預曰∶
凡舉兵伐敵,所戰之地,必先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以與我戰。知戰地日,則所備者專,所守者固,雖千里之遠,可以赴戰。若蹇叔和晉人御師必於肴,是知戰地也;陳湯料烏孫圍兵五日必解,是知戰日也。又若 孫臏 要龐涓於馬陵,度日暮必至是也。
30 不知戰之地,不知戰之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杜牧曰∶
《管子》曰∶ “計未定而出兵,則戰而自毀也。”
梅堯臣曰∶
不能救者,寡也。左右前後尚不能救,況遠乎?
張預曰∶
不知敵人何地會兵何日接戰,則所備者不專,所守者不固,忽遇勁敵,則倉遽而與之戰,左右前後猶不能相援,又況首尾相去之遼乎?
31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
曹操曰∶
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或 曰∶ 吳越,仇國也。
李筌曰∶
越,過也。不知戰地及戰日,兵雖過人,安能知其勝敗乎?
陳皞曰∶
孫子 為吳王闔閭論兵,吳志越有仇,故言越。謂過人之兵,非義也。
賈林曰∶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士眾雖多,不能勝敗之政,亦何益也!
梅堯臣曰∶
吳越,敵國也。言越人雖多,亦當為我分之而寡也。
王皙曰∶
此武相時料敵也。言越後雖多,苟不善相救,亦無益於勝敗之數。
張預曰∶
吾字作吳,字之誤也。吳越鄰國,數相侵伐,故下又雲吳人與越人相惡也。言越國之兵雖曰眾多,但不知戰地戰日,當分其勢而弱也。
32 故曰勝可為也。
張預曰∶
為勝在我故。《形篇》 云: 勝可知而不可為。今言勝可為者何也?蓋《形篇》論攻守之勢,言敵若有備,則不可必為也。今則主以越兵而言,度越人必不能知所戰之地、日,故雲可為也。
33 敵雖眾,可使無鬥。
杜牧曰∶
以下四事度量之,敵兵雖眾,使其不能與我鬥勝也。
孟氏曰∶
敵雖多兵,我能多設變詐,分其形勢,使不能並力也。
賈林曰∶
敵雖眾多,不知已之兵情,常使急自備,不暇謀鬥。
34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李筌曰∶
用兵者取勝之兵法可制。 《太一遁甲》 五將之計,以定關格掩迫之數,得失可知也。
賈林曰∶
樽俎帷幄之間以策籌之,我得彼失之計,皆先知也。
張預曰∶
籌策敵情,知其計之得失。若薛公料黥布之三計是也。
35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李筌曰∶
候望雲氣、風鳥、人情,則動靜可知也。王莽時,王尋征昆陽,有雲氣如壞山當營而墜,去地數丈,而光武知其必敗。梁王僧辯營上有如提之氣,侯景知其必勝。風鳥,貪豺之類也。此筌以“作”字為候字者也。
杜牧曰∶
作,激作也。言激作敵人,使其應我,然後觀其動靜理亂之形也。魏武侯 曰∶ “兩軍相當,不知其將如何。”吳起 曰∶ “令賤勇者將銳而擊,交合而北,北而勿罰,觀敵進退。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奔北不追,見利不取,此將有謀。若其悉眾追北,旗幡雜亂,行止縱橫,貪利務得,若此之類,將令不行,進而勿疑。”
陳皞曰∶
作,為也。為之利害,使敵赴之,則知進退之理也。 [ ? ]
張預曰∶
發作久之,鳳其喜怒,則動靜之理可得而知也。若晉文公拘宛春,以怒楚將子玉,子玉遂乘晉軍,是其躁動也;諸葛亮遺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司馬宣王,宣王終不出戰,此是其安靜也。
36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李筌曰∶
夫破陳設奇,或偃旗鼓,形之以弱;或虛列灶火幡幟,形之以強。投之以列,致之以生,是以列生因地而成也。韓信下井陘,劉裕過大峴,則其義也。
杜牧曰∶
死生之地,蓋戰地也。投之死地必生,置之生地必死。言我多方誤撓敵人,以觀其應我之形,然後隨而制之,則死生之地可知也。
陳皞曰∶
敵人既有動靜,則我得見其形。有謀者所處之地必生,無謀者所投之地必死也。
孟氏曰∶
形相敵情,觀其所據,則地形勢生死可得而知。
張預曰∶
形之以弱,則彼必進;形之以強,則彼必退。因其進退之際,則知彼所據之地死與生也。上文雲“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是也。死地謂傾覆之地,生地謂便利之地。
37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
杜牧曰∶
角,量也。言以我之有余,角量敵人之有余;以我之不足,角量敵人之不足。 《管子》曰∶ “善攻者料眾以攻眾,產食以攻食。食不存不攻,備不存不攻。”司馬宣王伐遼東,司馬陳琺 曰∶ “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王 曰∶ “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四倍於達,而糧不淹一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以四擊一,正命半解,猶當為之。是以不計死傷,與糧競也。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雨水乃爾,攻力不設,賊糧垂盡,當示無能以安之。”既而雨止,晝夜攻之,竟平遼東。
王皙曰∶
角,謂相角也。角彼之力,則知有余不足之處,然後可以謀攻守之利也。此而上亦所以量敵知戰。
張預曰∶
有余,強也;不足產,弱也。角量敵形,知彼強弱之所。 唐太宗曰∶ “凡臨陳,常以吾強對敵弱,常以吾弱對敵強。”苟非角量,安得知之?
38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李筌曰∶
形敵之妙,入於無形,間不可窺,智不可謀,是謂形也。
杜牧曰∶
此言用兵之道,至於臻極,不過於無形。無形,則雖有間者深來窺我,不能知我之虛實。強弱不泄於外,雖有智能之士,亦不能 謀我也。
梅堯臣曰∶
兵本有形。虛實不露,是以無形,此極致也。雖使間者以情釣,智者以謀料,可得乎?
王皙曰∶
制兵形於無形,是謂極致,孰能窺而謀之哉?
何氏曰∶
行列在外,機變在內,因形制變,人難窺測,可謂神微。
張預曰∶
始以虛實形敵,敵不能測,故其極致卒歸於無形。既無形可睹,無跡可求,則間者不能窺其隙,智者無以運其計。
39 因形而錯勝于眾,眾不能知。
李筌曰∶
錯,置也。設形險之勢,因士卒之勇,而取勝焉。軍事尚密,非眾人之所知也。
杜牧曰∶
窺形可置勝敗,非智者不能,固非眾人所能得知也。
40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
曹操曰∶
不以一形之勝萬形。或 曰∶ 不備知也。制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制勝也。
杜牧曰∶
言已勝之後,但知我制敵人,使有敗形,本自於我,然後我能勝之也。上文 云: “近而示之遠,遠而示這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斯皆制勝之道,人莫知之也。
王皙曰∶
若韓信背水拔幟是也。人但見水上軍殊死戰,不可敗,及餐軍驚亂遁走,不知吾能制使之然者以何道也。
張預曰∶
立勝之跡,人皆知之,但莫測吾因敵形而制此勝也。
41 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何氏曰∶
已勝之分,不再用也。敵來斯應,不循前法,故不窮。
張預曰∶
已勝之後,不復更用前謀,但隨敵之形而應之,出奇無窮也。
42 夫兵形象水。
43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44 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45 水因地而制流。
46 兵因敵而制勝。
李筌曰∶
不因敵之勢,吾何以制哉?夫輕兵不能持久,守之必敗,重兵挑之必出;怒兵辱之,強兵緩之;將驕宜卑之,將貪宜利之,將疑宜反間之;故因敵而制勝。
47 故兵無常勢。
48 水無常形。
49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曹操曰∶
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杜牧曰∶
兵之勢,因敵乃見;勢不在我,故無常勢。如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無常形。水因地之下,則可漂石;兵因敵之應,則可變化如神者也。
王皙曰∶
兵有常理,而無常勢;水有常性,而無常形。兵有常理者,擊虛是也;無常勢者,因敵以應之也。水有常性者,就下是也;無常形者,因地以制之也。夫兵勢有變,則雖敗卒,尚復可使擊勝兵,況精銳乎?
何氏曰∶
行權應變在智略。智略不可測,則神妙者也。
張預曰∶
兵勢已定,能因敵變動應而勝之,其妙如神。
50 故五行無常勝。
51 四時無常位。
52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李筌曰∶
五行者,休囚王相遞相勝也。四時者,寒暑往來無常定也。日月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百刻者,春秋二分則日夜均,夏至之日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冬至之日晝四十刻,夜六十刻,長短不均也。月初為朔,八日為上弦,十五日為望,二十四日為下弦,三十日為晦,則死生義也。 孫子 以為五行、四時、日月盈縮無常,況於兵之形變,安常定也?
張預曰∶
言五行之休王,四時之代謝,日月之盈昃,皆如兵勢之無定也。
Chapter 7
1 軍爭篇
王皙曰∶
爭者,爭利,得利則勝。宜先審輕重,計迂直,不可使敵乘我勞也。
張預曰∶
以軍爭為名者,謂兩軍相對而爭利也。先知彼我之虛實,然後能與人爭勝,故次《虛實》。
2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
3 合軍聚眾,
王皙曰∶
大國三軍,總三萬七千五百人。若悉舉其賦,則總七萬五千人。此所謂合軍聚眾。
4 交和而舍,
曹操曰∶
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
李筌曰∶
交間和雜也。合軍之後,強弱勇怯,長短向背,間雜而仵以旌為左右和門。鄭司農 曰∶ “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旗表之,以敘和出入明次第也。”交者,言與敵人對壘而舍,和門相交對也。
賈林曰∶
舍,止也。士眾交雜和合,而止於軍中,趨利而動。
張預曰∶
軍門為和門。言與敵對壘而舍,其門相交對也。或 曰∶ 與上下交相和睦,然後可以出兵為營舍。故《 吳子 》 曰∶ “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
5 莫難于軍爭。
6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杜牧曰∶
言欲爭奪,先以迂遠為近,以患為利,誑紿敵人,使其慢易,然後急趨也。
陳皞曰∶
言合軍聚眾,交和而舍,皆有舊制,惟軍爭最難也。苟不知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者,即不能與敵爭也。
賈林曰∶
全軍而行爭於便利之地,而先據之;若不得其地,則輸敵之勝;最其難也。
王皙曰∶
曹公曰∶ “示以遠,速其道里,先敵至。”皙謂示以遠者,使其不虞而行,或奇兵從間道出也。
何氏曰∶
謂所征之國,路由山險,迂曲而遠。將欲爭利,則當分兵出奇,隨逐鄉導,由直路乘其不備,急擊之;雖有陷險之患,得利亦速也。如鐘會伐蜀,而鄧艾出奇先至蜀,蜀無備而降。故下雲不得鄉導,不能得地利是也。
張預曰∶
變迂曲為近直,轉患害為便利,此軍爭之難也。
7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
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後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李筌曰∶
故迂其途,示不速進,後人發,先人至也。用兵若此,以患為利者。
杜牧曰∶
上解曰,以迂為直,是示敵人以迂遠。敵意已怠,復誘敵以利,使敵心不專;然後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故能後發先至,而得所爭之要害也。秦伐韓軍於閼與,趙王令趙奢往救之。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 曰∶ “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皆震。軍中侯有一個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來,奢善食而遺之。間以報秦。秦將大喜 曰∶ “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等 ,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奢既遺秦間,乃卷甲而趨,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闕與五十里而軍。秦人聞之,悉甲而至。令善射者去闕與五十里而軍。秦人聞之,悉甲而至。有一卒 曰∶ “先據北山者勝。”奢使萬人據之。秦人來爭,不得,奢因縱擊,大破之,閼與遂得解。
賈林曰∶
敵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羸兵,或以小利,於他道誘之,使不得以軍爭赴也。
梅堯臣曰∶
遠其途,誘以利,款之也。後其發,先其至,爭之也。能知此者,變迂轉害之謀也。
何氏曰∶
迂途者,當行之途也。以分兵出奇,則當行之途示以迂變,設勢以誘敵,令得小利縻之,則出奇之兵,雖後發亦先至也。言爭利須料迂直之勢出奇,故下雲分合為變,其疾如風是也。
張預曰∶
形勢之地,爭得則勝。凡欲近爭便地,先引兵遠去,復以小利啖敵,使彼不意我進,又貪我利,故我得以後發而先至。此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也。趙奢據北山而敗秦軍,郭淮屯北原而走諸葛是也。能後發先至者,時於度數,知以迂為直之謀者也。
8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賈林曰∶
我軍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則為利,彼敵先據其地,我三軍之眾馳往爭之,則敵佚我勞,危之道也。
何氏曰∶
此又言出軍行師,驅三軍之眾,與敵人相角逐,以爭一日之勝,得以則為利,失之則為危,不可 輕舉。
張預曰∶
智者爭之則為利,庸人爭之則為危;明者知迂直,愚者昧之故也。
9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賈林曰∶
行軍用師,必趨其利。遠近之勢,直以舉軍往爭其利,難以速至。可以潛設奇計,迂敵途程,敵不識我謀,則我先而敵後也。
10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杜牧曰∶
舉一軍之物行,則重滯遲緩,不及於利;委棄輜重,輕兵前追,則恐輜重因此棄捐也。
梅堯臣曰∶
委軍中所有而行,則輜重棄。王皙同曹操注。
何氏曰∶
委置庫藏,輕師而行,若敵乘置重滯,輕兵獨進,則恐輜重為敵所掠,故棄捐也。
11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
12 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
13 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李筌曰∶
一日行一百二十里,則為倍道兼行。行若如此,則勁健者先到,疲者後至。軍健者少,疲者多,且十人可一人先到,余悉在後,以此遇敵,何三將軍不擒哉?魏武逐劉備,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諸葛亮以為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言無力也。是以有赤壁之敗。龐涓追 孫臏 ,死於馬陵,亦其義也。
杜牧曰∶
此說未盡也。凡軍一日行三十里為一舍,倍道兼行者再舍。晝夜不息,乃得百里。若如此爭利,眾疲倦,則三將軍皆須為敵所擒。其法什一而至者,不得已必須爭利,凡十人中擇一人,最勁者先往,其余者則令繼後而往。萬人中先擇千人,平旦先至,其余繼至,有巳午時至者,有申未時至者,各得不竭其力,相繼而至,與先往者足得聲響相接。凡爭利必是爭奪要害,雖千人守之,亦足以拒抗敵人,以待繼至者。太宗以三千五百騎先據武牢,竇建德十八萬眾而不能前,此可知也。
陳皞曰∶
杜說別是用兵一途,非什一而至這義也。蓋言百里爭利,勁者先,疲者後,十中得一而至,九皆疲困,一則勁者也。
賈林曰∶
路遠人疲,奔馳力盡,如此則我勞敵佚,被擊何疑?百里爭利,慎勿為也。
梅堯臣曰∶
軍日行三十里而舍。今乃心晝夜不休行百里,故三將軍為其擒也。售票員是?涉途既遠,勁者少,罷者多,十中得一至耳。三將軍者,三軍之帥也。
王皙曰∶
罷,羸也。此言爭利之道,宜近不宜遠耳。夫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苟日夜兼行,百里趨利,縱使一分勁者能至,固已乏矣。即敵人以佚擊我之勞,自當不戰而敗。故司馬宣王 曰∶ “吾倍道兼行,此曉兵者之所忌也。”或曰,趙奢亦卷甲而趨,二日一夜,卒勝秦者,何也?曰,奢久並氣積力,增壘遣間,不怯以驕之,使秦不意其至,兵又堅。奢又去閼與五十里而軍。比秦聞之,及發兵至,非二三日不能也。能來,是彼有五十里趨敵之勞,而我固已二三日休息,士卒不勝其佚。且又投之險難,先據高陽。奇正相因,曷為不勝哉?
何氏曰∶
言三將出奇求利,委軍眾輜重,卷甲務速。若晝夜百里不息,則勁者能十至其一。我勞敵佚,敵眾我寡。擊之未必勝也。敗則三將俱擒。以此見武之深戒也。
張預曰∶
卷甲,猶悉甲也。悉甲而進,謂輕重俱行也。凡軍日行三十里則止,過六十里已上為倍道,晝夜不息為兼行。言百里之遠,與人爭利,輕兵在前,輜重在後,人罷馬倦,渴者不得飲,饑者不得食。忽遇敵,則以勞對佚,以饑對飽,又復首尾不相及,故三軍之帥,必皆為敵所擒。若晉人獲秦三帥是也。輕兵之中,十人得一人勁捷者先至,下九人悉疲困而在後,況重兵乎?何以知輕重俱行?下文 云: 五十里而爭利則半至。若止是輕兵,則一日行五十里不為遠也。焉有半至之理?是必重兵偕行也。
14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李筌曰∶
百里則十人一人至。五十里十人五人至,挫軍之威,不至擒也。言道近不至疲。
張預曰∶
路不甚遠,十中五至,猶挫軍威,況百里乎?蹶上將,謂前軍先行也。或部 曰∶唐太宗 征宋金剛,一日一夜行二百余里,亦能克勝者,何也?答 曰∶ 此形同勢異也。且金剛既敗,眾心已沮,迫而滅之,則河東立平;若其緩之賊必生計。此太宗所以不計疲頓而力逐也。 孫子 所陳爭利之法,蓋與此異矣。
15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杜牧曰∶
三十里內,凡十人中可以六七人先往也。不言其法者,舉上文可知也。
王皙曰∶
計彼我之勢,宜須爭者,或亦當然。雖三分之二至,蓋其精銳者之力未至勞乏,不可決以為敗,故不雲其法也。
張預曰∶
路近不疲,至者太半,不失行列之政,不絕人馬之力,庶幾可以爭勝。上三事,皆謂舉軍而爭利也。
16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李筌曰∶
無輜重者,闕所供也。袁紹有十萬之眾,魏武用荀攸計,焚燒紹輜重,而敗紹於官渡。無糧食者,雖有金城,不重於食也。夫子 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故漢赤眉百萬眾,無食,而君臣面縛宜陽。是以善用兵者,先耕而後戰。夫委積者,財乏闕也。漢高祖無關中,光武無河內,魏武無兗州,軍北身遁,豈能復振也?
王皙曰∶
委積謂薪蔬材之屬。軍恃此三者以濟,不可輕離也。
張預曰∶
無輜重則器用不供,無糧食則軍餉不足,無委積則財貨不充,皆亡覆之道。此三者謂委軍而爭利也。
17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杜牧曰∶
非也。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後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陳皞曰∶
曹說以為不先知敵人之作謀,即不能預結外援。二說並通。
梅堯臣曰∶
不知敵國之謀,則不能預交鄰國以為援助也。
張預曰∶
先知諸侯之實情,然後可與結交。不知其謀,則恐翻覆為患。其鄰國為援,亦軍爭之。事故下文 云: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是也。
18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
高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才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梅堯臣曰∶
山林險阻之形,沮澤濘淖之所,必先審知。
張預曰∶
高而崇者為山,眾木聚者為林,坑坎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緊而不流者為澤。凡此地形悉能知之,然後可與人爭利而行軍。
19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李筌曰∶
入敵境,恐山川隘狹,地土泥濘,井泉不利,使人導之以得地利。 《易》曰∶ “即鹿無虞。”則其義也。
杜牧曰∶
《管子》曰∶ “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 轅之險,濫車之水,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廓之大小,名邑廢邑園殖之地,必盡知之,地形出入之相錯者盡藏之,然後不失地利。“衛公 李靖曰∶ “凡是賊徒,好相掩襲。須擇勇敢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鄉導,潛歷山林,密其聲,晦其跡。或刻為獸足,而卻履於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於叢薄。然後傾耳以遠聽,竦目而深視,專智以百事機,注心而視氣色。睹水痕則知敵濟之早晚,觀樹動則可辨來寇之驅馳。故烽火莫若謹而審,旌旗莫若齊而一。賞罰必重而不欺,刑戮必嚴而不舍。敵之動靜,而我有備也;敵之機謀,而我先知也。”陳 曰∶ 凡此地利,非用鄉人為守引,則不能知地利也。“
梅堯臣曰∶
凡丘陵原衍之向背,城邑道路之迂直,非人引導,不能得也。
何氏曰∶
《鄉導略》 曰∶ 從禽者若無山虞之官度其形勢之可否,則徒入於林中,終不能獲鹿矣。出征者,若無彼鄉之人,導其道路之迂直,則是至於境外,終不能獲寇矣。夫以奉辭致討,趨未歷之地,聲教未通,音驛年絕,深入其阻,不亦艱哉!我孤軍以往,彼密嚴而待,客主之勢已相遠矣,況其專任詭譎多方以誤我!苟不計而直進,冒危而長驅,躋險則有壅決之害,晝行則有暴來之鬥,夜止則有虛驚之憂。倉卒無備,落其彀中,是乃擁熊虎之師自投於死地,又安能摩逆壘、蕩狡穴乎?故敵國之山川、陵陸、丘阜之可以設險者,林木、蒲葦、茂草之可以隱蔽者,道里之遠近,城郭之小大,邑落之寬狹,田壤之肥瘠,溝渠之深淺,蓄積之豐約,卒乘之眾寡,器械之堅脆,必能盡知之,則虜在目中,不足擒也。昔張騫嘗使大夏,留匈媽中久,導軍知利,善水草處,其軍得以無饑渴。茲亦能獲其便利也。凡用鄉導,或軍行虜獲其人,須防賊謀陰持奸計,為其誘誤。必在鑒其色,察其情,參驗數人之言,始終如一,乃可為準。厚其頒賞使之懷恩,豐其室家使之系心,即為吾人,當無翻覆。然不如素畜堪用者,但能諳練行途,不必土人,亦可任也。仍腹心智勇之士,挾而偕往,則巨細必審,指蹤無失矣。
張預曰∶
山川之夷險,道路之迂直,必用鄉人引而導之,乃可知其所利爭勝。吳伐魯,曾人導之以克武城是也。
20 故兵以詐立,
張預曰∶
以變詐為本,使敵不知吾奇正所在,則我可為立。
21 以利動,
張預曰∶
見利乃動,不妄發也。 《傳》曰∶ “三軍以利動。”
22 以分合為變者也。
李筌曰∶
以詭詐乘其利動。或合或分,以為變化之形。
杜牧曰∶
分合者,或分或合,以惑敵人,觀其應我之形,然後能變化以取勝也。
孟氏曰∶
兵法詭詐,以利動敵心。或合或離,為變化之術。
張預曰∶
或分散其形,或合聚其勢,皆因敵動靜而為變化也。或 曰∶ 變謂奇正相變,使敵莫測。故《 衛公兵法 》 云: “兵散則以合為奇,兵合則以散為奇。三令五申,三散三合,復歸於正焉。”
23 故其疾如風。
24 其徐如林。
杜牧曰∶
徐,緩也。言緩行之時,須有行列如林木也,恐為敵人之掩襲也。
張預曰∶
徐,舒也。舒緩而行,若林木之森森然,謂未見利也。《 尉繚子 》曰:“重者如山如林,輕者如炮如燔”也。
25 侵掠如火。
張預曰∶
《詩》云: “如火烈烈,莫我敢遏。”言勢如猛火之熾,誰敢御我!
26 不動如山。
賈林曰∶
未見便利,敵誘誑我,我因不動,如山之安。梅堯臣峻不可犯。
張預曰∶
所以持重也。《荀子 · 議兵篇》 云: “圓居而方正,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言不動之時,若山石之不可移,犯之者其角立毀。
27 難知如陰。
28 動如雷霆。
賈林曰∶
其動也疾不及應。《 太公 》 曰∶ “疾雷不及掩耳。”
張預曰∶
如迅雷忽擊,不知所避。故《 太公 》 曰∶ “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瞬目。”
29 掠鄉分眾,
杜牧曰∶
敵之鄉邑聚落,無有守兵,六畜財谷易於剽掠,則須分番次第,使眾人皆得往也。不可獨有所往。如此,則大小強弱皆欲與敵爭利也。
陳皞曰∶
夫鄉邑村落,因非一處,察其無備,分兵掠之。
賈林曰∶
三軍不可言遣,故以旌旌指向;隊伍不可語傳,故以麾幟分眾。故因敵陣形可為勢,此尤順。訓練分明,師徒服習也。
張預曰∶
用兵之道,大率務因糧於敵。然而鄉邑之民所積不多,必分兵隨處掠之,乃可足用。
30 廓地分利,
杜牧曰∶
廓,開也。開土拓境,則分割與有功者。韓信言於漢王 曰∶ “項王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刻印 ,忍不能與;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天下不足取也。” 《三略》曰∶ “獲地裂之。”
張預曰∶
開廓平易之地,必分兵守利,不使敵人得之。或 云: 得地則分賞有功者。今觀上下之文,恐非謂此也。
31 懸權而動。
李筌曰∶
權,量秤也。敵輕重與吾有銖鎰之別,則動。夫先動為客,後動為主,客難而主易。 《太一遁甲》 定計之算,明動易也。
張預曰∶
如懸權於衡,量知輕重然後動也。 《尉繚子》曰∶ “權敵審將而後舉。”言權量敵之輕重,審察將之賢愚,然後舉也。
32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杜牧曰∶
言軍爭者,先須計遠近迂直,然後可以為勝。其計量之審,如懸權於衡,不失錙銖,然後可以動而取勝。此乃軍色勝之法也。
張預曰∶
凡與人爭利,必先量道路之迂直,審察而後動,則無勞頓寒餒之患,而且進退遲速不失其機,故勝也。
33 “軍政”曰,
34 言不相聞,故為金鼓。
王皙曰∶
鼓鼙鉦鐸之屬。坐作進退,疾徐疏數,皆有其節。
35 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36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李筌曰∶
鼓進鐸退,旌賞而旗罰。耳原全鼓,目視旌旗,故不亂也。勇怯不能進退者,由旗鼓正也。
張預曰∶
夫用兵既眾,佔地必廣,首尾相遼,耳目不接,故設金鼓之聲使之相聞,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見。視聽均齊,則雖百萬之眾,進退如一矣。故 曰∶ 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
37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杜牧曰∶
旌以出令,旗以應號。蓋旗者,即今之信旗也。《軍法》 曰∶ “當進不進、當退不退者,斬之。”吳起與秦人戰,戰未合,有一夫不勝其勇,前,獲雙首而返,吳起斬之。軍吏進諫 曰∶ “此材士也,不可斬。”吳起 曰∶ “信材士,非令也。”乃斬之。
梅堯臣曰∶
一人之耳目者,謂使人之視聽齊一而不亂也。鼓之則進,金之則止,麾右則右,麾左則左,不可以勇怯而獨先也。
王皙曰∶
使三軍之眾勇怯進退齊一者,鼓鐸旌旗之為也。
張預曰∶
士卒專心一意,惟在於金鼓旌旗之號令。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一有違者必戮。故 曰∶ 令不進而進與令不退而退,厥罪惟均。 《尉繚子》曰∶ “鼓鳴旗麾,先登者未嘗非多力國士也。將者之過也。”言不可賞先登獲 者,恐進退不一耳。
38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民之耳目也。
杜牧曰∶
令軍士耳目皆隨旌旗火鼓而變也。或 曰∶ 夜戰多火鼓,其旨如何?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陣與敵刻期而戰也。軍襲敵營,鳴鼓然火適足以警敵人之耳,明敵人之目,於我返害。其義安在?答 曰∶ 富哉問乎!此乃 孫武 之微旨也。凡夜戰者,蓋敵人來襲我壘,不得已而與之戰。其法在於立營之法,與陳小同。故《志》 曰∶ “止則為營,行則為陳。”蓋大陳之中,必包小陳;大營之內,亦包小營。蓋前後左右之軍各自有營環繞,大將之營居於中央,諸營環之,隅落鉤聯,曲折相對,象天之壁壘星。其營相去,上不過百步,下不過五十步。道徑通達,足以出隊列部;壁壘相望,足以弓弩相救。每於下字路口必立小堡,上致些薪,穴為暗道,胡梯上之,令人看守。夜黑之後,聲鼓四起,即以燔燎。是以賊夜襲我,雖入營門,四顧屹然,復有小營,各自堅守,東西南北,未知所攻。大將營或諸小營中,先知有賊至者,放令盡入,然後擊鼓,諸營齊應,眾堡燎火,明如晝日。諸營兵士於是閉門登壘,下 敵人,勁弩強弓,四向俱發。敵人雖有韓、白之將,鬼神之兵,亦無能計也。唯恐夜不襲我,來則必敗。若敵人或能潛入一營,即諸營舉火出兵,四面繞之,號令營中不得輒動,須臾這善惡自分。賊若出走,皆在羅網矣。故司馬宣王入諸葛亮營壘,見其曲折, 曰∶ “此天下之奇才也!”今之立營,通洞割達,雜以居之,若有賊夜來斫營,萬人一時驚擾。雖多致斥候,嚴為守備,晦黑之後,彼我不分,雖有眾力,亦不能用。 [ ? ]
陳皞曰∶
杜言夜黑之後,必無原野列陳與敵人刻期而戰,非也。天寶未,李光弼以五百騎趙河陽,多列火炬,首尾不息。史思明數萬之眾不敢逼之。豈止待賊斫營而已? [ ? ]
賈林曰∶
火鼓旌旗,可以聽望,故晝夜異用之。 [ ? ]
王皙曰∶
多者所以震駭視聽,使 我之威武聲氣也。 《傳》曰∶ “多鼓鈞聲,以夜軍之。”
張預曰∶
凡與敵戰,夜則火鼓不息,晝則旌旗相續,所以變亂敵人之耳目,使不知其所以備我之計。越伐吳,夾水而陳。越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吳師分以御之,遂為越所敗。是惑以火鼓也。晉伐齊,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旆而疏陳之,齊侯畏而脫歸。是惑以旌旗也。
39 故三軍可奪氣,
李筌曰∶
奪氣,奪其銳勇。齊伐魯,戰於長勺。齊人一鼓,公將戰。曹劌 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 曰∶ “可矣。”乃戰,齊師敗績。公問其故。劌 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奪三軍之氣也。
杜牧曰∶
《司馬法》 ∶“戰以力久,以氣勝。”齊伐魯,莊公將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曹劌 曰∶ “未可。”齊人三鼓,劌 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問其故。對 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普將 丘儉、文欽反,諸軍屯樂嘉,司馬景王銜枚徑造之。欽子鴦,年十八,勇冠三軍。 曰∶ “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既而三噪之,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景王謂諸將 曰∶ “欽走矣。”發銳軍以追之。諸將 曰∶ “欽舊將,鴦小而銳,引軍內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王 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鴦鼓而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果引去。
何氏曰∶
《淮南子》 曰∶ “將充勇而輕敵,卒果敢而樂戰,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志歷青雲,氣如飄風,聲如雷霆,誠積逾而威加敵人,此謂氣勢。《 吳子 》 曰∶ “三軍之眾,百萬之師,張設輕重,在於一人,是氣機。”故奪氣者有所待,有所乘,則可矣。
張預曰∶
氣者,戰之所恃也。夫含生稟血,鼓作鬥爭,雖死不省者,氣使然也。故用兵之法,若激其士卒,令上下同怒,則其鋒不可當。故敵人新來則氣銳,則且以不戰挫之,伺其衰倦而後擊,故彼之銳氣可以奪也。《 尉繚子 》謂“氣實則鬥,氣奪則走”者,此之謂也。。曹劌言一鼓作氣者,謂初來之氣盛也;再而衰、三而竭後,謂陳久而人倦也。又, 李靖曰∶ “守者,不止完其壁堅其陳而已。必也守吾氣,而有待焉。”所謂守其氣也者,常養吾之氣,使銳盛而不衰,然後彼之氣可得而奪也。
40 將軍可奪心。
李筌曰∶
怒之令憤,撓之令亂,間之令疏,卑之令驕,則彼之心可奪也。
杜牧曰∶
心者,將軍心中所倚賴以為軍者也。後漢寇恂征隗囂,囂將高峻守高平第一。峻遣軍將皇文出謁恂,辭禮出屈,恂怒斬之,遣其副。峻惶恐,即日開城門降。諸將 曰∶ “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 曰∶ “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今來辭氣不屈,必無降心。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阼有疾。”後燕慕容垂遣子寶率眾伐後魏。始寶之來,垂已有疾。自到五原,道武帝斷其來路,父子問絕。道武乃詭其行人之辭,令臨河告之 曰∶ “父已死,何不遽還?”寶兄弟聞之,憂懼以為信然,因夜遁去。道武襲之,大破於參合陂。
梅堯臣曰∶
以鼓旗之變惑奪其氣。軍既奪氣,將亦奪心。
何氏曰∶
先須已心能固,然後可以奪敵將之心。故 《傳》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 《司馬法》 曰“本心固,新氣勝”者是也。 [ ? ]
張預曰∶
心者,將之所主也。夫治亂勇怯,皆主於心。故善制敵者,撓之而使亂,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懼。故彼之心謀可以奪也。 《傳》曰∶ “先人有奪人之心。”謂奪其本心之計也。又, 李靖曰∶ “攻者不止攻其城、擊其陳而已,必有攻其心之術焉。”所謂攻其心者,常養吾之心,使安閑而不亂,然後彼之心可得而奪也。
41 是故朝氣銳,
孟氏曰∶
《司馬法》曰∶ “新氣勝舊氣。”新氣即朝氣也。
42 晝氣惰,
43 暮氣歸。
孟氏曰∶
朝氣,初氣也;晝氣,再作之氣也;暮氣,衰竭之氣也。
梅堯臣曰∶
朝,言其始也;晝,言其中也;暮,言其終也。謂兵始而銳,久則惰而思歸,故可擊。
44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杜牧曰∶
陽氣生於子,成於寅,衰於午,伏於申。凡晨朝陽氣初盛,其來必銳,故須避之。候其衰,伏擊之,必勝。武德中,太宗與竇建德戰於汜水東。建德列陳,彌亙數里。太宗將數騎登高觀之,謂諸將 曰∶ “賊度險而囂,是軍無政令;逼城而陳,有輕我心。按兵出, 待敵氣衰,陳久卒饑,必將自退。退而擊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陳自卯至午,兵士饑倦,悉列坐右,又爭飲水。太宗 曰∶ “可擊矣。”遂戰,生擒建德。
陳皞曰∶
有辰已列陳,至午未未勝者,午未列陳至申酉未勝者。不必事須晨旦而為陽氣,申午而為衰氣也。太宗之攻建德也。登高而望之,謂諸將 曰∶ “賊盡銳來攻,我當少避之,退則可以騎留之。”以明不須晨旦也。凡彼有銳,則如此避之;不然,則否。
何氏曰∶
夫人情莫不樂安而惡危,好生而懼死。無故驅之就臥尸之地,樂趨於兵戰之場,其心之所畜,非有忿怒欲鬥之氣,一旦乘而激之,冒難而不顧,犯危而不畏,則未嘗不悔而怯矣。今夫天下懦夫,心有所激,則率爾爭鬥,不啻諸、劌,至於操刃而求鬥者,氣之所乘也。氣衰則息,惻然而悔矣。故三軍之視強寇如視處女者,乘其忿怒而有激也。是以即墨之圍,五千人擊卻燕師者,乘燕劓降掘冢之怒也。二者治氣有道,而所用乘其機也。
張預曰∶
朝喻始,晝喻中,暮喻未,非以早晚為辭也。凡人之氣,初來新至則勇銳,陳久人倦則衰。故善用兵者,當其銳盛,則堅守以避之,待其惰歸,則出兵以擊之。此所謂善治已之氣,以奪人之氣者也。前趙將游子遠之敗伊徐羌,唐武德中太宗之破竇建德,皆用此術。
45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
杜牧曰∶
《司馬法》曰∶ “本心固。”言料敵制勝,本心已定,但當調治之,使安靜堅固,不為事撓,不為利惑,候敵之亂,伺敵之嘩,則出兵攻之矣。
陳皞曰∶
政令不一,賞罰不明,謂之亂。旌旗錯雜,行伍輕囂,謂之嘩。審敵如是,則出攻之。
賈林曰∶
以我之整治待敵之撓亂,以我之清淨待敵之喧嘩,此治心者也。故《 太公 》 曰∶ “事莫大於必克,用莫大於玄默”也。
何氏曰∶
夫將以一身之寡,一心之微,連百萬之眾,對虎狼之敵,利害之相雜,勝負之紛揉,權智萬變而不窮,處事而不迷,卒然遇大難而不驚,案然接萬物而不惑?吾之治足以待亂,吾之靜足以待嘩,前有百萬之敵,而吾視之則如遇小寇。亞夫之御寇也,堅臥而不起;欒箴之臨敵也。好以整又好以暇。夫審此二人者,蘊以何術哉?蓋其心治之有定,養之有余也。
張預曰∶
治以待亂,靜以待嘩,安以待噪,忍以待忿,嚴以待懈,此所謂善治已之心以奪人之心者也。
46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
張預曰∶
近以待遠,佚以待勞,飽以待饑,誘以待來,重以待輕,此所謂善治已之力以困人之力者也。
47 無要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杜牧曰∶
堂堂者,無懼也。兵者,隨敵而變。敵有如此,則勿擊之,是能治變也。後漢 曹公 圍鄴,袁尚來救。公 曰∶ “尚若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此成擒耳。”尚果循西山來,逆擊,大破之也。
梅堯臣曰∶
正正而來,堂堂而陳,示無懼也。必有奇變。
張預曰∶
正正,謂形名齊整也;堂堂,謂行陳廣大也。敵人如此,豈可輕戰? 《軍政》曰∶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 曰∶ “強而避之。”言須識變通。此所謂善治變化之道,以應敵人者也。
48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杜牧曰∶
向者,仰也;背者,倚也;逆者,迎也。言敵在高處,不可仰攻;敵倚丘山下來求戰,不可逆之。此言自下趨高者力乏,自高趨下者勢順也,故不可向迎。
孟氏曰∶
敵背丘陵為陳,無有後患,則當引軍平地,勿迎擊之。
梅堯臣曰∶
高陵勿向者,敵處其高,不可仰擊;背丘勿逆者,敵自高而來,不可逆戰。勢不便也。
何氏曰∶
秦伐韓,趙王令趙奢救之。秦人聞之,悉甲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 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陳以待之,不然必敗。今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奢從之,即發萬人趨之者敗。“奢從之,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後周遣將伐高齊,圍洛陽,齊將段韶御之。登邙阪聊欲觀周國形勢,至太和谷,便值周軍。即遣馳告諸營,與諸將結陳以待之。周軍以步人在前,上山逆戰。韶以彼步我騎,且卻且引,得其力弊,乃遣下馬擊之。短兵始交,周人大潰,並即奔遁。
張預曰∶
敵處高為陣,不可仰攻,人馬之馳逐,孤矢之施發,皆不便也。故諸葛亮 曰∶ ”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敵從高而來,不可迎之。勢不順也。引至平地,然後合戰。”
49 佯北勿從。
賈林曰∶
敵 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擊我兵,謹勒將士,勿令逐追。梅堯臣同杜牧注。
何氏曰∶
如戰國秦師伐趙,趙奢之子趙括代謙頗將,拒秦於長平。秦陰使白起為上將軍。趙出兵擊秦,秦軍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發卒遮約趙救及糧食。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陰相殺食。括中射而死。蜀劉表遣劉備北侵至鄴, 曹公 遣夏侯 、李典拒之。一朝備燒屯去, 遣諸將追擊之。典 曰∶ “賊無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不聽。 等果入賊伏里。典往救,備見救至,乃退。西魏末,遣將史寧與突厥同伐吐谷渾。遂至樹敦,即吐谷渾之舊都,多諸珍藏,而其主先已奔賀真城,留其征南王及數千人固守。寧攻之,偽退,吐谷渾人果開門逐之。因回兵奪門,門未及闔,寧兵遂得入。生獲其征南王,俘獲男女財寶,盡歸諸突厥。北齊高澄立,侯景叛歸梁,而圍彭城。澄遺慕容紹宗討之。將戰,紹宗以梁人剽悍,恐其眾之撓也,召將帥而語之,景又命梁人 曰∶ “逐北勿過二里。”會戰,紹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敗深入。魏人以紹宗之言為信,爭掩擊,遂大敗之。唐安祿山反。郭子儀圍衛州,偽鄭王慶緒率兵來援,分為三軍。子儀陳以待之。預選射者三千人伏於壁內,誡之 曰∶ “俟吾小卻,賊必爭進,則登城鼓噪,弓弩齊發以逼之。”既戰,子儀偽退,而賊果乘之,遂虜慶緒。
張預曰∶
敵人奔北,必審真偽。若旗鼓齊應,號令如一,紛紛紜紜,雖退走,非敗也,必有奇也,不可從之。若旗靡轍亂,人囂馬駭,此真敗卻也。
50 銳卒勿攻。
杜牧曰∶
避實也。楚子伐隨。隨臣季良 曰∶ “楚人尚左,君必左,無與王遇。且攻其右,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隨少師 曰∶ “不當王,非敵也。”不從,隨師敗績。陳 說∶此說是避敵所長,非銳卒勿攻之旨也。蓋言士卒輕銳,且勿攻之,待其懈惰,然後擊之。所謂千里遠鬥,其鋒莫當,蓋近之爾。
何氏曰∶
如蜀先主率大眾東伐吳,吳將陸遜拒之。蜀主從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以金帛爵賞誘動諸夷。先遣將吳班以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諸將皆欲擊之。遜 曰∶ “備舉軍東至,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必大。今但且獎勵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備知其計不行,乃引伏兵八千人從谷中出。遜 曰∶ “所以不聽諸軍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諸將並 曰∶ “攻備當在初。今乃令人五六百里相銜持,經七八月,其詣要害,賊已固守,擊之必無利吳。”遜 曰∶ “備是猾虜,其軍始集,思慮精專,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營,不利。遜 曰∶ “吾已曉破敵之術。”乃令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備因夜遁。魏末,吳將諸葛屬圍新城,司馬景王使 丘儉、文欽等拒之。儉、欽請戰。景王 曰∶ “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令諸將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日,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景王乃令欽督銳卒趣合榆,斷其歸路,恪懼而遁。前趙劉曜遣將計羌,大酋權渠率眾保險阻,曜將游子遠頻敗之。權渠欲降。其子伊餘大言於眾中 曰∶ “往年劉曜自來,猶無若我何。”晨,壓子遠壘門,左右勸出戰。子遠 曰∶ “吾聞伊餘有專諸之勇,慶忌之捷,其父新敗,怒氣甚盛。且西戎勁悍,其鋒不可擬也。不如緩之,使氣竭而擊之。”乃堅壁不戰。伊餘有驕色。子遠侯其無備,夜分誓眾,秣馬蓐食,先晨具甲掃壘而出,遲明設覆而戰,生擒伊餘於陳。唐武德中,太宗率師往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道宗從軍。太宗登玉壁城睹賊,顧謂道宗 曰∶ “賊恃其眾,來邀我戰,汝謂如何?”對 曰∶ “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與力爭。令眾深壁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致竭,自當離散,可不戰而擒。”太宗 曰∶ “汝意見暗與我合。”後賊食盡夜遁,一戰敗之。又太宗征薛仁杲於折 城,賊十有余萬,兵鋒甚銳,數來挑戰。諸將請戰。太宗 曰∶ “我卒新經挫衄,銳氣猶少;賊驟勝,必輕進好鬥。我且閉壁以折之,待其氣衰而後擊,可一戰而破,此萬全計也。”因令軍中 曰∶ “敢言戰者斬。”相持久之,賊糧盡,軍中頗攜貳,其將相繼來降。太宗知仁杲心腹內離,謂諸將 曰∶ “可以戰矣。”令總管梁實營於淺水原以誘之。賊大將宗羅 自恃驕悍,求戰不得,氣憤者久之,及是盡銳攻梁實,冀逞其志。梁實固險不出,以挫其鋒。羅 攻之愈急。太宗度賊已疲,復謂諸將 曰∶ “彼氣將衰,吾當取之必矣。”申令諸將遲明合戰。令將軍龐玉陳於淺水原南,出賊之右,先餌之。羅 並軍共戰,玉軍幾敗。太宗親御大軍,奄自原北,出其不意。羅 回師相拒。我師表里齊奮,呼聲動天,羅 氣奪,於是大潰。又 李靖 從河間王孝恭討蕭銑,兵至夷陵。銑將文士弘率精卒萬屯清江。孝恭欲擊之。靖 曰∶ “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今新出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且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孝恭不從,留靖守營,與賊戰,孝恭果敗,奔於南岸。
張預曰∶
敵若乘銳而來,其鋒不可當,宜少避之,以伺疲挫。晉楚相持,楚晨壓晉軍而陳,軍吏患之。欒書 曰∶ “楚師輕窕,固壘以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又 唐太宗 征薛仁杲,賊兵鋒甚銳,數來挑戰,諸將咸請戰。太宗 曰∶ “當且閉壘以折之,待其氣衰,可一戰而破也。”果然。
51 餌兵勿食。
杜牧曰∶
敵忽棄飲食而去,先須嘗 試,不可便食,慮毒也。後魏文帝時,庫莫奚侵擾,詔濟陰王新成率眾討之。王乃多為毒酒。賊既漸逼,使棄營而去。賊至,喜,競欽。酒酣毒作,王簡輕騎縱擊,俘獲萬計。
陳皞曰∶
此之獲勝,蓋亦偶然,固非為將之道,垂後世法也。 孫子 豈以他人不能致毒於人腹中哉?此言喻魚若見餌,不可食也;敵若懸利,不可貪也。 曹公 與袁紹將文丑等戰,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營。荀攸 曰∶ “此所以餌敵也。安可去之?”即知餌兵非止謂置毒也。食安疑或為貪字也。
梅堯臣曰∶
魚貪餌而亡,兵貪餌而敗。敵以兵來釣我,我不可從。
何氏曰∶
如春秋時,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 曰∶ “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采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於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又如赤眉佯敗,棄輜重走。車載土,以豆覆其上。鄧弘取之,為赤眉所敗。 曹公 未得濟而放牛馬,馬超取之,而公得渡。又如 曹公 棄輜重,文丑、劉備分取之,而為公所破。又如後魏廣陽王元深以乜列河誘拔陵,竟來抄掠,拔陵為於謹伏兵所破。此皆餌之之術也。
張預曰∶
《三略》曰∶ “香餌之下,必有懸魚。”言魚貪餌則為釣者所得,兵貪利則為敵人所敗。夫餌兵非止謂置毒於飲食,但以利留敵,皆為餌也。若 曹公 以畜產餌馬超,以輜重餌袁紹,李矩以牛馬餌石勒之類,皆是也。
52 歸師勿遏。
杜牧曰∶
曹公 自征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繡,以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表與繡復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奇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公謂荀文若 曰∶ “虜遏吾歸心,必能死戰,則不可止而擊也。
王皙曰∶
人自為戰也,勿遏塞之。若猶有他慮,則可要而擊。 曹公 攻鄴,袁尚來救。諸將以為歸師,不如避之。公 曰∶ ”尚從大道來,則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擒耳。“蓋大道 來則歸意全,循山來則顧負險,且有懼心也。
何氏曰∶
如魏初曹操圍張繡於穰,劉表遣兵救繡,以絕軍後。公將引還,繡兵來追,公軍不得進,連營稍前。到安眾,繡與表合兵守險,公軍前後受敵。公乃夜鑿險為地道,悉過輜重,設奇兵。會明,賊謂公為遁也。悉軍來追。乃縱奇兵,步騎夾攻,大破之。公謂荀或 曰∶ ”虜遏吾歸師,與吾死地,是以知勝。“齊建武二年,魏圍鐘離,張欣泰為軍主,隨崔慧景救援。及魏軍退,而邵陽洲上余兵萬人,求輸馬五百匹假道。慧景欲斷路攻之,欣泰說慧景乃聽過也。前秦苻堅征晉,至壽春,兵敗還。長安慕容泓起兵於華澤,堅將苻壑、竇沖、姚萇討之。苻壑勇困輕敵,不恤士眾。泓聞其至也,懼,率眾將奔關東。壑馳兵邀之,姚萇諫 曰∶ “鮮卑有思歸之心,宜驅令出關,不可遏也。”壑弗從。戰於華澤,壑敗績被殺。後涼呂弘攻段業於張掖,不勝,將東走。業議欲擊之。其將沮渠蒙遜諫 曰∶ “歸師勿遏,窮寇勿追,此兵家之戒。不如縱之,以為後圖。”業 曰∶ “一日縱敵,悔將無及。”遂率眾追之,為弘所敗。
張預曰∶
兵之在外,人人思歸,當路邀之,必致死戰。韓信 曰∶ “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克?” 曹公 既破劉表,謂荀或 曰∶ “虜遏吾歸師,吾是以知勝。”又呂弘攻段業,不且,將東走,業欲擊之。或諫 曰∶ “歸師勿遏,兵家之戒。不如縱之,以為後圖。”業不從,率眾追之,為弘所敗。古人似此者多,不可悉陳。
53 圍師必闕。
曹操曰∶
《司馬法》曰∶ “圍其三面,闕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李筌曰∶
夫圍敵必空其一面,示不固也。若四而圍之,敵必堅守,不拔也。項羽坑外黃,魏武圍壺關,即其義也。
杜牧曰∶
示以生路,令無必死之心,因而擊之。後漢妖巫維汜弟子單臣、傅鎮等相聚,入原武城劫掠吏人,自稱將軍。光武遣藏宮將北軍數千人圍之。賊帝時為東海王,對 曰∶ “妖巫相劫,勢無久立,其中必有悔者,但外圍急,不得走耳。小挺緩令得逃亡,則一亭長足以擒矣。”帝即敕令開圍緩守,賊眾分散,遂斬臣、鎮等。大唐天寶未,李光弼領朔方軍。與史思明戰於土門,賊眾退散,四面圍合。弼令開東南角以縱之。賊見開圍,棄甲急走,因追擊之,盡殲其眾。是開一面也。梅堯臣同曹操注。
何氏曰∶
如後漢初,張步據齊地,漢將耿龠總兵討之。步使其大將費邑軍歷下,又分守祝阿、鐘城。龠先擊祝阿,自晨攻城,未日中而拔。故開圍一角,令其眾得奔歸鐘城。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又朱 與徐 共討黃巾余賊,韓忠據宛乞降,不許。因急攻之,連城不克。 登山睹之,顧謂張超 曰∶ “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急逼,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今不如徹圍,並兵入城,忠見圍解,則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圍,忠果出戰, 因破之。又魏太祖圍壺關,下令 曰∶ “城拔,皆坑之。”連月不下。曹仁 曰∶ “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將人自為守,且城固而糧多,攻之則士卒傷,守之則日久。今頓兵堅城之下,攻必死之虜,非良計也。”太祖從之,開城遂降。又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爾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將同會鄴南,士馬精強,號二十萬,圍神武於韓陵山。是時神武馬二千,步卒不滿三萬人。兆、等設圍不合,神武兆等。
張預曰∶
圍其三面,開其一角,示以生路,使不堅戰。後漢朱 討賊帥韓忠於宛,急攻不克。因謂軍吏 曰∶ “賊今外圍周固,所以死戰。若我解圍,勢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果如其言。又 曹公 圍壺關,謂之 曰∶ “城破,皆坑之。”連攻不下。曹仁謂公 曰∶ “夫圍城必示之活門,所以開其生路也。今公許之必死,令人自守,非計也。”公從之,遂拔其城是也。
54 窮寇勿迫。
杜牧曰∶
春秋時,吳伐楚,楚師敗走,及清發,闔閭復將擊之。夫既王 曰∶ “困獸猶鬥,況 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漢宣帝時,趙充國計先零羌。羌睹大軍,棄輜重,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或 曰∶ “逐利行遲。”充國 曰∶ “窮寇也,不可迫。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將 曰∶ “善。”虜果赴水,溺死者數萬,於是大破之也。
梅堯臣曰∶
困獸猶鬥,物理然也。何我 曰∶ 前燕呂護據野王,陰通晉。事覺,燕將慕容恪等率眾計之。將軍傅顏言之恪 曰∶ “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久之策。今賊形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恪 曰∶ “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 ,則未易卒圖也。今圍之於窮城,樵采路絕,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 過於十旬,弊之必矣。何必殘士卒之命而趨一時之利哉?此謂兵不血刃而坐以制勝也。”遂列長圍守之。凡經六月,而野王潰,護南奔於晉,悉降其眾。五代晉將符彥卿、杜重威經略北鄙,遇虜於陽城。戎人十萬圍晉師於中野。乏水,軍人鑿井取泥衣絞而吮之,馬渴死甚眾。彥卿 曰∶ “與其束手就擒,曷若以身殉國?我今窮。乃北勁騎出擊之。會大風揚塵,乘勢決戰,戎人大潰。此彥卿為虜十萬所圍,乃窮 之寇,遂致死力以求生,戎人不悟之,致敗也。
張預曰∶
敵若焚舟破釜,來決一戰,則不可逼迫,蓋獸窮則搏也。晉師敗齊於案,齊侯請盟,晉人不許。齊侯 曰∶ “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晉人懼而與之盟。吳夫既王謂困獸猶鬥,漢趙充國言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蓋亦近之。
55 此用兵之法也。
Chapter 8
1 九變篇
王晰曰∶
晰謂九者數之極,用兵之法,當極其變耳。逸詩 云: “九變復貫。”不知 曹公 謂何為九。或 曰∶ 九地之變地。
張預曰∶
變者,不拘常法,臨事適變,從宜而行之之謂也。凡與人爭利,必知九地之變,故次《軍爭》。
2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
3 圮地無舍。
陳皞曰∶
圮,低下也。孔明謂之地獄。獄者,中下四面高也。
梅堯臣曰∶
山林險阻沮澤之地,不可舍止,無所依也。
何氏曰∶
下篇言圮地則吾將進其涂。謂少固之地,宜速去之也。
張預曰∶
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為圮地。以其無所依,故不可舍止。 衢地合交 [ 宋∶交合 ]。
4 衢地合交 [ 宋∶交合 ]。
何氏曰∶
下篇雲地吾將固其結,言交結諸侯,使牢固也。
張預曰∶
四通之地,旁有鄰國,光往結之,以為交援。
5 絕地無留。
梅堯臣曰∶
始去國,始出境,猶不居輕地,是不可久留也。
張預曰∶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危絕之地,過於重地,故不可淹留久止也。
6 圍地則謀。
賈林曰∶
居四險之中曰圍地。敵可往來,我難出入。居此地者,可預設奇謀,使敵不為我患,乃可濟也。
何氏曰∶
下篇亦雲圍地則謀,言在艱險之地,與敵相持,須用奇險詭序之謀。若漢高為凶奴所圍,用陳平奇計得出,茲近之。
7 死地則戰。
李筌曰∶
置兵於必死之地,人自為私鬥。韓信破趙,此是也。
梅堯臣曰∶
前後有礙,決在死戰。此而上舉九地之大約也。王晰注上之五地並同 曹公。
何氏曰∶
下篇亦雲死地則戰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緩而不戰,氣衰糧絕,不死何待也!
張預曰∶
走無所往,當殊死戰。淮陰背水陳是也。從圮地無舍至此為九變。止陳五事者,舉其大略也。 《九地篇》 中說九地之變唯言六事,亦陳其大略也。凡地有勢有變。 《九地篇》 上所陳者是其勢也,下所敘者是其變也。何以知九變為九地之變?下文 云: 將不通九變,雖知地形,不能得地利。又 《九地篇》云: 九地雲變,屈伸之利,不可不察。以此觀之,主可見也。下既說九地,此復言九變者, 孫子 欲敘五利,故先陳九變。蓋九變五利,相須而用,故兼言之。
8 途有所不由。
杜牧曰∶
後漢光武遣將軍馬援、耿舒討武陵五溪蠻,軍次下雋,今辰州也。有兩道可入,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從充道則路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及軍至,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日費糧,不如進壺頭,其咽,是賊自破。以事上之,帝從援策。乃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濕,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卒。耿舒與兄好侯書 曰∶ “舒前上言,當先擊充道,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死,誠可痛惜。”
王晰曰∶
途雖可以,而有所不從,慮奇伏也。若趙渺說周亞夫,避肴黽顧之間,慮置伏兵,請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是也。
張預曰∶
險厄之地,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故不可由也。不得已而行之,必為權變。韓信知陳餘不用李左車計,乃敢入井陘口是也。
9 軍有所不擊。
曹操曰∶
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困窮之兵,必死戰也。
杜牧曰∶
蓋以銳卒勿攻,歸師勿遏,窮寇勿迫,殆地不可攻。或我強敵弱,敵前軍先至,亦不可擊,恐驚之退走也。言有如此之軍,皆不可擊。斯統言為將須知有此不可擊之軍,即須不擊,益為知變也。故列於《九變篇》中。陳 曰∶ 見小利不能傾敵,則勿擊之,恐重勞人也。
賈林曰∶
軍可威懷,勢將降伏,則不擊。寇窮據險,擊則死戰;可自固守,待其心情取之。
王晰曰∶
曹公曰∶ “軍雖可擊,以地險難久,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則利薄。”晰謂餌兵銳卒,正正之旗,堂堂之陳,亦是也。
張預曰∶
縱之而無所損,克之而無所利,則不須擊也。又若我弱彼強,我曲彼直,亦不可擊。如晉楚相持,士會 曰∶ “楚人德我曲彼直,亦不可擊。如惡楚相持,士會 曰∶ “楚人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義相近也。
10 城有所不攻。
曹操曰∶
城小而固,糧饒,不可攻也,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得十四縣也。
杜牧曰∶
操舍華費不攻,故能兵力完全,深入徐州,得十四且也。蓋言敵於要害之地,深峻城隍,多積糧食欲留我師。若攻拔之,未足為利,不拔則挫我兵勢,故不可攻也。宋順帝時,荊州守沈攸之反。素蓄士馬,資用豐積,戰士十萬,皿馬二千。軍至郢城,功曹臧寅以為∶攻守異勢,非旬日所拔,若不時舉,挫銳損威。今順流長驅,計日可捷。既傾根本,則郢城豈能自固?故兵法 曰∶ “城有所不攻”是也。攸之不從。郢郡守柳世隆重拒攸之。攸之盡銳攻之,不克,從潰走。入林自縊。後周武帝欲出兵於河陽以伐齊,吏部宇文進 曰∶ “今用兵須擇地。河陽要沖,精兵所聚,盡力攻之,恐難得志。如臣所見,彼汾之曲,戊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莫過於此。”帝不納,師竟無功。復大舉伐齊,率用計以滅齊,國家自元和三年至於今三十年間,凡四攻寇。魏薄攻寇之南宮縣,上黨攻寇之臨城縣,太原攻寇之河星鎮。是寇三城池浚壁堅,粟米石金炭麻膏,凡城守之資,常為不可勝之計以備。官軍擊瞄,攻既不拔,兵頓力疲,寇以勁兵來救,故百戰百敗。故三十年間,困天下之功力,攻數萬之寇,四圍其境,通計十歲,竟無尺寸之功者,蓋常地中,不能知變也。
王晰曰∶
城非控要,雖可攻,然懼於鈍兵挫銳;或非堅實,而得士死力;又克雖有期,而救兵至;吾雖得之,利不勝其所害也。
張預曰∶
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為患,則不須攻也。又若深溝高壘,卒不能下,亦不可攻。如士島請伐盒陽,荀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服為笑是也。
11 地有所不爭。
杜牧曰∶
言得之難守,失之無害。伍子胥諫夫差 曰∶ ”今我伐齊,獲其地,猶石田也。“東晉陶侃鎮武昌,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鎮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獵,引諸將佐語之 曰∶ ”我所以設險而御寇,正以長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瞄。乃致禍之由,非御寇也。且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於江南,若羯瞄有可乘之會,此又非所資也。”後庚亮尥之,果大敗也。
王晰曰∶
謂地雖要害,敵已據之,或得之無所用,若難守者。
張預曰∶
得之不便於戰,失之夫害於己,則不須爭也。又若遼遠之地,雖得之,終非己有,亦不可爭。如 吳子 伐齊,伍員諫 曰∶ “得地於齊,猶獲石田也。不如早從事於越。”不聽,為越所滅是也。
12 君命有所不受。
李筌曰∶
苟便於事,不拘君命。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揚干是也。
杜牧曰∶
《尉繚子》曰∶ “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無天於上,無地下於,無敵於前,無主於後。”
賈林曰∶
決必勝之機,不可推於君命,荀利社稷,專之可也。
孟氏曰∶
無敵於前,無君於後。閫外之事,將軍制之。
張預曰∶
苟便於事,不從君命。夫王曰“見義而行不待命”是也。自“涂有所不由”至此為五利。或 曰∶ 自“圮地無舍”至“地有所不爭”為九變。謂此九事皆不從中覆,但臨時制宜,故統之以“君命有所不受。”
13 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賈林曰∶
九變,上九事。將帥之任機權,遇勢則變,因利則制,不拘常道,然後得其通變之利。變之則九,數之則十,故君命不在常變例也。
何氏曰∶
孫子 以九變名篇,解者十有余家,皆不條其九變之目者,何也?蓋自圮地無舍而下,至君命有所不受,其數十矣,使人不得不惑。愚熟觀文意上下,止述其地之利害爾。且十事之中,君命有所不受且非地事,昭然不類矣。蓋 孫子 之意,言凡 之將,合聚軍眾,如經此九地,有害而無利,則當變之,雖君命使之舒留攻爭,亦不受也。況下文文盲,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其君命豈得與地形而同算也?況下之《地形篇》 云: “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厥旨盡在此矣。
14 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賈林曰∶
雖知地形,心無通變,豈惟不得其利,亦恐反受害也。將貴適變也。
張預曰∶
凡地有形有變,知形而不曉變,豈能得地之利?
15 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賈林曰∶
五利五變,亦在九變之中。遇勢能變則利,不變則害,在人故無常體,能盡此理,乃得人之用也。五變謂∶途雖近,知有險阻、奇伏之變而不由;軍雖可擊,知有窮蹙死鬥之變而不擊;城雖勢孤可攻,知有糧充、兵銳、將智、臣忠不測之變而不攻;地雖可爭,知得之難守、得之無利、有反奪傷人之變而不爭;君命雖宜從之,知有內御不利之害而不受。此五變者,臨時制宜,不可預定。貪五利者∶途近則由,軍勢孤則擊,城勢危則攻,地可取則爭,軍可用則受命。貪此五利,不知其變,豈惟不得人用,抑亦敗軍傷士也。
張預曰∶
凡兵有利有變,知利而不識變,豈能得人之用? 曹公 言下五事為五利者,謂九變之下五事也,非謂“雜於利害‘已下五事也。
16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
賈林曰∶
雜,一為親,一為難。言利害相參雜,智者能慮之慎之,乃得其利也。梅堯臣同曹操注。
張預曰∶
智者慮事,雖處和地必思所以害,雖處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變之謂也。
17 雜于利,而務可信也。
杜牧曰∶
信,申也。言我欲取利於敵人,不可但見取敵人之利,先須以敵人害我之事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我所務之利乃可申行也。
賈林曰∶
在利之時則思害以自慎。一 云: 以害雜利行之,威令以臨之,刑法以戮之,已不二三,則眾務皆信,人不敢欺也。
張預曰∶
以所害而參所利,可以伸己之事。鄭師克蔡,國人皆喜,惟子產懼 曰∶ ”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糖大焉。”後楚果伐鄭。此是在利思害也。
18 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杜牧曰∶
我欲解敵人之患,不可但見敵能害我之事,亦須先以我能取敵人之利,參雜而計量之,然後有秘可能釋也。故上文雲,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也。譬如敵人圍我,我若但知突圍而去,志必懈怠,即必為追擊;未若勵士奮擊,因戰勝之利以解圍也。舉一可知也。
賈林曰∶
在害之時,則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則生,投之亡地則存,是其患解也。
張預曰∶
以所利而參所害,可以解己之難。張方入洛陽,連戰皆敗,或勸方宵遁。方 曰∶ “兵之利鈍是,崮敗以為成耳。”夜潛進逼敵,遂致克捷。此是在害思利也。
19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
杜牧曰∶
惡,音一路反。言敵人苟有其所惡之事,我所乘而害之。不失其機,則能屈敵也。
賈林曰∶
為害之計,理非一途。或誘其賢智,令彼無臣;或遺以奸人,破其政令;或為巧許,間其君臣;或遺工巧,使其人疲財;或饋淫樂,變其風俗;或與美人,惑亂其心。此數事若能潛運陰謀,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張預曰∶
致之於受害之地,則自屈服。或 曰∶ 間之使君臣相疑,勞之使民失業,所以害之也。若韋孝寬間斛律光,高潁平陳之策是也。
20 役諸侯者以業。
曹操曰∶
業,事也。使其煩勞,若彼入我出,彼出我入也。
杜牧曰∶
言勞役敵人,使不得休,我須先有事業,乃可為也。事業者,兵眾、國富、人和、令行也。
王晰曰∶
常若為攻襲之業,以弊敵也。田常曰∶“吾兵業已加魯矣。”
張預曰∶
以事勞之,使不得休。或 曰∶ 壓之以富強之業,則可役使。若晉楚國強,鄭人以犧牲玉帛奔走以事之是也。
21 趨諸侯者以利。
孟氏曰∶
趨,速也。善示以利,令忌變而速至,我作變以制之,亦謂得人之用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22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23 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何氏曰∶
吳略 曰∶ “君子當安平之世,刀劍不離身。”古諸侯相見,兵衛不徹警,蓋雖有文事,必有武備;況守邊固圉,交刃之際歟?凡兵所以勝者,謂擊其空虛,襲其懈怠。苟嚴整終事,則敵人不至。 《傳》曰∶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昔晉人御秦,深壘固軍以待之,秦師不能久。楚為陳,而吳人至,見有備而返。程不識將屯,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鬥,吏治軍簿,瞄不得犯。朱然為軍師,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使敵不知所備,故出輒有功。是謂能外御其侮者乎?常能居安思危,在治思亂,戒之於無形,防之於未然,斯善之善者也。其次丸如險其走集,明其伍候,慎固其封守,繕完其溝隍,或多調軍食,或益修戰械。故 曰∶ 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又 曰∶ 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勞我佚,彼老我壯,亦可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不戰而屈人之師也。若夫莒以恃陋而潰,齊以狎敵而殲,虢以易晉而亡,魯以果邾而敗,募殲小羅而無次, 吳子 入巢而自輕,斯皆可以作鑒也。故吾有以待、吾有所不可攻者,能豫備之之謂也。
張預曰∶
言須思患而預防之。 《傳》曰∶ “不備不虞,不可以師。”
24 故將有五危。
25 必死,可殺也。
曹操曰∶
勇而無慮,必欲死鬥,不可曲撓,可以奇伏中之。
杜牧曰∶
將愚而勇者,患也。 黃石公曰∶ “勇者好行其志,愚首不顧其死。”《 吳子 》 曰∶ “凡人之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將也。”梅堯臣同李筌注。
何氏曰∶
《司馬法》曰∶ “上死不勝”。言貴其謀勝也。
張預曰∶
勇而無謀,必欲死鬥,不可與力爭,當以奇伏誘致而殺之。故 《司馬法》曰∶ “上死不勝”,言將無策略,止能以死先士卒,則不勝也。
26 必生,可虜也。
杜牧曰∶
晉將劉裕溯江追醒玄,戰於崢嶸洲。於時義軍數千,去兵甚盛。而玄懼而敗衄,常漾輕舸於舫側,故其眾募有鬥心。義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是以大敗也。
孟氏曰∶
將之怯弱,志必生返,意不親戰,士卒不精,上下猶豫,可急擊而取之。《新訓》 曰∶ “為將怯懦,見利而不能進。”《 太公 》 曰∶ “失利後時,反受其殃。”
王晰曰∶
無鬥志。 曹公曰∶ ”見利怯不進也。“晰謂見害亦輕走矣。
何氏曰∶
《司馬法》曰∶ “上生多疑。”疑為大患也。
張預曰∶
臨陳畏,怯必欲生返,當鼓噪乘之,可以瞄也。晉楚相攻,晉將趙嬰齊令其徒先具於河,欲敗而先濟是也。
27 忿速,可侮也。
李筌曰∶
急疾之人,性剛而可侮 致也。太宗殺宋老生而平霍邑。
杜牧曰∶
忿者,剛怒也;速者,褊急也;性不厚重也。若敵人如此,可以陵侮,使之輕進而敗之也。十六國姚襄攻黃落,前秦苻生遣苻黃眉、鄧羌討之。襄深溝高壘,固守不戰。鄧羞說黃眉 曰∶ “襄性剛很,易以剛動。若長驅鼓行,直壓其壘,必忿而出師,可一戰而也。”黃眉從之。襄怒,出戰,黃眉等斬之。
張預曰∶
剛愎褊急之人,可凌侮而致之。楚子玉剛忿,晉人執其使以怒之,果從晉師,遂為所敗是也。
28 廉潔,可辱也。
杜牧曰∶
此言敵人若高壁固壘,欲老我師,我勢不可留,利在速戰。揣知其將多忿急,則輕侮而致之;性本廉潔,則污辱之。如諸葛孔明遣司馬仲達以鵲巾幗,欲使怒而出戰。仲達忿怒欲濟師,魏帝遣辛毗仗節以止之。仲達之才,猶不勝其忿,況常才之人乎?
29 愛民,可煩也。
曹操曰∶
出其所必趨,愛民者則必倍道兼行以救之;救之則煩勞也。
李筌曰∶
攻其所愛,必卷甲而救;愛其人,乃可以計疲。
杜牧曰∶
言仁者愛人者,惟恐殺傷,不能舍短從長,棄彼取此,不度遠近,不量事力,凡為我攻,則必來救。如此,可以煩之,令其勞頓,而後取之也。 [ ? ]
陳皞曰∶
兵有須救不必壞者。項羽救趙,此須救也;亞夫委梁,不必救也。 [ ? ]
賈林曰∶
廉潔之人,不好侵驚,愛人之仁,不好鬥戰,辱而煩之,其動必敗。 [ ? ]
王皙曰∶
以奇兵若將攻城邑者,彼愛民,必數救,則煩勞也。 [ ? ]
張預曰∶
民雖可愛,當審利害。若無微不救,無遠不援,則出其所必趨,使煩而困也。
30 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
陳皞曰∶
良將則不然。不必死,不必生,隨事而用,不忿速,不恥辱,見可如虎,否則閉戶。動靜以計,不可喜怒也。 [ ? ]
何氏曰∶
將材古今難之,其性往往失於一偏爾,故 孫子 首篇言,“將者,智、信、仁勇、嚴”,貴其全也。 [ ? ]
張預曰∶
庸常之將,守一而不知變,故取則於己,為凶於兵。智者則不然,雖勇而不必死,雖怯而不必生,雖剛而不可侮,雖廉而不可辱,雖仁而不可煩也。
31 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陳皞曰∶
良將則不然。不必死,不必生,隨事而用,不忿速,不恥辱,見可如虎,否則閉戶。動靜以計,不可喜怒也。 [ ? ]
何氏曰∶
將材古今難之,其性往往失於一偏爾,故 孫子 首篇言,“將者,智、信、仁勇、嚴”,貴其全也。 [ ? ]
張預曰∶
庸常之將,守一而不知變,故取則於己,為凶於兵。智者則不然,雖勇而不必死,雖怯而不必生,雖剛而不可侮,雖廉而不可辱,雖仁而不可煩也。
Chapter 9
1 行軍篇
張預曰∶
知九地之變,然後可以擇利而行軍,故次《九變》。
2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張預曰∶
自“絕山依谷”至“伏奸之所處”,則處軍之事也。自“敵近而靜”至“必謹察之”,則相敵之事也。相,猶察也,料也。
3 絕山依谷。
李筌曰∶
軍,我;敵,彼也。相其依止,則勝敗這數、彼我之勢可知也。絕山,守險也。谷近水草。夫列營壘,必先分卒守隘,縱畜牧,收樵采而後宋。
杜牧曰∶
絕,過也;依,近也。言行軍經過山險,須近谷而有水草之利也。《 吳子 》 曰∶ “無當天灶大谷之口。”言不可當谷。但近谷而處可也。
賈林曰∶
兩軍相當敵,宜擇利而動。絕山,跨山;依谷,傍谷也。跨山無後患,依谷有水草也。
王晰曰∶
絕,度也;依,謂附近耳。 曹公曰∶ “近水草利便也。”
張預曰∶
絕,猶越也。凡行軍越過山險,必依附溪谷而居,一則利水草,一則負險固。後漢武都羌為寇,馬援討之。癘在山上,援據便地,奪其水草,不與戰。羌窮困,悉降。羌不知依谷之利也。
4 視生處高。
杜牧曰∶
言須處高而面南也。陳 曰∶ 若地有東西,其法何如?答 曰∶ 然則面東也。
賈林曰∶
居陽曰生,視生為無蔽冒;物色處軍當在高。
梅堯臣曰∶
若在陵之上,必向陽而居。處高,乘便也。
5 戰隆無登。
曹操曰∶
無迎高也。李筌∶敵自高而下,我無登而取之。
杜牧曰∶
隆,高也。言敵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敵人而接戰也。一作“戰降無登”。降,下也。
張預曰∶
敵處隆高之地,不可登迎與戰。一本作“戰降無登迎”,謂敵下山來戰,引我上山,則不可登迎。
6 此處山之軍也。
張預曰∶
凡高而崇者,皆謂之山。處山拒敵,以上三事為法。
7 絕水必遠水。
杜牧曰∶
魏半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欲依水為陣以拒之。淮 曰∶ “此示弱而不足挫敵。不如遠水為陣,引而致之。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列陳,備疑,不敢渡。
張預曰∶
凡行軍過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遠,一則引敵使渡,一則進退無礙。郭淮遠水為陣,劉備悟之而不渡是也。
8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
李筌曰∶
韓信殺龍且於濰水,夫王敗楚子於清發是也。
杜牧曰∶
楚漢相持,項羽自擊鼓越,令其大司馬曹咎守成皋。漢這挑戰,咎涉汜水戰。漢軍候半涉,擊,大破之。水內乃涔也,誤為內耳。
王晰曰∶
內當作涔。迎於水涔,則敵不敢,濟遠則趨利不及,當得其宜也。
何氏曰∶
如春秋時,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 曰∶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 曰∶ “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 告。公 曰∶ “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宋公違之,故敗也。吳伐楚,楚師敗;及清發,將擊之。擊王 曰∶ 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魏將郭淮在漢中,蜀主劉備欲渡漢水來攻。時諸將等議 曰∶ “眾寡不敵。”欲依水為陳以拒之。淮 曰∶ “此則示弱,而不足以挫敵,非算也。不如遠水為陳,引而 這,半濟而後擊,備可破也。”既陳,備疑,不敢渡。唐武德中,薛萬均與羅藝守幽燕。竇建德率眾十萬寇範陽。萬均謂藝 曰∶ “眾寡不敵,今若出鬥,百戰百敗,當以計取之。可令贏兵弱馬阻不背城為陳以誘之。賊若渡水交兵,諸公精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渡而擊之。”從之。建德渡水,萬均擊破之。
張預曰∶
敵若引兵渡水來戰,不可迎之於水邊。俟其半,濟行列未定,首尾不接,擊之必勝。公孫瓚敗黃巾賊於東光,薛萬均破竇建德於範陽,皆用此術也。
9 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
杜牧曰∶
言我欲用戰,不可近水迎敵,恐敵人疑我不渡也。義與上同,但客主詞異耳。
王晰曰∶
我利在戰,則當差遠,使敵必渡而與之戰也。
張預曰∶
我欲必戰,勿近水迎敵,恐其不得渡;我不欲戰,則阻水拒之,使不能。濟晉將陽處父與楚將子上夾 不而軍。陽子退舍,欲使楚人渡;子上亦退舍,欲令晉師渡。遂皆不戰而歸。
10 視生處高,
曹操曰∶
水上亦當處其高也。前向水,後當依高而處之。
王晰曰∶
曹公曰∶ “水上亦當處其高”,指謂為謂近水之地;下曹注 云: “恐溉我也”疑當在此下。
何氏曰∶
視生向陽,遠視也。軍處高,遠見敵勢,則敵人不得潛來出我不意也。
11 無迎水流。
李筌曰∶
恐溉我也。智伯灌趙襄子,光武潰王尋,迎水處高乃敗之。
杜牧曰∶
水流就下,不可於插下處軍也,恐敵人開決灌浸我也。上文雲,視生處高也。諸葛武侯 曰∶ “水上之陳,不逆其流。”此言我軍船亦不可泊於下流,言敵人得以乘流而薄我也。
賈林曰∶
水流之地,可以溉吾軍,可以流毒藥。迎,逆也。一雲,逆流而營軍,兵家所忌。
梅堯臣曰∶
無軍下流,防其決灌。舳艫之戰,逆亦非便。
王晰曰∶
當乘上流。魏曹仁征吳,欲攻濡須洲中。蔣濟 曰∶ “賊據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謂自內地獄 ,危亡之道也。”仁不從而敗。
張預曰∶
插地勿居,恐決水溉我。戰亦不可處下流,以彼沿我溯,戰不便也。兼慮敵人人投毒上流。楚令尹拒吳,卜戰不吉。司馬子魚 曰∶ “我得上流,何故不吉?”遂決戰,果勝。是軍須居上流也。
12 此處水上之軍也。
張預曰∶
凡近水為陳,皆謂水上之軍,。水上拒敵,以上五事為法。
13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
陳暭曰∶
斥,咸鹵之地,水草惡,漸沼不可處軍。《新訓》 曰∶ “地固斥澤,不生五谷”者是也。
張預曰∶
《刑法志》 云: “山川沈斥。”顏師古注 曰∶ “沈,深水之下;斥,咸鹵之地。”然則斥澤謂瘠鹵漸洳之所也。以其地氣濕潤,水草薄惡,故宜急過。
14 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
李筌曰∶
急過不得,戰必依水背樹。夫有水樹,其地無陷溺也。
杜牧曰∶
斥鹵之地,草木不生,謂之飛鋒。言於此忽遇敵,即須擇有水草林木而止之。
張預曰∶
不得已而會兵於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為險阻。
15 此處斥澤之軍也。
16 平陸處易,
杜牧曰∶
言於平陸,必擇就其中坦易平穩之處以處軍,使我車騎得以馳逐。王晰同曹操注。
張預曰∶
平原廣野,車騎之地。必擇其坦易無坎陷之處以居軍,所以利於馳突也。
17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
李筌曰∶
夫人利用,皆便於右,是以背之。前死,致敵之地;後生,我自處。
杜牧曰∶
《 太公 》 曰∶ “軍必左川澤而右丘陵。”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御高,故戰便於軍馬也。
賈林曰∶
岡阜曰生,戰地曰死。後岡阜,處軍穩;前臨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轉順也
梅堯臣曰∶
擇其坦易,車騎便利;右背丘陵,勢則有賃;前低後隆,戰者所便。
王晰曰∶
凡兵皆宜向陽,既後背山,即前生後死。疑文誤也。
張預曰∶
雖是平陸,須有高阜,必右背之,所以恃為形勢者也。前低後高,所以便乎奔擊也。
18 此處平陸之軍也。
19 凡此四軍之利,
張預曰∶
山、水、斥澤、平陸之四軍也。諸葛亮 曰∶ “山陸之戰不升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渺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此兵之利也。”
20 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曹操曰∶
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
李筌曰∶
黃帝始受兵法於風後,而滅四方,故曰勝四帝也。
梅堯臣曰∶
“四帝”當為“四軍”字之誤歟?言黃帝得四者之利,處山則勝山,處水上則勝水上,處斥澤則勝斥澤,處平陸則勝平陸也。
王晰曰∶
“四帝”或曰當作“四這”。 曹公曰∶ “黃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一本“無”作“亦”。
張預曰∶
黃帝始立,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按 《史記 · 黃帝紀》云: “與炎帝戰於阪泉,與尤戰於涿鹿,北逐葷粥。”又 太公《六韜》 言黃帝七十戰而定天下。此即是有四方諸侯戰也兵家之法,皆始於黃帝,故云然也。
21 凡軍喜高而惡下,
梅堯臣曰∶
高則爽塏,所以安和,亦以便勢;下則插濕,所以生疾,亦以難戰。
張預曰∶
居高則便於覘望,利於馳逐;處下則難以為固,易以生疾。
22 貴陽而賤陰,
23 養生而處實。
曹操曰∶
恃滿實也。養生向水草,可放牧養畜乘。實,猶高也。
張預曰∶
養生謂就善水草放牧也。處實謂倚隆高之地以居也。
24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杜牧曰:
生者陽也;實者高也。言言養之於高,則無卑濕陰翳,故百疾不生,然後必可勝也。
張預曰∶
居高面陽,養生處厚,可以性勝。地氣乾,故疾癘不作。
25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
26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27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杜牧曰∶
言過溪澗,見上流有沫,此乃上源有雨,待其沫盡水定,乃可涉;不爾,半涉恐有瀑水卒至也。
張預曰∶
渡未及畢,濟而大水忽至也。沫謂水上泡漚。
28 凡地有絕澗。
29 天井。
30 天牢。
31 天羅。
32 天陷。
33 天隙。
34 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
山深水大者為約澗;四方高、中央下為天井;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可以羅絕人者為天羅;地形陷者為天陷;山澗道追狹、地形深數尺長數丈者為天隙。
杜牧曰∶
《軍讖》 曰∶ “地形坳下,大水所及,謂之天井。山澗迫狹,可以絕人,謂之天牢。澗闊,不測淺 ,道路泥濘,人馬不通,謂之天陷。地多溝坑坎陷木石,謂之天隙。林木隱蔽,蒹葭深遠,謂之天羅。”
賈林曰∶
兩岸深闊斷人行為絕澗;下中之下為天井;四邊澗險,水草相兼,中央傾側,出入皆難,為天牢;道路崎嶇,或寬或狹,細澀難行,為天羅;地多沮洳為天陷;兩邊險絕,形狹長而數里,中間難通人行,可以絕塞出入,為天隙。此六害之地,不可近背也。
王晰曰∶
晰謂絕澗當作絕天澗,脫“天”字耳。此六者皆自然之形也。牢謂如獄牢,羅謂如網羅也。陷謂溝坑淤濘之所,隙謂木石若隙罅之地。軍行過此勿近,不然,則脫有不虞,智力無所施也。
張預曰∶
溪谷深峻瑩可過者為絕澗;外高中下、眾水所歸者為天井;山險環繞,所入者隘,為天牢;林木縱橫、葭葦隱蔽者為天羅;陂池泥濘、漸車凝騎者為天陷;道路迫狹;地多坑坎者為天隙。凡遇此地,宜遠過不可近之。
35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杜牧曰∶
迎,向也;背,倚也。言遇此六害之地,吾遠之向之,則進止自由;敵人近之倚之,則舉動有阻。故我利而敵倚,則我利敵凶。
張預曰∶
六害之地,我既遠之向之,敵自近之倚之。我則行止有利,彼則進退多凶也。
36 軍行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翳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曹操曰∶
險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葦者,眾草所聚;山林者,眾木所居也。翳薈者,可屏蔽之處也。此以上論地形也。以下相敵情也。
梅堯臣曰∶
險阻,隘也,山林之所產;潢井,下也,葭葦之所生;皆翳薈足以蒙蔽。當掩搜,恐有伏兵。
張預曰∶
險阻,丘阜之地,多生山林;潢井,卑下之處,多產葭葦;皆翳薈可以蒙蔽。必降索之,恐兵伏其中。又慮奸細潛隱,覘我虛實,聽我號令。伏奸當為兩事。
37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38 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杜牧曰∶
若近以挑我,則有相薄之勢,恐我不近,故遠也。
陳暭曰∶
敵人相近而不挑戰,恃其守險也。若遠而挑戰者,欲誘我使進,北利而奮擊也。
張預曰∶
兩軍相近而終不動者,倚恃險固也;兩軍相遠而數挑戰者,欲誘我之進也。 《尉繚子》曰∶ “分險者無戰心。”言敵人先分得險地,則我勿與之戰也。又 曰∶ “挑戰者無全氣。”言相去遠則挑戰,而延誘我進,即不可以全氣擊之,與此法同也。
39 其所居者易利也。
杜牧曰∶
言敵不居險阻而居平易,必有以便利於事也。一本 云: 士爭其所居者,易利也。
賈林曰∶
敵之所居,地多便利,故挑我使前就己之便,戰則易獲其利,慎勿從之也。
張預曰∶
敵人舍險而居易者,必有利也。或 曰∶ 敵欲人之進,故處於平易,以示利而誘我也。
40 眾樹動者,來也。
張預曰∶
凡軍,必遣善視者登亮覘敵。若見林木動搖者,是斬木除道而來也。或 曰∶ 不止除道,亦將為兵器也。若晉人伐木益兵是也。
41 眾草多障者,疑也。
杜牧曰∶
言敵人或營壘未成,或拔軍潛去,恐我來追,或為掩襲,故結草使往往相聚,如有人伏藏之狀,使我疑而不敢進也。
賈林曰∶
結草多為障蔽者,欲使我疑之,於中兵必不實,欲別為攻襲,宜審備之。
張預曰∶
或敵欲追我,多為障蔽,設留形而遁,以避其追。或欲襲我,叢聚草木以為人屯,使我備東而擊西。皆可以為疑也。
42 鳥起者,伏也。
43 獸駭者,覆也。
杜牧曰∶
凡敵欲覆我,必由他道險阻林木之中,故驅起伏獸駭逸也。覆者,來襲我也。
陳暭曰∶
覆者,謂隱於林木之內,潛來掩我,候兩軍戰酣,或出其左右,或出其前後,若驚駭伏獸也。
張預曰∶
凡欲掩覆人者,必由險阻草木中來,故驚起伏獸奔駭也。
44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張預曰∶
車馬行疾而勢重,又轍跡相次而進,故塵埃高起而銳直也。凡軍行須有探候之人在前,若見敵塵,必馳報主將。如潘黨望晉塵,使騁而告是也。
45 卑而廣者,徒來也。
張預曰∶
徒步行緩而跡輕,又行列疏遠,故塵低而來。
46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李筌曰∶
煙塵之候。晉師伐齊,曳柴從之。齊人登,則畏其眾,乃夜遁。“薪來”即其義也。此筌以“樵采”二字為“薪來”字。
杜牧曰∶
樵采者,各隨所向,故塵埃散衍。條達,縱橫斷絕貌也。
張預曰∶
分遣廝役,隨處樵采,故塵埃散亂而成隧道。
47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張預曰∶
凡分柵營者,必遣輕騎,四面近視其地,欲周知險易廣狹之形,故塵微而來。
48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杜牧曰∶
言敵人使來,言辭卑遜,復增壘涂壁,若懼我者,是欲驕我使懈怠,必來攻我也。趙奢救閼與,去邯鄲三十里,增壘不進。秦間來,必善食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果大喜 曰∶ “閼與非趙所有矣!”奢既遣秦間,乃倍道兼行,掩秦不備,擊之,遂大破秦軍也。
張預曰∶
使來辭遜,敵復增備,欲驕我而後進也。田單守即墨,燕將騎劫 圍之。單身操版插,與士卒分功,使妻妾編行伍之間,散食饗士。乃使女子乘城,約降。燕大喜。又收民金千鎰,令富豪遣使遺燕將,書 曰∶ “城即隆。願無瞄妻妾。”燕人益懈。乃出兵擊,大破之。
49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杜牧曰:
吳王夫差北征,會晉定公於黃池,越王勾踐伐吳,吳晉方爭長未定。吳王懼,乃合大夫而謀 曰∶ “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王孫 曰∶ “必會而先之。”吳王 曰∶ “先之若何?” 曰∶ “今夕必挑戰,以廣民心,乃能至也。”於是吳王以帶甲三萬人,去晉軍一里,聲動天地。晉使董褐視之。吳王親對 曰∶ “孤之事君在今日,不得事君亦在今日。”董褐 曰∶ “臣觀吳王之色,類有大憂。吳將毒我,不可與戰。”乃許先敵。吳王既會,遂還焉。
張預曰∶
使來辭壯,軍又前進,欲脅我而求退也。秦行人夜戒晉師 曰∶ “兩軍之士,皆未也,來日請相見。”晉臾駢 曰∶ “使者自動而言肆,懼我也。”秦果宵遁。
50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張預曰∶
輕車,戰車也。出軍其旁,陳兵欲戰也。按魚麗之陳,先偏後伍。言以車居前,以伍次之。然則是欲戰者,車先出其側也。
51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李筌曰∶
無質盟之約請和者,必有謀於人。田單詐騎劫,紀信誑項羽,即其義也。
杜牧曰∶
貞元三年,吐蕃首領尚結贊因侵掠河曲,遇疫癘,人馬死者大半。恐不得回,乃詐與侍中馬燧款懇,因奏請盟會。燧乃盟之。時河中節度使渾奏 曰∶ “若國家勒兵境上,以謀伐為計。蕃戒請盟,亦聽信之。今吐蕃無所求於國家。遽請盟會,必恐不實。”上不納。渾率眾二萬,屯涇州平涼縣。盟壇在縣西三十里。五月十三日。率三千人會壇所。吐蕃果衷甲劫盟焉。陳 曰∶ 因盟相劫,不獨國朝。晉楚會於宋。楚人衷甲,欲襲晉。惡人知之,是以失信也。今言無約而請和,蓋總論。兩國之師,或侵或伐,彼我皆未屈弱,而無故請和好者,此必敵人國內有憂危之事,欲為苟且暫安之計;不然,則知我有可圖之勢,欲使不疑,先求和好,又臣服於浚。知浚不疑,乃請修朝覲之禮。浚許之。及入,因誅浚而滅之。
張預曰∶
無故請和,必有奸謀。漢高祖欲擊秦軍,使酈食其持重寶啖其將賈豎,秦將果欲連和。高在其怠而擊之,秦師大敗。又晉將李矩守滎陽,劉暢以三萬人討之。矩遣使奉牛酒請降。潛匿精兵,見其弱卒。暢大饗士卒,人皆醉飽。矩夜襲之,暢僅以身免。
52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
杜牧曰∶
上文“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蓋先出車定戰場界,立旗為表,奔走赴表,以為陳也。旗者,期也,與民期於下也。《 周禮 · 大》 曰∶ “車驟徒趨,及喪乃止”是也。
賈林曰∶
尋常之期不合奔走,必有遠兵相應,有晷刻之期,必欲合勢同來攻我,宜速備之。
張預曰∶
立旗為表,與民期於下,故奔走以赴亡。《 周禮 》 曰∶ “車驟徒趨,及表乃止”是也。
53 半進半退者,誘也。
張預曰∶
詐為亂形,是誘我也。若 吳子 以辦徒示不整,以誘楚師之類也。
54 杖而立者,饑也。
張預曰∶
凡人不食則困,故倚兵器而立。三軍飲食,上下同時,故一人饑,則三軍皆然。
55 汲而先飲者,渴也。
杜牧曰∶
命之汲水,未及而先取者,渴也。睹一人,三軍可知也。
56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張預曰∶
士卒疲勞,不可使戰,故雖見利,將不敢進也。
57 鳥集者,虛也。
杜牧曰∶
設留形而遁。齊與晉相持,叔向 曰∶ “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後周齊王憲伐高齊,將班師,乃以柏葉為幕,燒烘壤去。高齊視之,二日乃知其空營,追之不及。此乃設留形而遁走也。陳曰;此言敵人若去,營幕必空,禽鳥既無畏,乃鳴集其上。楚子元伐鄭,將奔,諜者告 曰∶ “楚幕有烏。”乃止。則知其是設留形而遁也。此篇蓋 孫子 辯敵之情偽也。
梅堯臣曰∶
敵人既去,營壘空虛,鳥烏無猜,來集其上。
張預曰∶
凡敵潛退,必存營幕。禽鳥見空,鳴集其上。楚伐鄭,鄭人將奔。諜告 曰∶ “楚幕有鳥。”乃止。又晉伐齊,叔向 曰∶ “城上有烏,齊師其遁。”此乃設留形而遁也。
58 夜呼者,恐也。
杜牧曰∶
恐懼不安,故夜呼以自壯也。陳 曰∶ 十人中一人有勇,雖九人怯懦,恃一人之勇,亦可自安。會軍士夜呼,蓋是將無勇。曹說是也。孟氏同陳注。
張預曰∶
三軍以將為主。將無膽勇,不能安眾,故士卒恐懼而夜呼。若晉軍終夜有聲是也。
59 軍擾者,將不重也。
杜牧曰:
言進退舉止輕佻率易,無威重,軍士亦擾亂也。
陳暭曰∶
將法令不嚴,威容不重,士因以擾亂也。梅堯臣同陳注。
張預曰∶
軍中多驚擾者,將不持重也。張遼屯長社,夜。軍中忽亂,一軍盡擾。遼謂左右∶“勿動。是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士安坐,遼中陳而立,有頃即定。此則能持重也。
60 旌旗動者,亂也。
杜牧曰∶
魯莊公敗齊於長久,曹剛請逐之。公 曰∶ “若何?”對 曰∶ “視其轍亂而旗靡,故逐之。”
張預曰∶
旌旗所以齊眾也,而動搖無定,是部伍雜亂也。
61 吏怒者,倦也。
張預曰∶
政令不一,則人情倦,故吏多怒也。晉楚相攻,晉裨將趙旃、魏怒而欲敗晉軍,皆奉命於楚。克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是也。
62 粟馬肉食,軍無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李筌曰∶
殺其馬而食肉,故曰軍無糧也。不返舍者,窮迫不及灶也。
杜牧曰∶
粟馬,言以糧谷馬也。肉食者,殺牛馬饗士也。軍無懸者,悉破之,示不復炊也。不返其舍者,晝夜結部伍也。如此皆是窮寇,必欲訣一戰爾。音府,炊器也。
梅堯臣曰∶
給糧以乎馬,殺畜以饗乎士,棄不復炊,暴露不返舍,是欲訣戰而求勝也。
王晰曰∶
粟馬肉食,所以為力且久也。軍無,不復飲食也。不返舍,無回心也。皆謂以死決戰耳。敵如此者,當堅守以待其弊也。
張預曰∶
捐糧谷以馬,殺牛畜以饗士,破釜及,不復炊,暴露兵眾,不復反舍,茲窮寇也。孟明焚,楚軍破釜之類是也。
63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
曹操曰∶
諄諄,語貌;翕翕,失志貌。李筌∶ 離翕翕,竊語貌。士卒之心恐上,則私語而言,是失眾也。
杜牧曰∶
離者,乏氣聲促也;翕翕者,顛倒失次貌。如此者,憂在內,是自失其眾心也。
賈林曰∶
諄諄,竊議貌;翕翕,不安貌;徐與人言,遞相問貌。如此者,必散失部曲也。
梅堯臣曰∶
諄諄,吐誠懇也;翕翕,曠職事也;緩言強安,恐眾離也。
王晰曰∶
諄諄,語誠懇之貌;翕翕者,患其上也。將失人心,則眾相與語誠懇,而患其上也。
張預曰∶
諄諄,語也;翕翕,聚也;徐,緩也。言士卒相聚私語,低緩而言,以非其上。是不得眾心也。
64 (數?)屢賞者,窘也。
65 數罰者,困也。
66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賈林曰∶
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非精練,如此之將,先欲強暴伐入,眾悖則懼也。至懦之極也。
梅堯臣曰∶
先行乎嚴暴,後畏其眾離,訓罰不精之極也。
王晰曰∶
敵先行列暴,後畏其眾離,為將不精之甚也。
張預曰∶
先輕敵,後畏人,或 曰∶ 先刻暴御下,後畏眾叛己,是用威行愛不精之甚,故上文以數賞數罰而言也。
67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杜牧曰∶
所以委質來謝,此乃勢已窮,或有他故,必欲休息也。
張預曰∶
以所親愛委質一謝,是勢力窮極,欲休兵息戰也。
68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杜牧曰∶
盛怒出陣,久不交刃,復不解去,有所待也。當謹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梅堯臣曰∶
怒而來逆我,久而不接戰,且又不解去,必有奇伏以待我。此以上論敵情。
張預曰∶
勇怒而來,既不合戰,又不引退,當密伺之,必有奇伏也。
69 兵非益多也,
70 惟無武進,
張預曰∶
武,剛也。未能用剛武以輕進。謂未見利也。
71 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杜牧曰∶
言我與敵人兵力皆均,惟未能用武前進者,蓋未得見其人也。但能於廝養之中揀擇其材,亦足並力料敵而取勝,不假求於他也。
陳暭曰∶
言我兵力不多於敵,又無利便可進,不必他國乞師,但於廝養中並力取人,亦可破敵也。
賈林曰∶
雖無武勇這力而輕進,足以智謀料敵、並力而取敵人也。
梅堯臣曰:
武,繼也。兵雖不足以繼進,足以並給役廝養之力,量敵而取勝也。
王晰曰∶
晰謂養分合之變者,足以並力乘敵間,取勝人而已。故雖廝養之輩可也,況精兵乎?曹說是也。
張預曰∶
兵力既均,又未見便,雖未足剛進,足以取人於廝養之中,以並兵合力,察敵而取勝,不必假他兵以助己。故 《尉繚子》曰∶ “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將 曰∶ 無為天下先戰。”此言畫卒無益,不如己有兵法也。
72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
杜牧曰:
無有深謀遠慮,但恃一夫之勇,輕易不顧者,必為敵人所擒也。
陳暭曰∶
惟,猶獨也。此言殊無遠慮,但輕敵者,必為其所擒。不獨言其勇也。 《左傳》曰∶ “蜂蠆有毒,而況國乎?”則小敵亦不可輕。
王晰曰∶
唯不能料敵,但以武進,則必為敵所擒,明患不在於不多也。
張預曰∶
不能料人,反輕敵以武進,必為人所擒也。齊晉相攻,齊侯 曰: “吾姑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為晉所敗是也。
73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梅堯臣曰∶
傅,至也。德以至之,恩以親之。恩德未敷,罰則不服,故怨而難使。
張預曰:
驟居將帥之位,恩信未加於民,而遽以刑法齊之,則怒恚而難用。故曰穰苴 曰∶ “臣素卑賤,士卒未附,百姓不信。”又伍參 曰∶ “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是也。
74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張預曰∶
恩信素洽,士心已附,刑罰寬緩,則驕不可用也。
75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王晰曰∶
吳起 曰∶ “總文武者,軍之將;兼剛柔者,兵之事也。”
76 是謂必取。
梅堯臣曰∶
令以仁恩,齊以威刑,恩威並著,則能必勝。
張預曰∶
文恩以悅之,武威以肅之,畏愛相兼,故戰必勝,攻必取。或問 曰∶《書》云: “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言先威也。 孫武 先愛,何也? 曰∶ 《書》之所稱,仁人之兵也。王者之於民,恩德素厚,人心已附,及其用之,惟患乎寡威也。武之所陳,戰國之兵也。霸者之於民,法令素,酷人心易離,及其用之,惟患乎少恩也。
77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
張預曰∶
將令素行,其民已信,教而用之,人人聽服。
78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
79 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杜牧曰∶
素,先也。言為將居常無事之時,須恩信威令先著於人,然後對敵之時,行令立法,人人信伏。韓信 曰∶ “我非素得拊循士大夫,所謂驅市人而戰也。所以使之背水,令其人人自戰。”以其非素受恩信,威令之從也。
陳暭曰∶
晉文公始入國,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 曰∶ “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此言欲令民不苟其生也。於是出定襄王。此言示以事君之大義。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又將用之。子犯 曰∶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於是伐原以示之信。此言在往年伐原不貪其利,而守其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此言人無貪詐也。明征其辭。公 曰∶ “可矣”子犯 曰∶ “民未知禮,未生其恭。”於是大以示之禮。及戰之時,少長有禮,其可用也。“此五者,教人之本也。夫令要在先申,使人聽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無輕信者也。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簡當,議在必行,然後可以與眾相得也。
張預曰∶
上以信使民,民以信服上,是上下相得也。 《尉繚子》曰∶ “令之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言,號令一出,不可反易。”自非大過大疑,則不須更改申明,所以使民信也。諸葛亮與魏軍戰,以寡對眾。卒有當代者,不留而遣之, 曰∶ “信不可失。”於是人人願留一戰,遂大敗魏兵是也。
Chapter 10
1 地形篇
張預曰∶
凡軍有所行,先五十里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2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
3 有掛者。
4 有支者。
5 有隘者。
6 有險者。
7 有遠者。
8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
9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杜牧曰∶
通者,四戰之地,須先據高陽之處,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後至也。利糧道者,每於津厄,或敵人要沖,則築壘或作甬道以護之。
賈林曰∶
通形者,無有岡阪,亦無要害,故兩通往來。處高易於望,向陽視生,通糧道便易轉運,於此利於戰也。
梅堯臣曰∶
先居高陽,利糧通厄,敵人來至,我佔則利。王晰注同曹操。
何氏曰∶
寧致人,勿致於人。己先居高地,分為屯守於歸來之路,無使敵絕己糧道也。
張預曰∶
先處戰地以待敵,則致人而不致於人。我雖居高面陽,坐以致敵,亦慮敵人不來赴戰,故須使糖餉不絕,然後為利。
10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
11 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杜牧曰∶
掛者,險阻之地,與敵共有,犬牙相錯,動有掛礙也。往攻敵, 敵若無備,攻之必勝,則雖與險阻相錯,敵人已敗,不得復邀我歸路矣。若往攻敵人,敵人有備,不能勝之,則為敵人守險阻,邀我歸路,難以返也。陳 曰∶ 不得已陷在此,則須為持久之計,掠取敵人之糧,以利便而擊之。
梅堯臣曰∶
出其不意,往則獲利;若其有備,往必受制。
張預曰∶
察知敵情果為無備,一舉而勝之,則可矣。若其有備,出而弗克,欲戰則不可留,欲歸則不得返,非所利也。
12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13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杜牧曰∶
支者,我與敵人各守高險,對壘而軍,中有平地,狹而且長,出軍則不能成陳,遇敵則自下御上,彼我之勢,俱不利便。如此,則堂堂引去,伏卒待之。敵若躡我,候其半出,發兵擊之則利。若敵人先去以誘我,我不可出也。
陳暭曰∶
此說理繁而語到。但彼此出軍,地形不便,敵若設利誘我而去,我慎勿追之。我若引去,敵止則已;若來襲我,候其半出,則急擊之。
賈林曰∶
支者,隔險隘可以相要截,足得相支持,故不利先出也。
梅堯臣曰∶
各居所險,先出必敗。利而誘我,我不可愛,偽去引敵,半出而擊。
王晰曰∶
敵不肯至,則設奇伏而退;且詭之,令必出。
張預曰∶
利我,謂倦背我去也,不可出攻,我舍險則反為所乘,當自引去。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 李靖《兵法》曰∶ “彼此不利之地,引而倦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
14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
杜佑曰:
盈,満也。以兵陳満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
15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王晰同曹操注。 曹操曰∶
隘形者,兩山間通谷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便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李筌曰∶
盈,平也。敵先守隘,我去之。赴不守井陘之口,韓信下之;陳靜不守漳水,高祖下之是也。
梅堯臣同杜牧注。 杜牧曰∶
盈者,滿也。言遇兩山之間,中有通谷,則須當山口為營,與兩山口齊,如水之在器而盈滿也。
陳暭曰∶
隘口言陳是也,言營非也。賈林曰;從,逐也。盈,實也。敵若實而滿之,則不可逐討。若虛而無備,則入而討之。
張預曰∶
左右高山,中有平谷,我先至之,必齊滿山口以為陳,使敵人不得進也。我可以出奇兵,彼不能以撓我。敵若先據此地,盈塞隘口而陳者,不可從也。若雖守隘口,俱不齊滿者,入而從之,與敵共此險阻之利。吳起 曰∶ “無當天灶。”天灶者,大谷之口,言不可迫隘口而居之也。
16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
杜佑曰:
居高陽之地,以待敵人;敵人從其下陰而來,撃之則勝。
17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杜牧曰∶
險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為,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人先居之,必不可以爭,則當引去。陽者,南面之地。恐敵人持久,我居陰而生疾也。今若於崤澠遇敵,則先居北山,此乃是面陰而背陽也。高、陽二者,止可舍陽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陽。 孫子 乃統而言之也。
梅堯臣曰∶
先得險固,居高就陽,待敵則強。敵苟先之,就戰則殆,引去勿疑。
王晰曰∶
此亦爭地,若 唐太宗 先據武牢,以待竇建德是也。
張預曰∶
平陸之地,尚宜先據,況險厄之所,豈可以致於人?故先處高陽,以佚待勞,則勝矣。若敵已據此地,宜速引退,不可與戰。裴行儉討突厥,嘗際晚下營,塹壘方周,忽令移就崇岡。將士不悅,以為不可勞眾。行儉不從,速令徒之。是夜,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將吏驚服。以此觀之,居高陽不惟戰便,亦無水澇之患也。
18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曹操曰∶
挑戰者,延敵也。李筌曰;力敵而挑,則利未可知也。
杜牧曰∶
譬如我與敵壘相去三十里,若我來就敵壘,而延敵欲戰者,是我困敵銳,故戰者不利。若敵來就我壘,延我欲戰者,是我佚敵勞,敵亦不利。故言勢均。然則如何? 曰∶ 欲必戰者,則移相近也。
陳暭曰∶
夫與敵營壘相遠,兵力又均,難以挑戰,戰則不利。故下文 云: “勢均以一擊十曰走”是也。夫挑戰先須料我兵眾強弱,可以加敵,則為之。不然,則不可輕進,自取敗也。孟工 曰∶ 兵勢既均,我遠入挑,則不利也。
張預曰∶
營壘相遠,勢力又均,止可坐以致敵,不宜挑人而求戰也。
19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0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賈林曰∶
走、弛、陷、崩、亂、北,皆敗壞大小變易之名也。
21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李筌曰∶
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計,則可矣。
杜牧曰∶
夫以一擊十之道, 先須敵人與我將之至謀、兵之勇、怯天時地利、饑飽勞佚,十倍相懸,然後可以奮一擊十。若勢均力敵,不能自料以我之一擊敵之十,則須奔走,不能返舍復為駐止矣。梅堯臣曰;勢雖均而兵甚寡,以寡擊眾,必走之道也。
張預曰∶
勢均謂將之智勇、兵之利鈍,一切相敵也。夫體敵勢等,自不可輕戰。況奮寡以擊眾,能無走乎?
22 卒強吏弱,曰弛。
杜牧曰∶
言卒伍豪強,將帥懦弱,不能驅率,故弛坼壞散也。國家長慶初,由帥魏以伐王廷湊。布長在魏,魏人輕易之,數萬人皆乘驢行營,布不能禁。居數月,欲合戰,兵士潰散。布自剄身死。
賈林曰∶
令之不從,威這不服,見敵則亂,不壞何為?
梅堯臣曰∶
吏無統率者,則軍政弛壞。王晰同曹操注。
何氏曰∶
言卒伍豪強,將帥懦弱,不能驅領,故弛坼壞散也。
張預曰∶
士卒豪悍,將吏懦弱,不能統轄約束,故軍政弛壞也。吳楚相攻,吳公子光 曰∶ “楚軍多寵,政令不一,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果大敗楚師也。
23 吏強卒弱曰陷。
李筌曰∶
陷,敗也。卒弱不一,則難以為戰,是以強陷也。
杜牧曰∶
言欲為攻取,士卒怯弱,不量其力強進之,則陷沒於死地也。 夫人皆有血氣,我鬥敵之心?若將乏刑德,士乏訓練,則人皆懦怯,不可用也。
賈林曰∶
士卒皆,贏鼓之不進。吏強獨戰,徒陷其身也。
張預曰∶
將吏剛勇欲戰,而士卒素乏訓練,不能齊勇同奮,苟用之,必陷於亡敗。
24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
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而不壓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李筌曰∶
將為敵所怒,不料強弱,驅士卒如命者,必崩壞。
杜牧曰∶
春秋時,楚子伐鄭,晉師救之。伍參言於楚子 曰∶ “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無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晉魏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請致師,不許。請使,許之。遂往,請戰而還。趙旃求卿未得,請挑戰,不許,如盟,許之。與魏皆命而往。克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隨會 曰∶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不如備之。”先 曰∶ “不可!”隨會使鞏朔、韓穿師七覆於敖前,故上軍不敗,而下軍、中軍果敗。七覆,七處伏兵也。敖,山名也。 此大將無理而怒小將,使之心內懷不服,固緣怨怒,遇敵便戰,不顧能否,所以大敗也。
賈林曰∶
自上墮下曰崩。大吏小將不相壓伏,崩壞之道∶將又不量己之能否,不知卒這勇,怯強與敵鬥,自取賊害,豈非自上而崩乎?
梅堯臣曰∶
小將心怒而不服,遇敵怨忿而不顧,自取崩敗者,蓋將不知其能也。
王晰曰∶
謂將怒不以理,且不知裨佐之才,激致其凶忿,如山之崩壞也。
張預曰∶
大凡百將一心,三軍同力,則能勝敵。會小將恚怒而不服於大將之令,意欲俱敗,逢敵便戰,不量能否,故必崩覆。晉伐秦,荀偃行令是也。 曰∶ “雞鳴而駕,唯余馬首是瞻!”欒書怒 曰∶ “晉國之命,未是有也!”遂棄之歸。又趙穿惡臾駢而逐秦。魏怒晉師而乘楚。
25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杜牧曰∶
言吏卒皆不拘常度,故引兵出陳,或縱或橫,皆自亂之也。
賈林曰∶
威令既不嚴明,士卒則無常稟,如此軍幕,不亂何為?謂將無嚴令,賞罰不行之故。
梅堯臣曰∶
懦而不嚴,則士無常檢;教而不明,則出陳縱橫不整,亂之道也。
張預曰∶
將弱不嚴,謂將帥無威德也;教道不明,謂教閱無故法也;吏卒無常,謂將臣無久任也;陳兵縱橫,謂士卒無節制也。為將若此,自亂之道。
26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杜牧曰∶
衛公 李靖《兵法》 有戰鋒隊,言揀擇勇敢之士,每戰皆為先鋒。 《司馬法》曰∶ “選良次兵,益人之強。”注 曰∶ “勇猛勁捷,戰不得功,後戰必選於前,當以激致其銳氣也。”東晉大將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強盛,玄多募勇勁。劉牢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洛、孫無終等以驍猛應募,玄以牢之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畏畏之,所向必克也。
賈林曰∶
兵鋒不選利鈍,士卒不知勇,怯為此用兵,自取北道也。
梅堯臣曰∶
不能量敵情,以少當眾;不能選精銳,以弱擊強。皆奔北之理也。
何氏曰∶
夫士卒疲勇,不可混同為一,一則勇士不勸疲兵,因有所容,出而不戰,自敗也。故 《兵法》曰∶ “兵無選經。”昔齊以會擊強,魏以武卒奮,秦以銳士勝,漢有三河俠士、劍客、奇材。吳謂之“解煩”,齊謂之“決命”,唐謂之“跳蕩”,是皆選鋒之別名也。兵之勝術,無先於此。凡軍眾既具,則大將勒諸營,各選精銳之士,須健出眾、武藝軼格者,部為別隊,大約十人選一人,萬人選千人。所選務寡,要在必當,擇腹心健將統率,自大將、親兵、前鋒、奇伏之類,皆品量配之也。
張預曰∶
設若奮寡以擊眾,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驍勇之士,使為先鋒,兵必敗北也。凡戰必用精銳為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故 《尉繚子》曰∶ “武士不選,則眾不強。” 曹公 以張遼為先鋒而敗鮮卑,謝玄以劉牢之領精銳而拒苻堅是也。
27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
陳暭曰∶
一曰不量寡眾,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於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果,此名六敗也。
28 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29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杜牧曰∶
夫兵之主,在於仁義節制而已。若得地形,可以為兵之助,所以取勝也。助,一作“易”。
賈林曰∶
戰雖在兵,得地易勝,故曰“兵之易也。”山可障,水可灌,高勝卑,險勝平也。
張預曰∶
能審地形者,兵之助耳,乃末也。料敵制勝者,兵之本也。
30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杜牧曰∶
饋用之費,人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險厄遠近也。言若能料此以制敵,乃為將臻極之道。
王晰曰∶
料敵窮極之情,險厄遠近之利害,此兵道也。
張預曰∶
既能料敵虛實強弱之情,又能度地險厄遠近之形,本末皆知,為將之道皆(畢?)矣。
31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梅堯臣曰∶
將知地形,又知地利,以戰則勝。俱不知之,以戰即敗。
張預曰∶
既知敵情,又知地利,以戰則勝。俱不知之,以戰即敗。
32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李筌曰∶
得戰勝之道,必可戰也;失戰勝之道,必無可戰也。立主人者,發其行也。
杜牧曰∶
主者,君也。 黃石公曰∶ “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御,則功難成。故聖主明王跪而推 曰∶ ”閫外之事,將軍裁之。”
張預曰∶
苟有必勝之道,雖君命不戰,可必戰也;苟無必戰之道,雖君命必戰,可不戰也。與其從令而敗事,不若違制而成功。故 曰∶ “軍中不聞天子之詔。”
33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
何氏曰∶
進豈求名也,見利於國家士民則進也;退豈避罪也,見其蹙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而不進,罪及其身不悔也。
34 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杜牧曰∶
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也。如此之將,國家之珍寶,言其少得也。陳 曰∶ 合,猶歸也。
張預曰∶
進退違命,非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國家之寶也。
35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李筌曰∶
若撫之如此,得其死力也。故楚子一言,三軍之士皆如挾纊也。
杜牧曰∶
戰國時,吳起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吳起吮之。其卒母聞而哭之。或問 曰∶ “子,卒也,而將軍自吮疽,何為而哭?”母 曰∶ “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不旋踵而死於敵。今復吮此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梅堯臣曰∶
撫而育之,則親而不離;愛而之,則信而不疑。故雖死與死,雖危與危。
何氏曰∶
如後漢段為破羌將軍,以征西羌,行軍仁愛,士卒傷者親自瞻省,手為裹瘡。在邊十余年,未嘗一日蓐寢,與將士同苦,故皆樂為死戰也。晉王為巴郡太守,郡邊吳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舉,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產育者皆有休復,所全活者數千人。及兵伐吳,先在巴郡之所全活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 曰∶ “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故《 吳子 》有父子之兵。
張預曰∶
將視卒如子,則卒視將如父,未有父在危難,而子不致死。故 荀卿曰∶ “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如子弟之事們兄,手足之捍頭目也。”夫美酒泛流,三軍皆醉;溫言一撫,士同挾纊。信乎以恩遇下,古人所重也!故 《兵法》曰∶ “勤勞之師,將必先己,暑不張蓋,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
36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
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李筌曰∶
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悖逆之心,不可用也。
杜牧曰∶
黃石公曰∶ “士卒可下而不可驕。”夫恩以養士,謙以接之,故 曰∶ “可下”。制之以法,故 曰∶ “不可驕”。《隊符》 曰∶ “害生於恩。”吳起 曰∶ “夫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旗麾章,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於聲,不得不清;目威於色,不得不明;心威於刑,不得不嚴。三者不立,必敗於敵。故 曰∶ 將之所擅,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衛公 李靖曰∶ “古之善為將者,必能士卒而殺其三,次者十殺其一。十殺其三,威振於敵國;十殺其一,令行於三軍。是知畏 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善無細而不賞,惡無微而不貶。馬謖軍敗,(諸)葛亮對泣而行誅;鄉人盜簡,呂蒙垂泣而後斬;馬逸犯禾, 曹公 割發而自刑;兩椽詞屈,黃蓋詰問而俱斬。故能威克其愛,雖少必濟;愛加其威,雖多必敗。
孟氏曰∶
唯務行恩,恩勢已成,刑之必怨;唯務行刑,刑怨已深,恩之不附。必使恩威相參,賞罰並用,然後可以為將,可以統眾也。
梅堯臣曰∶
厚養而不使,愛寵而不教,亂法而不治,猶如驕子,安得而用也?
張預曰∶
恩不可以專用,罰不可以獨行。專用恩,則卒如驕子而 能使。此 曹公 所以 則自刑、臥龍所以垂泣而行戮,楊素所以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 李靖 所以十殺其三、使畏我而不畏敵也。獨行罰,則士不親附,而不可用。此古將所以投酒,楚子所以挾纊、吳起所以分衣食、闔閭所以同勞佚也。在 《易》 之師初六 曰∶ “師出以律”,謂齊眾以法也。九二 曰∶ “師中承天寵”,謂勸士以賞也。以此觀之,王者之珍,亦德刑參任,而恩威並行矣。 《尉繚子》曰∶ “不愛悅其心者,不我用也;不嚴畏其心者,不我舉也。”故善將者,愛與畏而已。
37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
38 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
杜牧曰∶
可擊者,勇敢輕死也;不可擊者,頓弊怯弱也。
陳暭曰∶
此說非也。可擊不可擊者,所謂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也。
王晰曰∶
知己不知彼,知彼不知己,皆未可以決勝也。
張預曰∶
或知己而不知彼,或知彼而不知己,則有勝有負也。 唐太宗曰∶ “吾嘗臨陣,先料敵心與己之心孰審,然後彼可得而知焉;察敵氣與己之氣孰治,然後我可得而知焉。”言料心審治亂,察氣見強弱形也,可戰與不可戰也。
39 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張預曰∶
既知己,而又知彼,但不得地形之助,亦不可全勝。
40 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杜牧曰∶
未動未舉,勝負已定,故動則不迷,舉則不窮也。一雲動而不困,舉而不頓。
陳暭曰∶
窮者,困也。我若識彼此之動否,量地形之得失,則進而不迷,戰而不困者也。
張預曰∶
不妄動,故動則不誤;不輕舉,故舉則不困。識處我之虛實,得地形之便利,而後戰也。
41 故曰∶知己知彼,勝乃不殆。
42 知地知天,勝乃不窮。
梅堯臣曰∶
知彼利,知此利,故不危;知天時,知地形,故不極。王晰同梅堯臣注。
Chapter 11
1 九地篇
張預曰∶
用兵之地,其勢有九,此論地勢,故次《地形》。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
2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
3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
杜牧曰∶
士卒近家,進無必死之心,退有歸投之處。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晰同曹操注。
何氏曰∶
散地,士卒恃土,懷戀妻子,急則散走,是為散地。一曰地無關鍵,士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又曰地遠四平,更無要害,志意不堅而易離,故曰散地。吳王問 孫武曰∶ 散地,士卒顧家,不可與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 要道,待吾空虛而急來攻,則如之何?”武 曰∶ “敵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軍為家,專志輕鬥。吾兵在國,安土懷生,以陳則不堅,以鬥則不勝。當集人合眾,聚谷蓄帛,保城備險,遣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天氣陰晦昏霧,出其不意,襲其懈怠,可以有功。”
張預曰∶
戰於境內,士卒顧家,是易散之地也。鄖人將伐楚師,楚鬥廉 曰∶ “鄖人軍其郊,必不試;恃近其城,莫有鬥志。”果為楚所敗(“敗”原作“則”,据談本改)是也。
4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何氏曰∶
輕地者,輕於退也。入敵境未深,往返輕易,不可止息,將不得數動勞人。吳王問 孫武曰∶ “吾至輕地,始入敵境。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大將欲進,士卒欲退,上下異心。敵守其城壘,整其車騎,或當吾前,或擊吾後,則如之何!”武 曰∶ 軍至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選驍騎,銜枚先入,掠其牛馬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又 曰∶ “軍入敵境,敵人困壘不戰,士卒思歸,欲退且難,謂之輕地。當選驍兵伏要路,我退,敵追埡,則擊之也。”
張預曰∶
始入敵境,士卒思還,是輕返之地也。 《尉繚子》曰∶ “征役分軍而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言民兵四集,分屯佔地,使北來者當北道,則多光,以其開之耳。
5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杜牧曰∶
必爭之地,乃險要也。前秦苻堅先遣大將呂光討西域,堅敗績。後光自西域還,師至宜禾,堅涼州刺史梁熙謀拒之。高昌太守楊翰 曰∶ “呂光新定西國,兵強氣銳,其鋒不可當。若出流沙,其勢難測。高梧谷口險要,宜先守之,而奪其水。彼既困渴,人自然投戈。如以為遠不可守,伊吾之關,亦可拒之。若廢此二要,難為計矣。地有所必爭,真此機也。”熙不從,竟為光所滅也。
陳暭曰∶
彼我若先得其地者,則可以少勝眾,弱勝強也。
何氏曰∶
爭地,便利之地,先居者勝,是以爭之。吳王問 孫武曰∶ “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以備我奇,則如之何?”武∶爭地之法,先據為利。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
張預曰∶
險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勝眾、弱勝強者,是必爭之地也。 唐太宗 以三(“三”原作“五”,据談本改)千人守成皋之險,坐困竇建德十萬之眾是也。
6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陳暭曰∶
交錯是也。言其道路交橫,彼我可以來往。如此之地,則須兵士首尾不絕,切宜備之。故下文 云: “交地吾將謹其守”,其義可見也。梅堯臣同陳注。
何氏曰∶
交地,平原交通也。一曰可以交結,不可杜絕之,絕這致隙。又曰交通四遠,不可遏絕。吳王問 孫武曰∶ 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路,固其隘塞。若不先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吾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 曰∶ ”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吾分卒昵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可以有功也。”
張預曰∶
地有數道,往來通達,而不可阻絕者,是交錯之地也。
7 諸侯之地三屬。
8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李筌曰∶
對敵之旁,有一國為之屬,先往而通之,得其眾也。
杜牧曰∶
自修地者,三屬之地,我須先至其沖,據其形勢,結其旁國也。天下,猶言諸侯也。
梅堯臣曰∶
彼我相當,有旁國三面之會,先至則得諸侯之助也。
王晰曰∶
曹公云: “先至得其國助。”晰謂先至者,結交先至也。言天下者,謂能廣助,則天下可從。
何氏曰∶
衢地者,地要沖,控帶數道,先據此地,眾必從之,故得之則安,失之則危也。吳王問 孫武曰∶ “衢地必先。若吾道遠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能先,則如之何!”武 曰∶ “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先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角,震鼓齊攻,敵人驚恐,簋知所當。”
張預曰∶
衢者,四通之地。我所做者,當其一面,而旁有鄰國,三面相連屬,當往結之,以為己援。先至者,謂先遣使以重幣約和帝國也。兵雖後至,已得其國助矣。
9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杜牧曰∶
入人之境已深,過人之城已多,津梁皆為所恃。要沖皆為所據,還師返旆,不可得也。
梅堯臣曰∶
乘虛而入,小地愈深,過城已多,津要絕塞,故曰重難之地。
何氏曰∶
重地者,入敵已深,國糧難應資給將士不掠何取?吳王問 孫武曰∶ “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欲食於敵,持兵不失,則如之何?”武 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士卒無歸意。若欲還出,即為戒備,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作要害之道。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以牛馬為餌。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也。”
張預曰∶
深涉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是難退之地也。司馬景胃諸葛恪卷甲深入,其鋒不可當是也。
10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賈林曰∶
經水所毀曰圮。沮沼圮地,不得久留,宜速去也。
何氏曰∶
圮地者,少固之地也。不可為城壘溝隍,宜速去之。吳王問 孫武曰∶ “吾入圮地,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將,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 曰∶ “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11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我之眾者,為圍地。
何氏曰∶
圍地入則隘險,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眾何用?能為奇變,此地可由。吳王問 孫武曰∶ “吾入圍地,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敵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 曰∶ “圍地之宜,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鬥後拓,左右角也。”又 曰∶ “敵在吾圍,伏而深謀,示我以利,縈我以旗,紛紜若亂,不知所之,奈何?”武 曰∶ “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輕兵進挑,陳而勿搏,交而勿去,此敗謀之法。”
張預曰∶
前狭後險之地,一人守之,千人莫向,則以奇伏勝。
12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曹操曰∶
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杜牧曰∶
衛公 李靖曰∶ “或有進軍行師,不因鄉導,陷圩危敗,為敵所制。左谷右山,束馬懸車之徑;前窮後絕,雁行魚貫之岩。兵陳未整,而強敵忽臨,進無所憑,退無所固,求戰不得,自守莫安。駐則日稽留,動則首尾受敵。野無水草,軍乏資糧,馬困人疲,智窮力極。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如彼要害,敵先居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縱有驍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當須上下同心,並氣一力,抽腸測血,一死於前,因敗為功,轉禍為福。”此乃是也。
賈林曰∶
左右高山,前後絕澗,外來則易,內出則難,誤居此地,速為死戰則生。若待士卒氣挫,糧儲又無而持久,不死何待?
梅堯臣曰∶
前不得進,後不得退,旁不得走,不得不速戰也。
何氏曰∶
死地力戰或生,守隅或死。吳王問 孫武曰∶ “吾師出境,軍於敵人之地。敵人大至,圍我數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潰國,則如之何?”武 曰∶ “深溝高壘,示為守備;安靜勿動,以隱無能;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將無余謀,士有死志。於是, 甲勵刃,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莫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 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吳王 曰∶ “若吾圍敵,則如之何?”武 曰∶ “山峻谷險,難以途越,謂之窮寇。擊之之法,伏卒隱廬,開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無鬥意,因而擊之,雖眾必敗。” 《兵法》 又 曰∶ “若敵人在死地,士卒勇氣,欲擊之法,順而勿抗,陰守其利,必開去道,以精騎分塞要路,輕兵進而誘之,陳而勿戰,敗謀之法也。”
張預曰∶
山川險隘,進退不能,糧絕於中,敵臨於外,當此之際,勵士決戰,而不可緩也。
13 是故散地則無以戰。
賈林曰∶
地無關闥,卒易散走,居此地者,不可數戰。地形之說,一家之理,若號令嚴明,士卒愛服,死且不顧,何散之有?
梅堯臣曰∶
我兵在國,安士懷生,陳則不堅,鬥則不勝,是不可以戰也。
張預曰∶
士卒懷生,不可輕戰。吳王問 孫武曰∶ “散地不可戰,則必固守不出。若敵攻我小城,掠我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虛而來急攻,則如之何?”武 曰∶ 敵人深入,專志輕鬥,吾兵安土,陳則不堅,戰則不勝。當集人聚谷,保城備險,輕兵絕其糧道。彼挑戰不得,轉輸不至,野無所掠,三軍困餒,因而誘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戰,則必因勢依險設伏,無險則隱於陰晦,出其不意,襲其懈怠。
14 輕地則無止。
杜牧曰∶
兵法之所謂輕地者,出軍行師,始入敵境,未背險要,士卒思還,難進易退,以入為難,故曰輕地也。當必選精騎,密有所伏,敵人卒至,擊之勿疑,若是不至,逾之速去。
梅堯臣曰∶
始入敵境,未背險阻,士心不專,無以戰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進為利。
張預曰∶
士卒輕返,不可輒留。吳王 曰∶ “士卒思還,難進易退,未背險阻,三軍恐懼,則如之何?”武 曰∶ “軍在輕地,士卒未專以入為務,無以戰為。故無近其名城,無由其通路,設疑佯惑,示若將去。乃選精騎,銜枚先入,掠其六畜,三軍見得進,乃不懼。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人若來,擊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15 爭地則無攻。
杜牧曰∶
無攻者,言敵人若已先得其地,則不可攻也。
梅堯臣曰∶
形勝之地,先據乎利。敵若已得其處。則不可攻。
張預曰∶
不當攻而爭之,當後發先至也。吳王 曰∶ 敵若先至,據要保利,簡兵練卒,或出或守,備以我奇,則如之何?“,武 曰∶ ”爭地之法,讓之者得,求之者失。敵得其處,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鳴鼓,趣其所愛,曳柴揚塵,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敵必出救。人欲我與,人棄我取,此爭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敵用此術,則選吾銳卒,固守其所,輕兵追之,分伏險阻,敵人還鬥,伏兵旁起,此全勝之道也。“
16 交地則無絕。
杜牧曰∶
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絕,恐敵人因而乘我。
梅堯臣曰∶
“道既錯通,恐其邀截,當令部伍相及,不可斷也。
王晰曰∶
利糧道也。交相往來之地,亦謂之通地。居高陽以待敵,宜無絕糧道。
張預曰∶
往來交通,不可以兵陰絕其路,當以奇伏勝也。吳王 曰∶ ”交地,吾將絕敵,使不得來必令吾邊城修其守備,深絕通道,固其隘塞。若不選 圖之,敵人已備,彼可得而來,,葉不得而往,眾寡又均,則如之何?“武 曰∶ ”我既不可以往,彼可以來。則分卒昵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敵人且至,設伏隱廬,出其不意。
17 衢地則合交。
梅堯臣曰∶
地雖四通,何以得天下之助,當以重幣合。
張預曰∶
四通之地,先交結旁國也。呈王 曰∶ “衢地貴先。若吾道遠而發後,雖馳車驟馬,至不得先,則如之何?”武 曰∶ “諸侯參屬,其道四通,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所謂先者,必重幣輕使,約和旁國,交親結恩,兵雖後至,眾已屬矣。簡兵練卒,阻利而處,我有眾助,彼失其黨,諸國角,敵人莫當。”
18 重地則掠。
李筌曰∶
深入敵境,不可非義失人心也。漢高祖入秦,無犯婦女,無取寶貨,得人心如此,筌以掠字為“無掠”字。
杜牧曰∶
言居於重地,進未有利,退復不得,則須運糧為持久之計,以伺敵也。
孟氏曰∶
因糧於敵也。梅堯臣曰;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絕,則掠率積以繼食。
王晰曰∶
深入敵境,則掠其饒野以豐儲也。難地食少則危。
張預曰∶
深入敵境,饋餉不繼,當勵士掠食,以備其乏也。吳王 曰∶ “重地多逾 城邑,糧道絕塞,設欲歸還,勢不可過,則如之何?”武 曰∶ “凡居重地,士卒輕勇,轉輸不通,則掠以繼食,下得粟帛,皆貢於上,多者有賞。若欲還出,深溝高壘,示敵且久,敵疑通途,私除要害,乃令輕車銜枚而行,揚其塵埃,餌以牛馬。敵人若出,鳴鼓隨之。陰伏吾士,與之中期,內外相應,其敗可知。”
19 圮地則行。
張預曰∶
難行之地,不可稽留也。吳王 曰∶ “山川險阻,難從之道,行久卒勞。敵在吾前,而伏吾後;營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車驍騎,要吾隘道,則如之何?”武 曰∶ “先進輕車,去軍十里,與敵相候,接期險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將四觀,擇空而取,皆會中道,倦而乃止。”
20 圍地則謀。
梅堯臣曰∶
前有隘,後有險,歸道又迂,則發謀慮以取勝。
張預曰∶
難以力勝,易以謀取也。吳王問∶“前有強敵,後有險難,敵絕我糧道,利我走勢,彼喜鼓噪不進,以觀吾能,則如之何?”武 曰∶ “圍地必塞其闕,示無所往,則以軍為家,萬人同心,三軍齊力,並炊數日,無見火煙,故為毀亂寡弱之形。敵人見我,備之必輕,則告勵士卒,令其奮怒,陳伏良卒,左右險阻,擊鼓而出。敵人若當,疾擊務突,我則前鬥後拓,左右掎角。”
21 死地則戰。
陳暭曰∶
陷在死地,則軍中人人自戰。故曰“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梅堯臣曰∶
前後左右無所之,示必死,人人自戰也。 [ ? ]
張預曰∶
陷在死地,則人自為戰。吳王 曰∶ “敵人大至,圍我數理,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勵士激眾,使之投命,則如之何?”武 曰∶ “深溝高壘,安靜勿動;告令三軍,示不得已;殺牛燔車,以饗吾士;燒盡糧食,填夷井灶;割發捐冠,絕去生慮;砥四礪刃,並氣一力。或攻兩旁,震鼓疾噪,敵人亦懼,丸知所當。銳卒分行,疾攻其後,此是失道而求生。故 曰∶ 困而不謀者窮,窮而不戰者亡。”
22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23 眾寡不相恃,
24 貴賤不相救,
25 上下不相扶。
26 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
杜牧曰∶
多設變詐以亂敵人。或沖前掩後,或驚東擊西,或立偽形,或張奇勢,或則無形以合戰,敵則必備而眾分。使其意懾離散,上下驚撓,不能和合,不得齊,此善用兵也。
孟氏曰∶
多設疑事,出東見西,攻南引北,使彼狂惑散撓,而集聚不得也。
王晰曰∶
將有優劣則然。要在於奇正相生,手足相應也。
張預曰∶
出其不意,掩其無備;驍兵銳卒,猝然突擊。彼救前則後虛,應左則右隙;使倉隍散亂,不知所御,將吏士卒,不能相赴;其卒已散而不復聚,其兵雖合而不能一。
27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梅堯臣曰∶
然能使敵若此,當須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28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梅堯臣曰∶
此設疑以自問。言敵人甚眾,將又嚴整,我何以待之耶?
張預曰∶
前所陳者,須兵眾相敵,然後可為。故或人問武 曰∶ “彼兵眾於我,而又整肅,則以何術待之也?”
29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曹操曰∶
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李筌曰∶
孫子 故立此問者,以此為秘要也。所愛,謂敵所便愛也。或財帛子女,吾先困辱之,則敵進退皆聽也。
杜牧曰∶
據我便地,略我田野,利其糧道,斯三者。敵人之所愛惜倚恃者也。若能俱奪之,則敵人雖強,進退勝敗,皆須聽我也。
陳暭曰∶
愛者不止所恃利,但敵人所顧之事,皆可奪也。
梅堯臣曰∶
當先奪其所顧愛,則我志得行,然後使其驚撓散亂,無所不至也。
王晰曰∶
先據利地,以奇兵絕其糧道,則如我之謀也。
張預曰∶
武曰:“敵所愛者,便地與糧食耳。我先奪之,則無不從我之計。”
30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杜牧曰∶
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將之至事也。
陳暭曰∶
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蓋 孫子 之旨,言和兵貴疾速也。
梅堯臣曰∶
兵機貴速,當乘人之不備。乘人之不備者,行不虞之道,攻不戒之所也。
何氏曰∶
如蜀將孟達之降魏,魏朝以達領新城太守。達復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謀泄,司馬宣王秉政,恐達速發,以書紿達以安這。達得書,猶豫不決。宣王乃潛軍進討,諸將皆言達與二賊交構,宜審察而後動。宣王 曰∶ “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往討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吳蜀各遣其將向西城、安橋、木闌塞以救達,宣王分諸將拒之。初,達與諸葛亮書 曰∶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一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 曰∶ “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下為木柵以自固。宣王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勸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遂斬達。 李靖 征蕭銑,集兵於夔州。銑以時屬秋繚,江水泛漲,三峽路陷,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待水退,靖 曰∶ “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遂降蕭銑。《 衛公兵法 》 曰∶ “兵用上神,戰貴其速。簡練士卒。申明號令,曉其目以摩幟,習其耳以鼓金,嚴賞罰以試之,重苑豢養之,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如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如此,則雖敵人有雷電之疾,而我則有所待也。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故《呂氏春秋》 云: “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矣。”或 曰∶ 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邪!答 曰∶ 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張預曰∶
復謂或人 曰∶ 用兵之理,惟尚神速。所貴乎速者,乘人之倉卒,使不及為備也。出兵於不虞之徑,以掩其不戒,故敵驚撓散亂,而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待也。
31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
杜牧曰∶
言大凡為攻伐之道,若深入敵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專一,主人不能勝我也。克者,勝也。
梅堯臣曰∶
為客者,入人之地深,則士卒專精,主人不能克我。
張預曰∶
深涉敵境,士卒心專,則為主者不能勝也,客在重地、主在輕地故也。趙廣武君謂韓信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是也。
32 掠于饒野,三軍足食。
33 謹養而勿勞, 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杜牧曰∶
斯言深入敵人之境,須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後堅壁養之,勿使勞苦。氣全力盛,一發取勝,動用變化,使敵人不能測我也。
陳暭曰∶
所處之野,須水草便近,積蓄不乏,謹其來往,善撫士卒。王翦伐楚,楚人挑戰,翦不出。勤於撫御,並兵一力。聞士卒投石為戲,知其養勇思戰,然後用之,一舉遂滅楚。但深入敵境,未見可勝之利,則須為此計。
梅堯臣曰∶
掠其富饒,以足軍食;息人之力,並兵為不可測之計。
王晰曰∶
謹養,謂撫循飲食周謹之也。並銳氣,積余力,形藏謀密,使敵不測,俟其有可勝之隙,則進之。
張預曰∶
兵在重地,須掠糧於富饒之野,以豐吾食。乃堅壁自守,勤撫士卒,勿任以勞苦令氣氣而力全,常為不可測度之計。伺敵可擊,則一舉而克。王閹伐荊,常用此術。
34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
杜牧曰∶
投之無所往,謂前後進退,皆無所之,士以此皆求力戰,雖死不北也。
張預曰∶
置之危地,左右前後,皆無所往,則守戰至死,而不奔北矣。
35 死焉不得,
張預曰∶
士卒死戰,安不得志? 《尉繚子》曰∶ “一賊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不也,必死與必生不相侔也。”
36 士人盡力。
37 兵士甚陷則不懼。
杜牧曰∶
陷於危險,勢不獨死,三軍同心,故不懼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張預曰∶
陷在危亡之地,人持必死之志,豈復畏敵也。
38 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
杜牧曰∶
往,走也。言深入敵境,走無生路,則人心堅固如拘縛者也。
梅堯臣曰∶
投無所往,則自然心固,入深,則自然志專也。
張預曰∶
動無所之,人心堅固;兵在重地,走無所適,則拘系也。
39 不得已則鬥。
杜牧曰∶
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盡不得已也,則人皆悉力而鬥也。
40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杜牧曰∶
此言兵在死地,上下同志,不待修整而自戒懼,不待收索而自得心,不待約合而自親信也。
梅堯臣曰∶
不修而兵自戒,不索而情自得,不約而眾自親,不令而人自信,皆所以陷於危難,故三軍同心也。
張預曰∶
危難之地,人自同力,不修整而自戒慎,不求索而得情意,不約束而親上,不號令而信命,所謂同而,濟則吳越何患乎異心也?
41 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
曹操曰∶
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一本作“至死無所災”。
杜牧曰∶
黃石公曰∶ “禁巫祝不得為吏士卜問軍之吉凶,恐亂軍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則士卒至死,無有異心也。
梅堯臣曰∶
妖詳之事不作,疑惑之言不入,則軍必不亂,死而後已。
張預曰∶
欲士死戰,則禁止軍吏不得言妖祥之事,恐惑眾也。去疑惑之計,則至死無他慮。 《司馬法》 ∶“滅厲祥”。此之謂也。儻士卒未有必戰之心,則亦有假妖祥以使眾者,田單守即墨,命一卒為神,每出入約束必稱神,遂破燕是也。
42 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
曹操曰∶
皆燒焚財物,非惡貨之多也。棄財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曰∶
若有財貨,恐士卒顧戀,有敬生之意,無必死之心也。
王皙曰∶
足用而已,士顧財富則偷生;死戰而已,士顧生路,則無死志矣。
張預曰∶
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財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43 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
杜牧曰∶
士皆以死為約,未戰之日,先令曰“今日之事,在此一舉。若不用命,身膏草野,為禽獸所食也。”
張預曰∶
感激之,故泣也。未戰之日,先令 曰∶ “今日之事,在此一舉。若不用命,身膏草野,為禽獸所食。” 或 曰∶ 凡行軍饗士,使酒,拔劍起舞,作朋角抵,伐鼓叫呼,所以增其氣。若令涕泣,無乃挫其壯心乎?答 曰∶ 先決其死力 ,激其銳氣,則無不勝。儻無必死之心,其氣雖盛,何由克之?若荊軻於易水,士皆垂淚涕泣。及復為羽聲 慷,則皆瞋目、發上指冠是也。
44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之勇也。
李筌曰∶
夫獸窮則搏,鳥窮同啄,令急命,則專諸、曹劌之勇也。
張預曰∶
人懷必死,則所向皆有專諸、曹劌之勇也。專諸,吳公子光使殺吳王僚。劌當為“沫”,曹沫以勇力事魯莊公,嘗執匕首,劫齊桓公。
45 故善用兵,譬如率然。
46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梅堯臣曰∶
蛇之 物也,不可擊。擊之,則率然相應。
張預曰∶
率,猶速也,擊之,則速然相應。此喻陳法也。《八陣圖》 曰∶ “以後為前,以前為後,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首尾俱救。”
47 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48 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張預曰∶
吳、越,仇讎也,同處危難,則相救為兩手。況非仇讎者,豈不猶率然之相應乎?
49 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曹操曰∶
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 曰∶ 雖方馬埋輪,不足恃也。
李筌曰∶
投兵無所往之地,人自鬥,如蛇之首尾,故吳越之人,同相救,雖縛馬埋輪,未足恃也。
杜牧曰∶
縛馬使為方陳,埋輪使不動,雖如此,亦未足稱為專固而足為恃。須任權變,置士於必死之地,使人自為戰,相救如兩手,此乃守固必勝之道,而足為恃也。
陳暭曰∶
人之相惡,甚吳、越,同遇風,而猶相救,何則?勢使之然也。夫用兵之道,若陷在必戰之地,使懷懼死之狀,則首尾前後,不得不相救也。有吳、越之惡,猶如兩手相救,況無吳、越之惡乎?蓋言貴於設變使之,則勇怯之心一也。梅堯臣同杜牧注。
王晰曰∶
此謂在難地自相救耳。蛇之首尾,人之左右手,皆喻兩救之敏也。同而,濟在險難也,吳、越猶無異心,況三軍乎?故其足恃,甚於方馬埋輪。 曹公 說是也。
張預曰∶
上文歷言置兵於死地,使人心專固。然此未足為善也。雖置之危地,亦須用權智使人,令相救為左右手,則勝矣。故 曰∶ 雖縛馬埋化,未足恃固以取勝;所可必恃者,要使士卒相應如一體也。
50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陳暭曰∶
政令嚴明,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三軍之士如一也。
王晰同梅堯臣注。 梅堯臣曰∶
使人齊勇如一心而無怯者,得軍政之道也。
張預曰∶
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則三軍之眾,齊力同勇如一夫,是軍政得其道也。
51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王晰曰∶
剛柔,猶強弱也。言三軍之士,強弱皆得其用者,地利使之然也。 曹公 曰強弱一勢,是也。
張預曰∶
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強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
52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杜牧曰∶
言使三軍之士,如牽一夫之手,不得已皆須從我之命,喻易也。
賈林曰∶
攜手翻迭之道,便於回運。以前為後,以後為前,以左為右,以右為左,故百萬之眾如一人手也。
梅堯臣曰∶
用三軍如攜手使一人者,勢不得已,自然皆從我所揮也。
張預曰∶
三軍雖眾,如提一人之手而使之,言齊一也。故 曰∶ 將之所揮,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
53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杜牧曰∶
清靜簡易,幽深難測,平正無偏,故能致治。
梅堯臣曰∶
靜而幽邃,人不能測;正而自治,人不能撓。
張預曰∶
其謀事,則安靜而幽深,人不能測;其御下,則公正而整治,人不敢慢。
54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
李筌曰∶
為謀未熟,不與令士卒知之,可以樂成,不可與謀始。是以先愚其耳目,使無見知。
杜牧曰∶
言使軍士非將軍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聾如瞽也。
55 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杜牧曰∶
所為之事,所有之謀,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識其所緣之本也。
梅堯臣曰∶
致其所行之事,變其所為之謀,無使人能識也。
王晰曰∶
已行之事,已施之謀,當革易之,不可再也。
張預曰∶
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皆變易之,使人不可知也。若裴行儉令軍士下營旋,忽使移就崇岡,初將吏皆不悅。是夜,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余,將士驚服。因問 曰∶ “何以知風雨也?”行儉笑曰:“自今但依吾節制,何須問我所由知也!”
56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
杜牧曰∶
易其居。去安從危;迂其途,舍近即遠;士卒有必死之心。
陳暭曰∶
將帥凡舉一事,切委曲而致之,無使人得計慮者。
賈林曰∶
居我要害,能使自移,途近於我,能使迂之,發機微,路人不能知也。
梅堯臣曰∶
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趨之途,無使人能慮也。
王晰曰∶
處易者,將致敵以求戰也;迂途者,示遠而密襲也。
張預曰∶
其居則去險而就易,其途則舍近而從遠,人初不曉其旨,及勝乃服。太白山人 曰∶ “兵貴詭道者,非止詭敵也,抑詭我士卒,使由之而不使知之也。”
57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58 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
王晰曰∶
皆勵決戰之志也。機之發,無復回也。賈詡勸 曹公曰∶ “必決其機”是也。
張預曰∶
去其梯,可進而不可退;發其機,可往而不可返。項羽濟河沉之類也。
59 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李筌曰∶
還師者,皆焚梁,堅其志,既不知謀,又無返顧之心,是以如驅羊也。
張預曰∶
群羊往來,牧者之隨;三軍進退,惟將之揮。
60 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張預曰∶
去梯發機,置兵於危險以取勝者,此將軍之務也。
61 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杜牧曰∶
言屈伸之利害,人情之常理,皆因九地以變化。今欲下文重舉九地,故於此重言,發端張本也。
梅堯臣曰∶
九地之變,有可屈可伸之利,人情之常理,須審察之。
王晰曰∶
明九地之利害,亦當極其變耳。言屈伸之利害,未見便則屈,見便則伸。言人情之理者,深專淺散,圍御之謂也。
張預曰∶
九地之法,不可拘泥,須識變通,可屈則屈,可伸則伸,審所利而已。此乃人情之常理,不可不察。
62 凡為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梅堯臣曰∶
深則專固,淺則散歸。此而下重言九地者, 孫子 勤於九變也。
張預曰∶
先舉兵者為客,入深則專固,入淺則士散,此而下言九地之變。
63 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
王晰曰∶
此越鄰國之境也。是謂孤絕之地,當速決其事。若吳王伐齊。近之兵如此者鮮,故不同九地之例。
張預曰∶
去己國、越人境而用師者,危絕之地也。若秦師過周而襲鄭是也。此在九地之外而言之者,戰國時間有之也。
64 四達者,衢地也。
65 入深者,重地也。
66 入淺者,輕地也。
67 背固前隘者,圍地也。
68 無所往者,死地也。
69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梅堯臣曰∶
保城備險,一志堅守。候其虛懈,出而襲之。
張預曰∶
集人聚谷,一志固守。依險設伏,攻敵不意。
70 輕地吾將使之屬。
杜牧曰∶
部伍營壘,密近聯屬,蓋以輕散之地,一者備其逃逸,二者恐其敵至,使易相救。
梅堯臣曰∶
行則隊校相繼,止則營壘聯屬,脫有敵至,不有散逸也。
張預曰∶
密營促隊,使相屬續,以備不虞,以防逃遁。
71 爭地吾將趨其後。
李筌曰∶
利地必爭,益其備也。此筌以“趨”字為“多”字。
杜牧曰∶
必爭之地,我若已後,當疾趨而爭,況其不後哉!
陳暭曰∶
二說皆非也。若敵據地利,我後爭之,不亦後據戰地而趨戰之勞乎?所謂爭地必趨其後者,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銳以據之,彼若恃眾來爭,我以磊眾趨其後,無不克者,趙奢所以破秦軍也。
梅堯臣曰∶
敵未至其地,我若在後,則當疾趨以爭之。
張預曰∶
爭地貴速,若前驅至而後不及,則未可。故當疾進其後,使首尾俱至。或 曰∶ 趨其後,謂後發先至也。
72 交地吾將謹其守。
張預曰∶
不當阻絕其路,但嚴壁固守,候其來,則設伏擊之。
73 衢地吾將固其結。
張預曰∶
財幣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堅固不渝,則必為我助。
74 重地吾將繼其食。
梅堯臣曰∶
道既遐絕,不可歸國取糧,當掠彼以食軍。
張預曰∶
兵在重地,轉輸不通,不可乏糧,當掠彼以續食。
75 圮地吾將進其途。
76 圍地吾將塞其闕。
杜牧曰∶
兵法圍師必闕,示以生路,令無死志,因而擊之。令若我在圍地,敵開生路以誘我卒,我返自塞之,令士卒有必死之心。後魏末,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為爾朱逃、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將會於鄴南,士馬精強,號二十萬,圍神武於韓陵山。時神武馬二千,步軍不滿三萬。逃等設圍不合,神武連系牛驢自塞之。於是,將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四將也。
張預曰∶
吾在敵圍,敵開生路,當自塞之,以一士心。齊神武系牛馬以塞路,而士卒死戰是也。
77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張預曰∶
焚輜重,棄糧食,塞井夷灶,示以無活,勵之使死戰也。
78 故兵之情∶圍則御,
杜牧曰∶
言兵在圍地,始乃人人有御敵持勝之心,相御持也。窮則同心守御。梅堯臣同杜牧注。
79 不得已則 ,
80 過則從。
李筌曰∶
過則審躡。又 云: 陷之於過,則謀從之。
張預曰∶
深陷於危難之地,則無不從計。若班超在善,欲與麾下數十人殺瞄使,乃諄諭之。其士卒 曰∶ “今在危亡之地,死生從司馬”是也。
81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曹操曰∶
上已陳此三事,而復雲者,力惡不能用兵,故復言之。
梅堯臣曰∶
已解《軍爭篇》中。重陳此三者,蓋言敵之情狀、地之利害,當預知焉。
張預曰∶
知此三事,然後能審九地之利害,故再陳於此也。
82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張預曰∶
四、五,謂九地之利害,有一不知,未能全勝。李筌曰;夫並兵震威,則諸侯自顧,不敢預交。
83 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
陳暭曰∶
雖有霸王之勢,伐大國,則我眾不得聚,要在結交外援。若不如此,但以威加於敵,逞己之強,則必敗也。
梅堯臣曰∶
伐大國,能分其眾,則權力有余也。權力有余,則威加敵;威加敵,則旁國懼;旁國懼,則敵交不得合也。
王晰曰∶
能知敵謀,能得地利,又能形之,使其不相救、不相恃,則雖大國,豈能聚眾而拒我哉?威之所加者大,則敵交不得合。
張預曰∶
恃富強之勢,而亟伐大國,則己之民眾,將怨苦而不得聚也。甲兵之威倍勝於敵國,則諸侯懼,而不敢與我合交也。或 曰∶ 侵伐大國,若大國一敗,則小國離而不聚矣。若晉楚爭鄭,惡勝則鄭附,晉敗則鄭叛也。小國既離,則敵國之權力分而弱矣。或我之兵威得以增勝於彼,是則諸侯豈敢於敵人之交合乎?
84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曹操曰∶
霸者,不結成天下諸侯之交權者也。絕天下之交,奪天下之權,以威德伸己私。
李筌曰∶
能絕天下之交,惟得伸己之私志,威而無外交者。
杜牧曰∶
信,伸也。言不結鄰援,不蓄養機權之計,但逞兵威加於敵國,貴伸己之私欲,若此者,則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齊桓公問於管仲, 曰∶ “必先頓甲兵,修文德,正封疆,而親四鄰,則可矣。”於是,復魯、衛、燕所侵地,而以好成,四鄰大親。乃南伐楚,北伐山戎,東制令支、折孤竹,西服流沙,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乃率諸侯而朝天子。吳夫差破越於會稽,敗齊於艾陵,闕溝於商魯,會晉於黃池,爭長而反,威加諸侯。諸侯不敢與爭。勾踐伐之,乞師齊楚,齊楚不應。民疲兵頓,為越所滅。越王勾踐問戰於申包胥。 曰∶ “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包胥 曰∶ “善哉,蔑以加焉!”遂伐吳,滅之。
賈林曰∶
諸侯既懼,不得附聚,不敢合從,我之智謀威力 余,諸侯自歸,何用養交之也?不養,一作“不事”。
陳暭曰∶
智力既全,威權在我,但自養士卒,為不可勝之謀,天下諸侯,無權可事也。仁智義謀,己之私有,用以濟眾,故 曰∶ 伸私威,振天下。德光四海,恩沾品物,信及豚魚,百姓歸心,無思不服。故攻城必拔,伐國必隳也。
梅堯臣曰∶
敵既不得與諸侯合交,則我亦不爭其交,不養其權,用己力而已爾,威亦增勝於敵矣,故可拔其城,可隳其國,此謂霸王之兵也。
王晰曰∶
結交養權,則天下可從;申私損威,則國城不保。
張預曰∶
不爭交援,則勢孤而助寡;不養權力,則人離而國弱;伸一己之私忿,暴兵威於敵國,則終取敗亡也。或 曰∶ 敵國眾既不得聚,交又不得合,則我當絕其交,奪其權,得伸己所欲,而威倍於敵國,故人城可得而拔,人國可得而隳也。
85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賈林曰∶
欲拔城隳國之時,故懸國外之賞罰,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無法無政”。
梅堯臣曰∶
瞻功行賞,法不預設;臨敵作誓,政不先懸。
王晰曰∶
杜奸也。 曹公曰∶ “軍法令不預施懸之。” 《司馬法》曰∶ “見敵作誓,瞻功行賞”,此之謂也。
張預曰∶
法不先施,政不預告,皆臨事立制,以勵士心。 《司馬法》曰∶ “見敵作誓,瞻功行賞。”
86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曹操曰∶
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李筌曰∶
善用兵者,為法作政,而人不知;懸事無令,而人從之。是以犯眾如一人也。
張預曰∶
賞功不逾時,罰罪不遷列。賞罰之典既明且速,則用眾如寡也。
87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張預曰∶
任用之於戰鬥,勿諭之以權謀,人智謀則疑也。若裴行儉不告士卒以徒營之由是也。
88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89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曹操曰∶
必殊死戰,在亡地無敗者。 孫臏曰∶ “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李筌曰∶
兵居死地,必決命而鬥以求生。韓信水上軍,則其義也。
梅堯臣曰∶
地雖曰亡,力戰不亡;地雖曰死,死戰不死。故亡者存之基,死者生之本也。
何氏曰∶
如漢王遣將韓信擊趙,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山而觀趙軍。試 曰∶ “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汝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幟。”令其裨將將餐, 曰∶ “今日破趙會食。”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遙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軍之旗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走水上軍。趙空壁逐信。信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馳入趙壁,皆拔趙幟,立漢赤幟。趙軍攻信,既不得,還壁,見漢幟,大驚,遂亂,遁走。於是漢兵夾擊,大破瞄趙軍,斬陳 不上,擒趙王。諸將因問信 曰∶ “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餐。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 曰∶ “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爾。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在夫也,此所謂趨市人而戰,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瑟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 曰∶ “非所及也!”梁將陳慶之守渦陽城,與後魏軍相持,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築壘於軍後。諸將恐腹背受敵,議退師。慶之 曰∶ “共來至此,涉歷一歲,糜費銀仗,其數很多。諸軍並無鬥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鈔暴耳!吾療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瞄大合,然後與戰必捷。”諸將壯其計,從之。魏人犄角十三城,慶之銜枚夜了,陷其四壘。所余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鼓噪而攻,遂大奔潰,斬獲略盡。後魏末,齊神武興義兵於河北。時爾朱兆等四將,兵馬號二十萬,夾洹水而軍。時神武士馬不滿三萬,以眾寡不敵,遂於韓陵山為圓陳,系牛驢以塞道。於是將士皆死戰,四面奮擊,大破之。齊神武兵少滅兆等兵十倍,圍而缺之,神武乃自塞其缺,士皆有必死之志,是以破敵也。高齊北豫州刺史司馬消難請降後周,周將楊忠與柱國達奚武援之。於是,共率騎士五千人,各乘馬一匹,從間道馳入齊境五百里,前後遣三使報消難,而皆不反命。去豫州二十里,武疑有變,欲還。忠 曰∶ “有進死,無退生!”獨以千騎夜趣城下,四面峭絕,徒聞擊檄之聲。武親來,麾數百騎以西。忠勒余騎不動,候門戶開而入。乃馳遣如武。時齊鎮城將伏敬遠勒甲士二千人據東陴,舉烽嚴警。武憚之,不欲保城,乃多取財帛,以消難及其屬先歸。忠以三千騎為殿。到洛南,皆解鞍而臥,齊眾來追,至於洛北。忠謂將士 曰∶ “但絕食!今在死地,賊必不敢渡水以當吾鋒。”食畢,齊兵佯若渡水,忠馳將擊之,齊兵不敢逼,遂徐引而退。
張預曰∶
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為戰,乃可存活也。項羽救趙,破釜焚廬,示以必死。諸侯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當十,遂瞄秦將是也。
90 夫眾陷于害,然後能為勝敗。
梅堯臣曰∶
未陷難地,則士卒心不專;既陷危難,然後勝敗在人為這爾。
91 故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
曹操曰∶
佯,愚也。或 曰∶ 彼欲進,設伏而退;欲去,開而擊之。
李筌曰∶
敵欲攻我以守待之;敵欲戰,我以奇待之。退伏利誘,皆順其所欲。
杜牧曰∶
夫順敵之意,蓋言我欲擊敵,未見其隙,則藏形閉跡,敵人之所為,順之勿驚。假如強以陵我,我則示怯而伏,且順其強,以驕其意,侯其懈怠而攻之。假如欲退而歸,則開圍使去,以順其退,使無鬥心,遂因而擊之。皆順敵之旨也。
陳暭曰∶
順敵之旨,不假多說,但強示之弱、進示之退,使敵心不戒,然後攻而破這必矣。
梅堯臣曰∶
佯怯、佯弱、佯亂、佯北,敵人輕來,我志乃得。
張預曰∶
彼欲進則誘之令進,彼欲退則緩之令退,奉順其旨,設奇伏以取之。或 曰∶ 敵有所欲,當順其意以驕之,留為後圖。若東胡遣使謂冒頓 曰∶ “欲得頭曼千里馬。”冒頓與之。復遣使來 曰∶ “願得單於一閼氏。”冒頓又與之。及其驕怠而擊之,遂滅東胡是也。
92 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杜牧曰∶
上文言為兵之事,在順敵人之意,此乃未見敵人之隙耳。若已見其隙,有可攻之勢,則須並兵專力以向敵人,雖千里之遠,亦可以殺其將也。
賈林曰∶
能以利說敵人,使一向趨之,則我雖遠千里,亦可擒殺其將。
梅堯臣曰∶
隨敵一向,然後發伏出奇,則能遠擒其將。
王晰曰∶
順敵意,隨敵形,及其空虛不虞,並兵一力以向之,乘勢可千里而覆軍殺將也。
張預曰∶
敵既驕惰,則並兵力以向之,可以覆其軍,殺其將,則明知冒頓滅東胡之事是也。
93 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94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李筌曰∶
政令既行,閉關折符,無得有所沮議,恐惑眾士心也。
杜牧曰∶
其所不通,豈敵人之使乎?若敵人之使不受,則何必夷關折符,然後為不通乎?答 曰∶ 夷關折符者,不令國人出入。蓋恐敵人有間使潛來,或藏形隱跡,由危歷險,或竊符盜信,假托姓名,而來窺我也。無通其使者,敵人若有使來聘,亦不可受之。恐有智能這士,如張孟談、婁敬之屬,見其微而知,著測我虛實也。此乃兵形未成,恐敵人先事以制我也。兵形已成,出境之後,則使在其間,左之道也。
梅堯臣曰∶
夷,滅也。折,斷也。舉政之日,滅塞關梁,斷毀符節,使不通也。使不通者,恐泄我事也。
張預曰∶
廟算已定,軍謀已成,則夷塞關梁,毀折符信,勿通命命,恐泄我事也。彼有使來,則當納之。故下文 云: 敵之開闔,必亟入之。
95 勵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杜牧曰∶
厲,揣厲也。言廊廟之上誅治其事,成敗先定,然後興師。一本作“以謀其事。”
張預曰∶
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厲於廟堂之上,密治其事,貴謀不外泄也。
96 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孟氏曰∶
開闔,間者也。有間來,則疾內之。梅堯臣同孟氏注。
張預曰∶
開闔,謂間使也。敵有間來,當急受之。或 曰∶ 謂敵人或開或闔,出入無常,進退未決,則宜速乘之。
97 先其所愛,
杜牧曰∶
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以為軍者,則先奪之也。
98 微與之期。
杜牧曰∶
微者,潛也。言以敵人所愛利便之處,為期將欲謀奪之,故潛往赴期,不令敵人知也。
陳暭曰∶
我若先奪便地,而敵不至,雖有其利,亦奚用之?是以欲取其愛惜之處,必先微以敵人相期,誤之使必至。
梅堯臣曰∶
微露之期,使間歸告,然後我後人發,先人至也。後發者,欲其必赴也。先至者,奪其所愛也。
王晰曰∶
權,序也。微者所以示密。 曹公曰∶ “先敵至也。”
張預曰∶
兵所愛者,便利之地,我欲先據,當微露其意,與之相期,敵方趨之,我乃後發而先至也。所以使敵先趨者,恐我至而敵不來也。故 曰∶ 爭地,吾將趨其後。
99 踐墨隨敵,以決戰事。
杜牧曰∶
墨規矩也。言我常須踐履規矩,深宗法制,隨敵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勢,則出而決戰也。
陳暭曰∶
兵雖要在迅速以決戰事,然自始及末,須守法制,縱獲勝捷,亦不可爭競找亂也。城濮之戰,晉文公登有莘之墟以望其師, 曰∶ “少長有禮,其可用也。”踐墨,一作“ ”。贈林 曰∶ ,除也。墨,繩墨也。隨敵計以決戰事,惟勝是利,不可守以繩墨而為。
梅堯臣曰∶
舉動必踐法度,而隨敵屈伸,因利以決戰也。
張預曰∶
循守法度,踐履規矩,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決戰取勝,墨繩墨也。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是也。
100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杜牧曰∶
言敵人初時謂我無所能為,如處女之弱。我因急去攻之,險迅疾速,如兔之脫走,不可抻拒也。或 曰∶ 我避敵走如脫兔。 曰∶ 非也。
梅堯臣曰∶
始若處女,踐規矩之謂也。後若脫兔,應敵決戰之速也。
王晰曰∶
處女,隨敵也。開戶,不虞也。脫兔,疾也。若田單守即墨而破燕軍是也。
張預曰∶
守則如處女之弱,令敵懈怠,是以啟隙。攻則猶脫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御。太史公謂田單守即墨,攻騎劫,正如此語,不其然乎?
Chapter 12
1 火攻篇
張預曰∶
以火攻敵,當使奸細潛行,地里之遠近,途徑之險易,先熟知之,乃可往。故次《九地》。
2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
杜牧曰∶
焚其營柵,因燒兵士。吳起 曰∶ “凡軍居荒澤,草木幽穢,可焚而滅。”蜀先主伐吳,吳將陸遜拒之於夷陵,先攻一營不利。諸將 曰∶ “空殺兵耳。”遜 曰∶ “吾已曉破敵之術矣。”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破四十余營,死者萬數。備因夜遁,軍資器械略盡,遂嘔血而殂。
何氏曰∶
魯桓公世,焚邾婁之咸丘,始以火攻也。後世兵家者流,故有五火之攻,以佐取勝之道也。如後漢班超使西域,到善。初夜,將吏士奔瞄營。會天大風,超令十人持鼓藏瞄舍後,約 曰∶ “見火燃,皆當鳴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夾門而伏。超順風縱火,前後鼓噪,瞄眾驚亂。超手格殺三人,余眾悉燒死,又皇甫嵩率兵討黃巾賊張角。嵩保長社,為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召軍吏謂 曰∶ “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火,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其功可成。”其夕遂大風,嵩乃約勒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陳,賊掠亂奔走,大破這。又五代梁太祖乾寧中,親領大國,由鄆州東路北次於魚山。宋宣瑾覘知,即以兵徑至,且圖速戰。帝整軍出砦,時宣、瑾已陳於前。須臾,東南風大起,帝軍旌旗失次,甚有懼色。帝即令騎士揚鞭呼嘯,俄而西北風驟發。時兩軍皆在草莽中,帝因令縱火。既而煙焰亙天,乘勢以攻賊陳,宣、瑾大破,余眾擁入清何。因築京觀於魚山之下。又後唐伐蜀,工部任以大軍至漢州 ,康延孝來逆呀。圜命董璋以東川懦卒當其鋒,伏精兵於其後。延孝擊退東川之軍,急追之,遇伏兵。延孝敗馳入漢州,閉壁不出。西川孟知祥以兵二萬與圜合勢攻之。漢州四面樹竹木為柵,三月,圜陳於金雁橋,即率諸軍鼓噪而進,四面縱火,風焰亙空。延孝危急,引騎出陳於金雁橋,又大敗之。
張預曰∶
焚彼營舍,以殺其士,火攻之先也。班超燒匈奴使者是也。
3 二曰火積。
杜牧曰∶
積者,積蓄也,糧食薪 也。高祖與項羽相持成皋,為羽所敗,北渡河,得張耳,韓信軍,軍修武,深溝高壘,使劉賈將二萬人、騎數百,渡白馬津,入楚地,燒其積聚,以破其業。楚軍乏食。隋文帝時,高獻取陳之策, 曰∶ “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可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葺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帝行其策,由是陳人益弊。
張預曰∶
焚其積聚,使糧不足。故 曰∶ 軍無委積則亡。是賈燒楚積聚是也。
4 三曰火輜。四曰火庫。
杜牧曰∶
器械材貨及軍士衣裝,在車中上道未止日輜,在城營壘已有止舍曰庫,其所藏二者皆同。後漢末,袁紹相許攸降 曹公 , 曰∶ “今袁氏輜重有萬余兩車,屯軍不嚴,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焚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公大喜,選輕騎五千,皆用袁氏旗幟,銜枚縛馬口,從間道出入,抱束薪。所歷道有向者, 曰∶ “袁公恐曹操抄略後軍,遣兵以益備。”聞者信以為然,皆自若。 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因大破之,輜重悉焚之矣。
陳暭曰∶
夫敵有愛措之物,亦可以攻之。彼若出救,是我以火分其勢也。更遇其心神撓惑,自可破軍殺將也。
梅堯臣曰∶
焚其輜重,以窘貨財;焚其庫室,以空蓄聚。
何氏曰∶
如前秦苻堅遣將王猛伐前燕幕容,師至潞川,燕將慕容評率兵四十萬御之,以持久制之。猛遣將 砂率部騎五千,夜從間道,起火於晉山,燒廉政輜重,火見鄴中,因而滅之。
張預曰∶
焚其輜重,使器用不供。故 曰∶ 軍無輜重則亡。曹操燒袁紹輜重是也。焚其府庫,使財貨不充。故 曰∶ 軍無財,則士不來。
5 五曰火隊。
張預曰∶
焚其隊仗,使兵無戰具。故 曰∶ 器械不利,則難以應敵也。
6 行火必有因,
張預曰∶
凡火攻皆因天時進,營舍茅竹,積聚糧,居近草莽,因風而焚之。
7 煙火必素具。
杜牧曰∶
艾蒿、荻葦、薪、膏油之屬,先須修事以備用。兵法有火箭、火。葉、火兵、火獸、火禽、火盜、火弩,凡此者皆可用也。
梅堯臣曰∶
潛奸伺隙,必有便也;秉稈持燧,必先備也。 《傳》曰∶ “惟事事有備,乃無患也。”
張預曰∶
貯火之器,燃火這物,常須預備,伺便而發。
8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
9 時者,天之燥也。
10 日者,宿在萁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李筌曰∶
天文志月宿此者多風。《玉經》 云: “常以月加日,從營室順數十五至翼,月在宿於此也。”
梅堯臣曰∶
箕,龍尾也;壁,東壁也翼、軫,鶉尾也,宿在者,謂月之所次也。四宿好風,月離必起。
張預曰∶
四星好風,月宿則起。當推步次,知所宿之日,則行火。一說∶春丙、丁,夏、己、秋壬、癸,冬甲、乙,此日有疾風猛雨。又佔風法∶取雞羽重八兩,掛於五丈竿上,以候風所從來。四宿,即箕、壁、翼、軫也。
11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張預曰∶
因其火變,以兵應之。五火即人、積、輜、庫、隊也。
12 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
杜牧曰∶
凡火,乃使敵人驚亂,因而擊之,非謂空以火敗敵人也。聞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闌眾定而攻之,當無益,故曰早也。
張預曰∶
火才發於內,則兵急擊於外。表里齊攻,敵易驚亂。
13 火發而其兵靜者,待而勿攻。
杜牧曰∶
火作不驚,亂素有備,不可遽攻,須待其變者也。
何氏曰∶
火作而敵不驚呼者,有備也;我往攻,則反或受害。
張預曰∶
火雖發而兵不亂者,敵有備也;復防其變,故不可攻。
14 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
曹操曰∶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李筌曰;夫火發兵不亂。不可攻。
杜牧曰∶
俟火盡已來,若敵人撓亂則攻之;若敵終靜不撓,則收兵而退也。
梅堯臣曰∶
極其火勢,待其變則攻,不變則勿攻。王晰曰;伺其變亂則乘之,終不變亂,則自治而蓄力。
何氏曰∶
如魏滿寵征吳,敕諸將 曰∶ “今夕風甚猛,賊必來燒我營,宜為之備。”諸軍皆警。夜半,果來燒營,寵掩擊破之者是也。
15 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
李筌曰∶
魏武破袁紹於官渡,用許攸 計,燒輜重萬余,則其義也。
杜牧曰∶
上文 云: “五火變須發於內”。若敵居荒澤草穢,或營柵可焚之地,即須及時發火,不必更待內發作然後應之,恐敵人自燒野草,我起火無益。漢時李陵征匈奴,戰敗,為單於所逐,及於大澤。匈奴於上風縱火,陵亦先放火燒斷蒹葭,用絕火勢。
賈林曰∶
火可發於外,不必待內應。得時即應發,不可拘於常勢也。梅莓臣同杜牧注。
張預曰∶
火亦可發於外,不必須待作於內,待有便則應時而發。黃巾賊張角圍漢將皇甫嵩於長社,賊依草結營,嵩使銳士間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陳,賊驚亂,遂敗走。
16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李筌曰∶
隋江東賊劉元進攻王世充於延陵,令把草東方,因風縱火。俄而回風,悉燒元進營,軍人多死者。杜牧曰;若是東則焚敵之東,我亦隨以攻其東。若火發東面,攻其西,則與敵人同受也。故無攻下風,則順風也。若舉東,可知其他也。
17 晝風久,夜風止。
梅堯臣曰∶
凡晝風必夜止,夜風必晝止,數當然也。王晰同梅堯臣注。
張預曰∶
晝起則夜息,數當然也。故老子 曰∶ “飄風不終朝。”
18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杜牧曰∶
須算星之數,守風起日,乃可發火,不可偶然而為之。
梅堯臣曰∶
數星之,以候風起這日,然而發火,亦當自防其變。
張預曰∶
不可止知以火攻人,亦當防人攻己,推四星之度數,知風起之日,則嚴備守之。
19 故以火佐攻者明,
20 以水佐攻者強。
21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曹操曰∶
火佐者,取勝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絕敵道,分敵軍,不可以奪敵蓄積。
李筌曰∶
軍者,必宋術數,而佐之水火,所以明強也。光武之敗王莽,魏武之擒呂布,皆其義也。以水絕敵人這軍,分為二則可,難以奪敵人之蓄積。
杜牧曰∶
水可絕敵糧道,絕敵救援,絕敵奔逸,絕敵沖擊,不可以水奪險要蓄積也。
張預曰∶
水止能隔絕敵軍,使前後不相及,取其一時之勝。然不若火能焚奪敵之積聚,使之滅亡。若韓信決水斬楚將龍且,是一時之勝也。 曹公 焚袁紹輜重,紹因以敗,是使之滅亡也。水不若火,故詳於火而略於水。
22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
曹操曰∶
若水之留,不復還也或 曰∶ 賞不以時,但費留也。賞善不逾日也。
李筌曰∶
賞不逾日,罰不逾時。若功立而不賞,有罪而不罰,則士卒疑惑,日有費也。
杜牧曰∶
修者,舉也。夫戰勝攻取,若不藉有功舉而賞之,則三軍之士必不用命也,則有凶咎,徒留滯費耗,終不成事也。
梅堯臣曰∶
欲戰必勝,攻必取者,在因利乘便,能作為功能。作為功者,修火攻水攻之類,不可坐守其利也。坐守其利者,凶也;是為費留矣。
王晰曰∶
戰勝攻取,而不修功賞之差,則人不勸;不勸則費財老師,凶害也已。
張預曰∶
戰攻所以能必勝必取者,水火之助也。水火所以能破軍敗敵者,士卒之用命也。不修舉有功而賞之,凶咎之道也。財竭師老而不得歸,費留之謂也。
23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杜牧曰∶
黃石公曰∶ “夫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為用。”
24 非利不動,
梅堯臣曰∶
凡兵,非利於民不興也。一作“非利不起”也。
25 非得不用,
26 非危不戰。
張預曰∶
兵,凶器;戰,危事。須防禍敗,不可輕舉,不得已而後用。
27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張預曰∶
因怒興師不亡者鮮。若息侯與鄭伯有違言而伐鄭,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
28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張預曰∶
因忿而戰,罕有不敗。若姚襄怒苻堅黃眉壓壘而陳,因出戰。為黃眉所敗是也。怒大於慍,故以主言之;慍小於怒,故以將言之。君則可以興兵,將則止可言戰。
29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梅堯臣曰∶
兵以義動,無以怒興;戰以利勝,無以慍敗。
張預曰∶
不可因己之喜怒而用兵,當顧利害所在。 《尉繚子》曰∶ “兵起非可以忿也,見勝則興,不見勝則止。”
30 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
31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杜牧曰∶
亡國者,非能亡人之國也。言不度德,不量力,因為興師,因慍合戰,則其兵自死,其國自亡者也。
梅堯臣曰∶
一時之怒,可返而喜也;一時之慍,可返而說也。國亡軍死,不可復已。
張預曰∶
君因怒而興兵,則國必亡;將因慍而輕戰,則士必死。
32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張預曰∶
君常慎於用兵,則可以安國;將常戒之輕戰,則可以全軍。
Chapter 13
1 用間篇
張預曰∶
欲素知敵情者,非間不可也。然用間之道,尤須微密,故次《火攻》也。
2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兵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曹操曰∶
古者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言十萬之師舉,不事耕稼者七十萬家。
李筌曰∶
古者發一家之兵,則鄰里三族共資之。是以不得耕作者七十萬家,而資十萬之眾矣。
杜牧曰∶
古者一夫田一頃。夫九頃之地,中心一頃,鑿井樹廬,八家居之,是為井田。怠,疲於道路,廢於耒耜也。曹說是也。
張預曰∶
井田之法,八家為鄰,一家從軍,七家奉之。興兵十萬,則轟耕作者七十萬家也。或問 曰∶ 重地則掠,疲於道路而轉輸,何也? 曰∶ 非止運糧,亦供器用也。且兵貴掠敵者,謂深踐敵境,則當備其乏,故須掠以繼食,非專館谷於敵也。亦有磧鹵之地,無糧可因,得不餉乎?
3 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李筌曰∶
惜爵賞不與間諜,令窺敵之動靜,是為不仁之至也。
梅堯臣曰∶
相守數年,則七十萬家所費多矣,而乃惜爵祿百金之微,不以遺間釣情取勝,是不仁之極也。
張預曰∶
相持且久,七十萬家財力一困。不知恤此,而反靳惜爵賞之細,不以啖間求索知敵情者,不仁之甚也。
4 非人之將也,
5 非主之佐也,
梅堯臣曰∶
非以仁佐國者也。 (一本作非仁之佐也。)
6 非勝之主也。
張預曰∶
不可以將人,不可以佐主,不可以主勝。勤勤而言者,嘆惜之也。
7 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
梅堯臣曰∶
主不妄動,動必勝人;將不苟功,功必出眾。所以者何也?在預知敵情也。
何氏曰∶
《周官》士師掌邦諜,蓋異國間伺之謂也。故兵家之有四機二權,曰事機,曰智權,皆善用間諜者也。故能敵人動靜,我預知矣。韋孝寬為驃騎大將軍,鎮玉壁。孝寬善於抗御,能得人心。所遣間諜入齊者,皆為盡力。亦有齊人得孝寬金貨,遙通書疏。故齊之動靜,朝廷皆先知之。時有主帥許盆,孝寬委以心膂,令守一。盆乃以城東入。孝寬怒,遣諜取之。俄而斬首而還。其能致物惰如此。又李達為都督義州弘農等二十一防諸軍事,每厚撫境外之人,使為間諜,敵中動靜,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誅戮者,亦不以為悔。其得人心也如此。
張預曰∶
先知敵情,故動則勝人,功業卓然,超群絕眾。
8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
9 不可象于事,
10 不可驗于度。
李筌曰∶
度,數也。夫長短闊狹,遠近小大,即可驗之於度數;人之情偽,度不能知也。
11 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梅堯臣曰∶
鬼神之情,可以卜筮知;形氣之物,可以象類求;天地之理,可以度數驗。唯敵之情,必由間者而後知也。
張預曰∶
鬼神、象類、度數,皆不可以求先知,必因人而後知敵情也。
12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張預曰∶
此五間之名,因間當為鄉間,故下文 云: 鄉間可得而使。
13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杜牧曰∶
五間俱起者,敵人不知其情泄形露之道;乃神鬼之綱紀,人君之重寶也。
梅堯臣曰∶
五間俱起以間敵,而莫知我用之之道,是曰神妙之綱紀,人君之所貴也。
王晰曰∶
五間俱起,人不之測,是用兵神妙之大紀,人主之重寶也。
賈林曰∶
紀,理也。言敵人但莫知我以何道,如通神理也。
張預曰∶
五間循環而用,人莫能測其理,茲乃神妙之綱紀,人君之重寶也。
14 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
杜牧曰∶
因敵鄉國之人,而厚撫之,使為間也。晉豫州刺史祖逖之鎮雍丘,愛人下士,雖疏交賤隸,皆恩禮而遇之。河上堡因先有任子在胡者,皆聽兩屬。時遣游軍偽抄之,明其未附。諸塢主感戴,胡有異圖,輒密以聞。前後克獲,蓋由於此。西魏韋孝寬使齊人斬許盆而來,猶其義也。
何氏曰∶
如春秋時,楚師伐宋,九月不服,將去宋。楚大夫申叔時 曰∶ 築室反耕者,宋必聽命。“楚子從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 曰∶ ”寡君使元以病告, 曰∶ “弊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楚子,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張預曰∶
因敵國人,知其底里,就而用之,可使伺候也。韋孝寬以金帛啖齊人,而齊人遙通書疏是也。
15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杜牧曰∶
敵之官人,有賢有失職者,有過而被刑者,亦有寵劈而貪財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欲因敗喪以求展己之才能者,有翻覆變詐常持兩端之心者,如此之官,皆可以潛通問遺,厚貺金帛而結之。因求其國中之情,察春謀多之事,復間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何氏曰∶
益州牧羅尚遣將隗伯,攻蜀賊李雄於郫城,互有勝負。雄乃募武都人樸泰,鞭之見血,使序羅尚,欲為內應,以火為期。尚信之,悉出精兵,遣隗伯等率兵從泰擊雄。雄將李驤於道設伏,泰以長梯倚城而舉火。伯軍見火起,而爭緣梯,泰又以繩汲上尚軍百余人,皆斬之。雄因放兵,內外擊之,大破尚軍。此用內間之勢也。又隋陰壽為幽州總管,高寶寧舉兵反,壽討之。寶寧奔於磧比,壽班師,留開府成道鎮之。寶寧遣其子僧伽率輕騎掠城下而去,尋引契丹、之眾來攻。道昂苦戰,連月乃退。壽患之,於是重賄寶寧,又遣人陰間其所親任者趙世摸、王威等。月余,世模率其眾降。寶寧復走契丹,為其麾下趙修羅所殺,北邊遂安。又 唐太宗 討竇建德,入武牢,進薄其營,多所傷殺。凌進說 曰∶ “宜悉兵濟何,攻取懷州,河陽。使重將居守,更率眾嗚鼓建旗,逾太行,入上黨,先聲後實,傳檄而定;漸趨壺口,稍駭蒲津,收河東之地。此策之上也,行必有三利∶一則入無人之境,師有萬全;二則拓土得兵;三則鄭圍自解。”建德將從之,王世充之使長孫安世陰 金玉,啖其諸將,以亂其謀。從咸進諫 曰∶ “凌進,書生耳!豈可與言戰乎?”建德從之,退而謝敬 曰∶ “今眾心甚銳,此天贊我矣!因此決戰,必然大捷,已依眾議,不得從公言也。”進固爭,建德怒,扶出焉。於是悉眾進逼武牢。太宗按甲挫其銳,建德中槍,竄於牛口渚,車騎將軍白士讓、楊武威生獲之。又王翦為秦將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李牧數破走秦軍,殺秦將桓齬。翦惡之,乃多與趙王寵臣郭開等金,使為反間, 曰∶ “李牧、司馬尚欲與秦反趙,以多取封於秦。”趙王疑之,使趙及顏聚代將,斬李牧,廢司馬尚。後三月,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瞄趙王遷及其將顏聚也。
張預曰∶
因其失意之官,或刑戮之子弟,凡有隙者,厚利使之。晉任析公、吳納子胥皆近之。
16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李筌曰∶
敵有間來窺我得失,我厚賂之,而令反為我間也。
杜牧曰∶
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陳平初為漢王護軍尉,項羽圍於滎陽城,漢王患之,請割滎陽以西和,項王弗聽。平 曰∶ “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昧、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大王能出捐數萬手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手與平,恣所為,不問出入。平既多以金,縱反間於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終不得列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分王其地。項王果疑之,使使至漢,漢為太牢之具,舉進,見楚使,即陽驚 曰∶ “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也!”復持去,以惡草具進楚使。使歸,具以報。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擊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亞父聞項王疑之,乃大怒,疽發而死。卒用陳平之計滅楚也。
王晰曰∶
反間,反為我間也。或留之使言其情,又或示以詭形而遣之。
何氏曰∶
如燕昭王以樂毅為將,破齊七十余城。及惠王立,與樂毅有隙。齊將田單乃縱反間於燕,宣言 曰∶ “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樂,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燕人士卒離心。單又縱反間 曰∶ “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戮辱先人。”燕這從之。即墨人激怒請戰,大破燕師,所亡七十余城悉復之。又秦師圍趙閼與,趙將趙奢救之,去趙國都三十里不進。秦間來,奢善食遣之,間以報秦將,以為奢師怯弱而不行。奢隨而卷甲趨秦師,擊破之。又範雎為秦昭王相,使左庶長王齙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齙因攻趙。趙使廉頗將。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雎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 曰∶ “秦王所惡,獨畏趙括耳。廉頗軍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亡失,數敗,又反堅壁不戰。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括代頗。秦聞括將,以白起為上將軍,射殺括,及坑降卒四十萬。
張預曰∶
敵有間來,或重賂厚禮以結之,告以偽辭;或佯為不知,疏而慢之,示以虛事,使之歸報,則反為我利也。趙奢善食秦間,漢軍佯驚楚使是也。
17 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
李筌曰∶
情詐為不足信,吾知之,今吾動此間而待之。此筌以待字為非傳也。杜牧曰 J 誑者,詐也。言我間在敵,未知事情,我則詐立事跡,令吾間憑其詐跡,以輸誠於敵,而得敵信也。若我進取,與詐跡不同。間者不能脫則為敵所殺,故曰死間也。漢王使酈生說齊,下之。齊罷守備,韓信因而襲之。田橫怒,烹酈生。此事相近。
王晰曰∶
詐吾間,使敵得之;間以吾詐告敵,事決,必殺之也。
何氏曰∶
如戰國鄭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子妻胡,因問群臣 曰∶ “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思期 曰∶ “胡可。”武公怒而戮之, 曰∶ “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不備,鄭襲而取之。此用死間之勢也。又班超發於闐諸國兵擊莎車、龜茲二國,揚言兵少不敵,罷散。乃陰緩生口歸,以告。龜茲王喜而不虞。超即潛勒兵,馳赴莎車,大破,降之。斯亦同死間之勢。又 李靖 伐突厥,頡利可汗以唐儉先在突厥,結和親,突厥不備,靖因掩擊破之。
張預曰∶
欲使敵人殺其賢能,乃令死士持虛偽以赴之;吾間至敵,為彼所得。彼以誑事為實,必俱殺之。 朝曹太尉嘗貸人死,使偽為僧,吞蠟彈入西夏。至,則為其所辦。僧以彈告,即下之。開讀,乃所遺彼謀臣書也。戎主怒,誅其臣,並殺間僧。此其義也。然死間之事非一,或使吾間、詣敵約和,我反伐之,則間者立死。酈生烹於齊王、唐偷殺於突厥是也。
18 生間者,反報也。
杜牧曰∶
往來相通報也。生間者,必取內明外愚,形劣心壯,捷勁勇,閑於鄙事,能忍饑寒垢恥者為之。
賈林曰∶
身則公行,心乃私覘,往反報復,常無所害,故曰生間。
何氏曰∶
如華元登子反之床而歸,又如隋達奚武為東秦刺史時,齊神武趣沙苑,太祖遣武覘之。武從三騎,皆衣敵人衣服,至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歷營,若警夜者。有不如法者,往往撻之。具知敵人情狀,以告太祖。太祖深嘉焉,遂破之。
張預曰∶
選智能之士,往視敵情,歸以報我。若婁敬知匈奴之強,以告高這類。然生間之事亦眾;或己欲退,告敵以戰;或己欲戰,告敵以退。若秦人夜戒晉師 曰∶ “來日請相見。”臾駢 曰∶ “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秦果夜遁。又呂延攻乞伏乾歸,大敗之。乾歸乃遣間稱東奔成紀。延信而追之。耿稚 曰∶ “告者視高而色動,必有奸計。”延不從,遂為所敗是也。
19 故三軍之親莫親于間,
張預曰∶
三軍之士,然皆親撫,獨於間者以腹心相委,是最為親密也。
20 賞莫厚于間,
張預曰∶
非高爵厚利,不能使間。陳平 曰∶ “願出黃金四萬手,間楚君臣。”
21 事莫密于間。
22 非聖智不能用間,
杜牧曰∶
先量間者之性,誠實多智,然後可用之。厚貌深情,險於山川,非聖人莫能知。
張預曰∶
聖則事地無不通,智則洞照幾先,然後能為間事。或 曰∶ 聖智則能知人。
23 非仁義不能使間,
陳暭曰∶
仁者有恩以及人,義者得宜而制事。主將者即能仁結而義使,則間者盡心而覘察,樂為我用也。
孟氏曰∶
太公曰 ∶“仁義者,則賢者歸之。”賢者歸之,則其間可用也。
王晰曰∶
仁結其心,義激其節,仁義使人,有何不可?
張預曰∶
仁則不愛爵賞,義則果決無疑。既啖以厚利,又待以至誠,則間者竭力。
24 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
杜牧曰∶
間亦有利於財寶,不得敵之實情,但將虛辭以赴我約,此須用心淵妙,乃能酌其情偽虛實也。
張預曰∶
間以利害來告,須用心潘微精妙,乃能察其真偽。
25 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
26 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杜牧曰∶
告者非誘間者,則不得知間者之情,殺之可也。
陳暭曰∶
間者未發其事,有人來告,其間者、所告者亦與間者俱殺以滅口,無令敵人知之。
何氏曰∶
兵謀大事,泄者當誅。告人亦殺,恐傳諸眾。
張預曰∶
間敵之事,謀定而未發,忽有聞者來告,必與間俱殺之。一惡其泄,一滅其口。秦已間趙不用廉頗,秦乃以白起為將,令軍中 曰∶ “有泄武安君將者斬。”此是已發其事,尚不欲泄,況未發乎?
27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杜牧曰∶
凡欲攻戰,先須知敵所用之人賢愚巧拙,則量材以應之。漢王遣韓信、曹參、灌嬰擊魏豹,問 曰∶ “魏大將誰也?”對 曰∶ “柏直。”漢王 曰∶ “是口尚乳臭,不能當韓信。騎將誰也、” 曰∶ “馮敬。” 曰∶ “是秦將馮無擇子也。雖賢,不能當灌嬰。步卒將誰也?” 曰∶ “項它。” 曰∶ “是不能當曹參。吾無患矣!”
陳暭曰∶
“此言敵人左右姓名,必須我先知之。或敵使間來,我當使間去,若不知其左右姓名則不能成間者之說。漢高伐秦,至關。
張良曰∶
”吾聞其將賈豎耳,可以利啖之。“又 曰∶ ”其將雖曰欲和,其軍士未肯,不如因共懈而擊之。“乃進兵擊破之。又宋華元夜登子反之床,以告宋病。若非素知門人、舍人、左右姓名,先使間導之,又何由得登其床也?
梅堯臣曰∶
凡敵之左右前後之姓名,皆須審省,而令吾間先知是吾間可行矣!
張預曰∶
守將,守官任職之將也;竭者,典賓客之官也;門者,閽吏也;舍人,守舍之人也。凡欲擊其軍,欲攻其城,欲殺其人,必先知此左右之姓名則可也。欲潛入其軍,則呼其姓名而往。若華元夜登子反之床,以告宋病。又漢高祖入韓信臥內,取其印亦近之。
28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
29 故反間可得而用也。
杜牧曰∶
敵間之來,必誘以厚利,而止舍之,使為我反間也。
梅堯臣曰∶
必探索知敵之來間者,因而利誘之,引而會止之,然後可為我反間也。
王晰曰∶
此留敵間以詢其情者也。必謹舍之,曲為辯說,深致情愛,然後啖以大利,威以大刑,自非至忠於其君王者,皆為我用矣。
張預曰∶
索,求也。求敵間之來窺我者,因以厚利誘導而館舍之,使反為我間也。言舍之者,謂稽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論事必多,我因得察敵之情。下文言四間皆因反間而知,非久留其人,極論其事,則何以悉知?
30 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
杜牧曰∶
若敵間以利導之,尚可使為我反間,因此乃知厚利亦可使鄉間、內間也。此言使間非利不可。故上文 云: 相守數年,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情者,不仁之至也。下文皆同其義也。
陳暭曰∶
此說疏也。言敵使間來,以利啖之,誘令止舍,因得敵之情。因間、內間,可使反間誘而使之。
梅堯臣曰∶
其國人之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間而知之。
張預曰∶
因是反間,知彼鄉人之貪利者,官人之有隙者,誘而使之。
31 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
32 因是而知之,故生間有使如期。
梅堯臣曰∶
令吾間以誑告敵者,須因反間,而知敵之可誑也。生間以得害覘敵情,須因反間,而知其疏密,則可往得實而歸如期也。
張預曰∶
因是反間,知彼之情,故生間可往復如期也。
33 五間之事,主必知之。
34 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杜牧曰∶
鄉間、內間、死間、生間四間者,皆因反間知敵情而能用之,故反間最切,不可不厚也。
張預曰∶
人主當用五間以知敵情。然五間皆因反間而用,則是反間者,豈可不厚待之耶?
35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
36 周之興也,呂牙在殷。
梅堯臣曰∶
伊尹、呂牙,非叛於國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為民也。
何氏曰∶
伊、呂,聖人之藕,豈為人間哉?今 孫子 引之者,言五間之用,須上智之人,如伊、呂之才智者,可以用間。蓋重之之辭耳。
張預曰∶
伊尹、夏臣也,後歸於殷。呂望,殷臣也,後歸於周。伊、呂相湯武,以兵定天下者,順乎天而應乎人也,非同伯州 之奔楚,苗賁皇之遁晉,狐庸之在吳,士會之居秦也。
37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李筌曰∶
孫子 論兵,始於計而終於間者,蓋不以攻為主,為將者可不慎之哉?
杜牧曰∶
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故 曰∶ 三軍所恃而動。 李靖曰∶ ”夫戰之取勝,此豈求於天地?在乎因人以成之。歷觀古人之用間,其妙非一即有間其君者,有間其親者,有間其賢者,有間其能者,有間其助者,有間其鄰好者,有間其左右者,有間其縱橫者,故子貢、史、廖陳軫、蘇秦、張儀、範雎等,皆憑此而成功也。且間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潛伺察,而致辭焉;有因其仁子,故泄虛假,令告示焉;有因敵之使,矯其事而返之焉;有審擇賢能,使覘彼向背虛實,而歸說之焉;有詳緩罪戾,微漏我偽情浮計,使亡報之焉。凡此五間,皆須隱秘,重之以賞,密之又密,始可行焉。若敵有寵劈任以腹心者,我當使間遺其珍玩,恣其所欲,順而旁誘之。敵有重臣失勢,不滿其志者,我是啖以厚利,詭相親附,采其情實而致之。敵有親貴左右,多辭夸誕好論利害者,我則使間曲情尊奉,厚遺珍寶,揣其所間而反間之。敵若使聘於我,我則稽留其使,令人與之共處,矯致殷勤,偽相親昵,朝夕慰諭,倍供珍味,觀其辭色而察之;仍朝夕令使獨與己伴居,我遣耳者,潛於復壁中聽之;使既遲違,恐彼怪責,必是竊論心事,我知事計,遣使用之。且夫用間間人,人亦用間以間己,己以密往,人以密來,理須獨察於心,參會於事,則不失矣。若敵人來,欲候我虛實,察我動靜,覘知事計而行其間者,我當佯為不覺,舍止而善飯之;微以我偽言誑事示以前,卻期會,則我之所須,為彼之所失者,因其有間而反間之;彼若將我虛以為實,我即乘之而得志矣。夫水所以能,濟亦有因水而覆沒者;間所以能成功,亦有憑間而傾敗者。若束發事主,當朝正色,忠以盡節,信以竭誠,不詭伏以自容,不權宜以為利,雖有善間,其可用乎?“
陳暭曰∶
”晉伯州奔楚,楚苗賁皇奔晉。及晉楚合戰於鄢陵,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伯州侍於楚王,二人各言舊國長短之情。然則晉所以勝楚者,楚所以敗者,其故何也?二子則有優劣也。是知用間之道,間敵之情,得不慎擇其人,深究其說也。故上文 云: 非聖智莫能用間者。夫聖智知人,人即附之;賢者受知,則戮力為效。非聖非智,必猜必忌。公道不啟,仁義不施,則義士賢人,因而銜憤,此將上天不。幽有鬼神,設無人事之變,恐有陰誅之禍,豈上智之士為其用哉?故上文 云: 非仁義莫能使間。然則湯、武之聖,伊、呂宜用。伊、呂獲用,事宜必,濟在賢一會,交泰時乘,道合乾坤,功格寰宇。當其耕夫於畎畝,釣叟於渭濱,知我者誰,能無念也。
張預曰∶
用師之本,在知敵情,故曰此兵之要也。未知敵情,則軍不可舉,故曰三軍所恃而動也。然處十三篇之末者,蓋非用兵之常也。若計、戰攻、形勢、虛實之類,兵動則用之。至於火攻與間,則有時而為耳。